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盛夏——为徒步大凌河十周年而作(王富云)

摘要:那个盛夏记忆清凉 跟随先生背起行囊

  编者按:

  1260华里,30多个日夜,从河北平泉、内蒙古宁城到辽宁建昌,蜿蜒穿越3省区12个县(市)区。2015年的那个盛夏,作家邸玉超在夫人王富云的陪伴下,用脚步丈量大凌河的脉络,完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徒步壮举。这不仅是对母亲河地理源头的探寻,更是一次对生命韧性、乡土情怀与文化根脉的朝圣。

  光阴荏苒,岁月沉香,记忆如大凌河水般汩汩流淌。值此徒步大凌河十周年之际,王富云女士饱蘸深情,创作了长诗《那个盛夏》。她用细腻真挚的笔触,再现了那段艰辛与豪情交织的旅程:干涸的河床、灼热的骄阳、蚊虫的叮咬、断水的焦渴、风餐露宿的漂泊,与沿途淳朴的民风、壮美的风光、甘甜的泉水、坚定的信念相互交织。字里行间,既有汗水湿衣的艰辛,也有心灵的慰藉,更有人生深刻的感悟;既描绘了河水的千姿百态与沧桑变迁,也融入了对生态环境的忧思与对母亲河深沉的无疆大爱。

  这首诗,是王富云女士个人记忆的珍藏,是伉俪情深、风雨同舟的见证,更是对“长征精神”在新时代的一次生动诠释。它超越了单纯的记事,升华为一曲献给大凌河——这条滋养生命、承载历史与乡愁的母亲河的深情赞歌。

  在徒步大凌河十周年这个特殊的节点,让我们跟随王富云女士的诗行,重温那个充满挑战与诗意的盛夏,感受那份穿越时空依然炽热的初心与深情。

那个盛夏

——为徒步大凌河十周年而作

文/王富云(辽宁朝阳)

那个盛夏记忆清凉
跟随先生背起行囊
寻找大凌河总源头
手绘地图指引方向

从宁城到榆树镇上
分支河流干涸不畅
徒步三省交汇河床
头上汗珠热辣滚烫

始于西南继续北上
锁定建昌要路沟乡
水泉村户水引厨房
清澈甘甜酷似原浆

一路艰辛豪情高涨
凌河源头平凡模样
一眼水井裸露山岗
风霜雨雪千年流淌

那个盛夏记忆不忘
泥腿穿梭雨中踏浪
蚊虫叮咬家常便饭
人情冷暖逐一品尝

怀揣梦想远足他乡
坚定信念责任担当
汗流浃背走在路上
衣衫浸湿图腾花样

双肩背起沉重行囊
脚下丈量步履踉跄
途经遗址文化山乡
淳朴民风古塔学堂

风餐露宿家在路上
天当房来大地做床
挑战自我勇敢闯荡
长征精神是我榜样

那个盛夏记忆悠长
河水汩汩河面波光
千年流淌从不张扬
大凌河水历尽沧桑

时而绿色茵茵草场
时而一片废墟荒凉
时而少女温柔恬静
时而高冷暴躁高亢

见证一段荒凉景象
河套干涸草叶枯黄
挖沙高筑盗贼为猖
旱田缺水蒸蒸热浪

黎明之前起程路上
朝霞升起万道霞光
我与河水一同方向
寸步不离依偎身旁

头顶日晒喉咙发痒
瓶装断水上甘岭上
金沙江畔故事开讲
酸枣圆圆酸水直淌

心怀阳光迎难而上
风雨欲来雨具阻挡
无处栖身天当洞房
铺个床单进入梦乡

那个盛夏记忆清凉
早于鸡鸣叫醒起床
拂去露水挺起胸膛
大步流星一如既往

高高树梢微风荡漾
心旷神怡抬头仰望
树上鸟儿欢快徜徉
布谷布谷为我歌唱

和谐共处心情荡漾
不知不觉来到坝上
鹅卵石路硌脚不平
身上灼伤自己品尝

芦苇密林视线阻挡
无所畏惧心不慌张
披荆斩棘按摩脚掌
信仰赋予一身胆量

大凌河水平静流淌
不经意间倒灌有氧
河水拥抱海的味道
不枉跋涉疲惫健康

望着凌河我总在想
我的生命是您滋养
感恩大凌河母亲河
河水情深大爱无疆

那个盛夏记忆清凉
感谢朋友一路分享
关注支持鼓励赞扬
微信满满汲取力量

那个盛夏一路芬芳
生活更加充满阳光
搀扶陪伴牵手夕阳
大凌河传收尾珍藏

2025年7月16日

[编辑 瑞雪  审核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