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身影(孙仲兴)

摘要:父亲离世已九载,九年间,他的身影从未从我的记忆中淡去。

父亲的身影

文图/孙仲兴(辽宁朝阳)

  父亲离世已九载,九年间,他的身影从未从我的记忆中淡去。

  犹记当年我被迫下乡,在北票大黑山国营林鹿场做饲养员。一次下夜班后,我骑着自行车奔波八十余里,只为回家看望因劳改时右脚被砸骨折、暂从“班房”放出来的父亲。短暂团聚四个小时后,我便要匆匆返程。在老宅的小角门处,父亲拄着双拐送我的模样,深深烙印在脑海,成为永不褪色的定格。

  回顾三年困难时期,父亲为不给组织添负担,每逢周日,总会带着年仅7岁的我,去往柳条沟、下府等乡村。在农民秋收后的田垄间,我们仔细翻找着遗落的地瓜。夕阳西下时,父亲扛着20来斤大小不一的地瓜,拉着我的小手,用并不标准的音调哼唱《日落西山打靶归》。夕阳为他一米八的高大身躯镀上金边,威武得像座山。日子虽苦,而他始终带着笑,那乐观的光,照亮了整个艰难岁月。

  后来父亲蒙冤入狱,我也因他的“问题”两次被学校拒分工作,最终下乡插队。1973 年北票矿务局招下乡子女回城,印刷厂分到一个指标。厂里大会上众人都同意我回城,彼时父亲尚未平反,正在车间劳动,却从会场角落毅然站起:“邢师傅的儿子是还乡知青,这次上不来,政策一变就难了。我大儿子虽因我下乡,往后总有机会。”话音落地,满场掌声经久不息。

  父亲55岁那年,组织找他谈话,希望他让出文联主席之位,改任虚职市委巡视员。他二话不说,拿起常年晨练的羽毛球拍,一心投入朝阳地区的羽毛球事业。球场上他身姿如燕,矫健得不像花甲之人;80岁高龄时,还在全国老年人双打比赛中拿下季军。捧着奖牌,他却嘟囔:“临时搭档跟不上我节奏,不然冠军稳拿!”

  办理离休手续后,父亲把我们兄弟三人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嘱咐:“老大当记者,要守原则、听党指挥,绝不能胡来;小实掌着权,千万不能滥用,要离金钱、美色、财物远些;老儿子做生意,赚钱得走正道,违政策、偷税漏税的事,坚决不能干!”每次从他那简陋的两居室离开,他总要送到大门外,反复念叨:“开车慢点,开车慢点。”

  父亲的身影,或拄拐送别,或田间劳作,或球场驰骋,或门前叮嘱……这些像老电影里的一帧帧画面,永远刻在记忆里。它们是路标,指引我前行;是暖炉,温暖漫长岁月。

小链接

  孙仲兴,中共党员,北京广播学院(92)级硕士研究生,高级记者,曾任辽宁电视台驻朝阳记者站站长。荣获全国电视好新闻、辽宁省电视好新闻一、二、三等奖数十篇。主编第一部中国电视论文丛书,发表过数千篇电视新闻,多次荣获辽宁电视台优秀记者、辽宁省广电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编辑 孟阳  审核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