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载著华章 张洪波《山海经全解》问世
文图/孙仲兴 蒋海东(辽宁朝阳)
2025年4月,线装书局有限公司出版的考古巨著《山海经全解》发行。69岁的考古专家张洪波老先生倾注半生心血精力之作,首次利用系统化考古证据,为我国神秘莫测的先秦古籍《山海经》搭建了完整的时空架构。书中关于黄帝都城遗址、夏都昆仑山的确切位置等重大发现,为中华文明探源提供了重要实证,学术界将其誉为“古文明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他是历史长河中的生死追问
在辽宁朝阳一间简朴的书斋中,张洪波老先生轻轻翻阅着1978年版的《中华字典》——这是他大学时期父亲赠予的“考古利器”。来自教育世家的他,将父亲的教诲“书山有路勤为径”深植于心。1980年,当他加入朝阳市博物馆考古队,面对红山文化研究中“黄帝都城之谜”这一难题时,他决然选择了《山海经》作为研究的切入点。
张洪波在书中深情回忆:“真正的研究是以生命去丈量历史。”1998年在建昌县的考察中遭遇山体滑坡,他从300米的高处随滚石一同跌落,有幸抓住积石旁一棵小树,幸免于难;2003年在朝阳凤凰山的悬崖峭壁上进行摩崖石龛测量时,因体力耗尽悬于百米高空的边缘,凭借咬紧安全绳的毅力才得以逃生。三十余年的野外调查,九次重大险境,十二道陈年伤痕,这一切都是他探索研究的见证。
他是文明密码的解码者
2011年,在凌源市小城子镇的考古现场,当探铲挖出刻有“黄帝祭天土台”时,张洪波团队激动不已。这座距今5500年的古城遗址与《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轩辕之台”的记载完美契合。更令人震惊的是,2012年在喀左县马厂沟发现的夏都昆仑山遗址,其三的祭坛结构与《海内西经》中“昆仑虚三级”的描述惊人一致。
《山海经全解》以确凿的考古发现刷新了我们对传统的认识,对时空观念的革新。书中阐释,“使四鸟”实际上指的是咸鸟、庶鸟、凤鸟、鸾鸟四块石碑;“虎豹熊罴”则是代表四方的玉制礼器;而大禹治水时建造的“蛇形堤坝”,在努鲁儿虎山发现了一段长达千米的石构水利工程。
本书采用传统线装方式出版,体现了出版单位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我们选用仿古绢面设计,并附以132幅遗址测绘图与器物拓片。”线装书局总编辑李岩介绍,“经过三年的精心编校,我们尽力保留了张洪波老先生对‘女娲补天即修补山洞’、羿射九日乃石板上钻孔查日历等创新性解读的原始风貌。”
此外,本书特附《山海经地理定位对照表》,详细标注了书中的447座山、方国与现代地名的对应关系。例如,确认“流波山”即今安徽凌家滩遗址(此处出土了红山文化玉器与水牛遗骨),“不死树”“九歌”则对应成都平原(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与神坛传说相互印证),共同描绘出上古中国的文明图谱。
《山海经》并非纯粹的神话传说,而是失落的文明典册。张洪波在其著作中掷地有声地提出:红山文化遗址中发掘的玉璇玑(古代天文观测工具),与古籍中“羲和占日”的记载不谋而合;喀左县出土的青铜冶炼遗迹,实证了“黄帝铸鼎”的传说;更为惊人的是,大凌河流域的水利设施,其先进的分流闸坝技术,比传说中大禹治水还要早出一个世纪。
这些重大发现,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它们证实了殷墟青铜器的原料源自辽西的矿藏,三星堆神坛的铸造技艺与夏家店下层文化一脉相承。
它们揭示了5300年前,我们的先民已经掌握了赤道式天文观测、金属淬火、水库防渗等前沿技术。
它们印证了中华文明的多中心起源说,确立了辽西作为中华文明第一王朝摇篮的历史地位。
面对学术界对“东北起源说”的种种质疑,张洪波在书尾出示了关键证据:商王世系的甲骨文与龙鱼石板文字的对比研究,证实了在盘庚迁都之前1300年,辽西已经建立起完善的统治体系。他写道:“当我们在喀左发现刻有‘王亥仆牛’(商的先祖)的祭祀坑时,历史拼图的最后一块终于找到了归宿。”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评价:“《山海经全解》为上古史研究驱散了迷雾。它对水利设施、天文历法、玉器礼仪体系的阐释,将中华文明的成熟期推前至5500年前。”该书出版后不久,线装书局开始筹备推出英文版,以期让全球重新审视中华文明的深度与广度。
多元诠释的交融:从神话宝库到玉器之谜
随着《山海经全解》引起的广泛讨论,学术界重新审视了这部古籍所蕴含的丰富解读。张洪波在著作中专辟章节,对三种主流诠释方法进行了表述与探讨:
神话原型论(袁珂学派):袁珂将《山海经》视为“中国神话的宝库”,认为其中记载的诸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故事,是古人神话思维的体现。张洪波则以喀左窟窿山的史前隧洞修复遗迹、朝阳县尧舜石板为实证,提出:“这些所谓的神话,实际上是工程技术史的误读。”
多文明源流说(蒙文通体系):蒙文通曾指出,《山海经》中蕴含了巴蜀、中原等多个文明中心的元素。张洪波通过分析龙鱼石板文字的谱系,证实商王亥“仆牛”的记载在辽西祭祀坑与三星堆玉璋中均有发现,从而确证了“辽西-蜀地”文明传播链的存在,为多元一体的文明观提供了新的证据。
玉器信仰论(叶舒宪理论):叶舒宪提出的“四重证据法”中,昆仑山被视为玉器的圣地象征。张洪波在喀左昆仑山遗址发现了红山文化玉器作坊群,并出土了带有阴刻山脉纹的玉礼器,实物证据支持了“玉山”崇拜的观点。但他也指出:“玉器所标示的坐标,正是地理定位的关键所在。”
这部由张洪波耗时45年完成的学术巨著,最终回到了他父亲的教诲:“此书非终点,而是唤醒民族记忆的开始——唯有知晓我们的来处,方能明确我们的去处。”
小链接
孙仲兴,中共党员,北京广播学院(92)级硕士研究生,高级记者,曾任辽宁电视台驻朝阳记者站站长。荣获全国电视好新闻、辽宁省电视好新闻一、二、三等奖数十篇。主编第一部中国电视论文丛书,发表过数千篇电视新闻,多次荣获辽宁电视台优秀记者、辽宁省广电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蒋海东,辽宁省北票市人,汉族,今日朝阳文化信使,北票市桃园初级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教学30多年。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在各种刊物中发表文章近百篇,希沃杏坛三星导师,鸿合照见计划见习导师,爱好微课制作,制作的微课多次获奖,擅长办公软件,撰写多篇教程发布在网上,参与编写《揭秘:优秀PPT这样制作》《揭秘:优秀PPT这样制作(修订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计算机基础及WPS Office应用(2013年版)》《WPS Office实战技巧精粹——教学应用篇》四本书。
[编辑 孟阳 审核 雅贤 编审 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