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走出胡家窑(刘洪阳)

摘要:雷诺兹说,屋中有画,等于悬挂了一个思想。而我认为,人生有梦,就等于扬起了前进的风帆。

走出胡家窑

——于航诗文集《耕植》读后感

文/刘洪阳  编辑/明月

  “胡家窑,一个小山村的名字,原来村中最显眼的,是烧砖瓦的土窑……”

  ——《胡家窑的窑》

走出去的梦

  雷诺兹说,屋中有画,等于悬挂了一个思想。而我认为,人生有梦,就等于扬起了前进的风帆。

  于航,出生在辽西凌源刘杖子乡胡家窑,一个不能再普通的村子,他梦想的起点也开始于这里。走出去,仿佛是扎根在于航心中的一个梦想。正如他在《夏季》一诗中所说,“即使是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我也要用你的火热,点燃理想的火把,去完成青春的誓言”。

  他走出去的梦,离不开著名作家路遥。初中毕业时,他以2.5分之差与重点高中凌源中学擦肩而过,无疑是对他很大的打击。他只能选择普通高中,后来通过听长篇小说连播,他知道了陕北高原,知道了作家路遥,他视路遥为精神导师。在《想去陕北》一文中,我仿佛看到,李野默老师的声音从一个春雷牌收音机里飞出,《平凡的世界》里的故事,打动了这位乡村的少年。

  那一刻起,他的心思变野了。他萌生了一个想法,去陕北。这个想法虽然几经波折,但在他的心里根深蒂固。

  直到20多年后,他终于踏上了寻找路遥的征程,在文学缪斯女神的引领着,关于路遥的文章一发再发,路遥墓,文学馆,车过西安,看路遥母亲,清涧行,延川行,遥寄文汇山,不仅如此,他还与谷溪、海波、厚夫、田波、高波等文友结缘,这一切都成为他成长中难得的印迹和补养。

  除了路遥对他的深刻影响外,最大而最根深蒂固的,莫过于他的父母,莫过于其朴实而优秀的家风。他高考收到医学院的定向录取通知书,在父亲的影响下,他放弃了那次机会,把录取通知书撕掉了(《父亲的泪》)。在《妈妈的声音》、《母亲》等与母亲相关的诗文中,都可见一斑,概不一一赘述。

  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有些人只停留在了表面上的想,那终归只是梦而已。而于航恰恰相反,无论是在鞍山、赤峰还是长春驻外销售,他的梦想之灯,一直点亮着他的行程。

走回来的路

  尼采说,超越痛苦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艺术。而我们走得越远,离开的时间越长,心里对故乡的惦念愈发厚重,文学创作的念头也如火山般爆发。

  于航更是如此,他的诗文集中,写的最多的莫过于家乡。故乡的云,故乡的树,故乡的炊烟,还有石磨、碾子、筛子、葡萄架、毛毛道、红薯、艾蒿、爷爷的柴火,都走进了他的诗文里,这些都是他思乡的意向,都是他回家的奔头儿。

  由于工作关系,他多年来一直游离于周边省市,在他乡孤独的日子里,不断的是对故乡的思念。在《我不想在这个城市》的诗里,他写道,“我不想在这个城市里,多呆一天。”语言是多么的直白,不像是诗的语言,恰恰又何等直抒胸臆。如果说那首诗是他对那座城市的告白,那么“守在夜里,靠键盘,打发多余的分秒”,又是何等的无奈。而在《晓光》一诗中,对妻子(晓光)的思念之情更是难以遮挡,“寂寥无眠,我呆坐在凌晨三点的,阳台椅子上,看异地城市,也不再眨着疲惫的眼睛,我望见东方的鱼肚白,等你,等你在晨曦时,光临我的房间,把温柔和喜悦的暖度,给我。”

人生何处不相逢

  人生有许多巧合,只不过我们本该在家乡谋面的时候错过,却在另一处地方偶遇。

  1996年我从刘杖子中学考取朝阳一师,读书时,喜欢上文学创作。1999年,师兄振宇毕业时,赠我一本《平凡的世界》。2005年至2008年,我在家乡的房申、郭杖子等地教书,曾寄居在胡家窑。我来这个村庄的时候,于航早已进了城里,在那里,我先后认识了他的母亲、兄长,认识了他文章里出现的不少人物,当然也包括胡家窑的窑。

  直到我搬到凌源市里,一点点融入小城的文学圈子,就认识了文学中、生活里的兄长——于航,然而熟读他的人生,却源于他的诗文集《耕植》。也正是在他诗文集的最后一页诗中,“耕植,每天呼唤着”,才让我明白这部书的真正内涵。

  电视剧围城中有一句话,说,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作为同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而言,我们的梦想不多,就是希望能在一座城市工作,有一间差不多大的房子,一个温暖幸福的家,让孩子不再受自己儿时的苦。当然,也许我们还有一个相同的执着,就是我们的文字里都有着乡村的温度,在我们的人生里,都有一股向上再向上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儿。

  “我在哪个朦胧的路口,才不至于错过无痕的时光”,愿我们《走过季节》的时候,不忘初心,不忘过往。

  谨以此文与于航兄共勉。

小链接

  刘洪阳,2001年毕业于朝阳一师,现供职于中共凌源市委宣传部。朝阳市楹联家协会副秘书长,朝阳市传记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凌源市楹联家协会主席,《朝阳日报》每周征联专栏负责人。师范读书时,喜爱上文学创作,有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题材作品发表。近年来,主攻楹联创作,有楹联作品有近千副发表,获国家省市县级奖励三十余次。论文《蹊径说联巧探源》曾荣获中国楹联探源学术论文研讨会(上海)学术论文二等奖。

  [责任编辑 昕晨]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