《努鲁儿虎行》系列之十三:清王朝的“长城锁钥”(谭国武)

摘要:康熙皇帝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

编者按

  从2005年底到2007年初,作者谭国武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怀着对家乡文化的挚爱,汉书挂角,背起行囊,开启了行走和抚摸辽西山川的脚步,并撰写了《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

  依地理形势而言,努鲁儿虎山就像燕山山脉和大兴安岭山脉之间的一个大大的绳结,把各种朝向的诸多山脉扭结在一起,同时,依傍这个巨大的“中华结”,诞生了三条大河,即向东的大凌河,向北的辽河(老哈河)和向南的滦河(青龙河)。由此,把中原与北方、东北、东北亚地区诸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紧紧地联系起来。

  《努鲁儿虎行》从2006年1月在《朝阳日报》发表第一篇《努鲁儿虎——我们的父亲山》,到2007年3月发表第三十七篇《黄花滩建州古城》,其间,凌源市、喀左县、朝阳县地界基本走完,建平县、朝阳市区也完成大部分采访任务,后因作者工作调动而搁笔。

  现在本网发表《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以便让更多网友了解朝阳,认识朝阳,从而提升朝阳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朝阳良好形象。

《努鲁儿虎行》系列之十三

清王朝的“长城锁钥”

文图/谭国武(辽宁朝阳)

  康熙皇帝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因此,1691年(康熙30年),他宣布废除为历代沿用的万里长城,构筑一道“众志成城”的思想长城。圣祖废长城的伟大意义,一方面,在中国历史上,空前扩大了中国地理的新概念,改变了2000年民族分离的格局放弃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防御,视同一体。同时,代之以蒙古民族为主的北方少数民族为万里边疆线上的“长城”,融洽了民族关系,也直接抵御了沙俄对北方的侵略。

  自9世纪以来,蒙古族以强大的生命力,在北方纵横近千年,与中原王朝争战不已。明朝200多年,为防蒙古,修长城不止。明视蒙古为劲敌,除了防御,就是攻战,始终没有找到彻底解决蒙古问题的办法,而清朝却找到了。首先它对蒙古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康熙说:“蒙古游行之地,防之不可胜防”,要害是“控驭蒙古有道”,若“控驭无道,则何地不可为乱”。

  因此,清王朝对蒙古民族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政策。一方面,是在长城外设立“木兰围场”,每年秋天,由皇帝亲自率领王公大臣、各级官兵一万余人去进行大规模的“围猎”,实际上是一种声势浩大的军事演习,这既可以使王公大臣们保持住勇猛、强悍的人生风范,又可顺便对北方边境起一个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清朝给予蒙古种种特殊的政策,待遇优越,实行满蒙联姻等。从此,蒙古族成为清朝的一支可靠的政治与军事力量。

  “木兰围场”既然设在长城之外的边远地带,离北京就很有一点距离,如此众多的朝廷要员前去秋猎,当然要建造一些大大小小的行宫,而热河行宫(又称避暑山庄),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这里为了与北方边疆的各少数民族建立起一种常来常往的友好关系,使其首领不必长途进京也有与清廷彼此交谊的机会和场所。

  清朝未入关前,定都盛京(今沈阳)。入关后,既有东巡祭祖之制。于是,与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紧邻,处于北京、盛京之间的朝阳地区——作为蒙古族最早的发祥地和内迁蒙古族最早的聚集地,既是最早与汉民族接触的地方,又与诸部蒙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这里成了清王朝与蒙古族交流往来的“桥头堡”及掌握蒙古王公及各部落动态、信息的重要场所。

  蒙古族的先世是东胡和鲜卑。他们都曾生活在以朝阳为核心的广大地区,而且,都在这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后,1212年(宋嘉定5年)前后,蒙古汗国势力逐渐扩展到辽西一带。此后及整个元代的150余年间,蒙古人从大漠南北向南迁徙,以军屯、民屯、建立行政管理机构等形式,定居或活动在朝阳境内。据《元史》记载,1220年左右,成吉思汗划定辽西一带为异母弟别里古台的封地。别里古台之子孙在此继王位多年,那些留驻封地的蒙古民兵,逐渐随着当地社会经济生活的进程,成为朝阳地区早期的蒙古居民。明末清初,喀喇沁、土默特、勒津蒙古部自蒙古草原南下,游牧、驻牧,最后定居于在这里。清王朝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于朝阳设卓索图盟,下辖5旗,即喀喇沁左、中、右三旗和土默特左、右二旗。

  清王朝非常重视发展与这里的蒙古族的关系。以喀喇沁部为例,自康熙31年(1692年)康熙帝将其第五大端静公主遣嫁该部札萨克郡王札什之子噶尔藏后,通婚渐趋频繁。至乾隆朝,仅这一朝的60年间,满族皇家就嫁与该部41名宗女,跃居诸联姻蒙古部落之首。此后至清末、该部一直是与清皇家通婚的第一大部落。

  据查,清朝在朝阳境内设置的行宫有凌源市三十家子镇的承禧寺,宋杖子镇的万祥寺,塔子沟北行宫(在今凌钢附近莫胡店一带),朝阳市内佑顺寺,北票市的惠宁寺等。而且,康熙、乾隆、慈禧太后等都曾来此驻跸过。1783年(乾隆48年),乾隆第四次东巡盛京,驻跸于承禧寺,作诗云:皇祖行冬狩,年年跸于斯。可知清帝不论“冬狩”“秋猃 ”,还是东巡祭祖,总是经常来此。据《钦定热河志》记载:“(康熙)59年9月上谕:朕巡视土默特、喀喇沁等旗,分见今年禾嘉着霜微早,来年恐致米贵,应传谕伊等各旗分务,宜节省米粮,不得耗费。”在朝阳市的许多地方,都有有关康熙活动的民间传说。

  清朝统治者通过废土石长城、满蒙联姻、羁縻制度、分化瓦解各部落等一系列软硬兼施的政策,使蒙古族成为其北部万里边疆上的坚固“长城”。而朝阳正是这道长城上的一把“锁钥”。

  (此文发表于2006年7月22日《朝阳日报》)

小链接
  谭国武,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退休教师,朝阳市国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爱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朝阳日报》、《辽宁日报》、《满族研究》、《理论界》、香港《大公报》等各类报刊发表相关文章20多万字。曾参与《辽宁文化通史》的纂写工作,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采写《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