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凌源小吃(李文静)

摘要:凌源,古称榆州、塔子沟,后因处大凌河发源地而易名,位于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交通便利,自古是入京畿要地。

怀念凌源小吃

文/文化信使 李文静(辽宁朝阳)

  凌源,古称榆州、塔子沟,后因处大凌河发源地而易名,位于辽宁、河北、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交通便利,自古是入京畿要地。

  凌源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举世闻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自不必说,还有被誉为“关外第一桥”的天盛号金代石拱桥,散落在庄稼地的“大河北石像生”——辽代古墓,宋杖子的清代乾隆御批的万祥寺,以及风景秀美的金华山汇善寺……同时,凌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凌源皮影戏”早已经成为凌源的一张文化名片,享誉全国。而对于市井之人,最令我怀念的还是凌源的特色小吃。

  凌源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而融汇了满蒙回汉各个民族饮食文化的精髓,产生和传承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地方风味小吃。这些传统小吃大多手工制作,世代相传,基本保留了传统的做法和特色,所以往往令食者回味留香,过口难忘。

  缸炉烧饼就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之一,它还是典型的清真食品。缸炉烧饼又称吊炉烧饼,据说是将做好的烧饼坯,贴到家用水缸一样的粗陶瓷的缸片上,因此称作缸炉烧饼。它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和普通的平底锅上烙饼不同,这种烧饼的做法是要将烧饼坯翻贴到烤热了的瓷缸片上面,上下一起加热,烧饼坯就像蝙蝠一样倒吊着,所以又叫吊炉烧饼。

  缸炉烧饼讲究趁热吃,所以通常是现烤现卖,我喜欢交了钱,站在柜台外,看着老师傅气定神闲地翻烤着烧饼,红红的炉火映照着那饱经沧桑的脸,给人一种厚重的历史穿越感。渐渐地,熏烤的芝麻香气四溢,扑鼻而来,未等烧饼出炉,口水倒咽了几回。

  烤出来的烧饼金黄、层次分明,香,酥,脆,入口后越嚼越香,却又香而不腻,回味无穷。若再配上一碗热腾腾的正宗凌源羊汤,那吃起来真是人间美味!几年前,一位在沈阳工作的同学回娘家,特意跑了去买上两包烧饼,她说:天下烧饼千万种,还是凌源最正宗!哈哈,这怎么像是在给凌源烧饼打广告呢?

  凌源的碗坨也特别有名。这种美食据说源于山西,可炒可拌,类似于现在小孩子们爱吃的凉皮,但它的原料是荞面,而且口感更加筋道。正宗的碗坨必须用手揉面一个小时左右,加水稀释,盛碗上锅蒸,晾凉定型即可。成品的碗坨爽滑弹软,可以切成细长条,放上喀左陈醋、米椒圈、蒜泥、芝麻酱等凉拌,清爽祛暑气,是盛夏里最具食欲的小吃。碗坨也可以放了鸡蛋煎炒,香脆酥软别有风味。

  据说碗坨可以减肥减脂降三高,而且它物美价廉,老少咸宜。几年前同学会回凌源时,老师特意为我们点了正宗的碗坨,大家举筷争抢,连连说:“还是当年上学时的那个味儿!”

  我情有独钟的一种凌源小吃叫麻团。一次去朋友燕家做客,临走时她非要跑到很远的店里买了刚出锅的麻团送我,我说:“哪儿都有卖的,何必这么麻烦?”她笑着说:“不一样,哪的都不是这个味儿!”的确,麻团虽然随便哪个商场都能买到,但是绝没有凌源的正宗麻团香。

  凌源的麻团放的芝麻足,均匀地布满了整个面团,而别地方的就小气得很,稀稀落落点缀几粒即可;凌源的麻团馅大皮薄,炸得金黄酥脆,火候好,凉而不硬,而别的地方的麻团,馅小皮厚,表色苍白,凉了根本没法吃,而且是越熥越硬。这不得不令我更加怀念小城凌源那香香的大麻团。

  不必说风味独特的绿豆剥面,还是闻名遐迩的高老九烧鸡;也不必说西窑的油炸糕,还是赵家的豆腐脑,每一种小吃都体现着凌源人对传统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每一道美食的背后,也都珍藏着一个温情的故事和一段难忘的记忆。也许不过是人间最寻常的滋味,但若融进了最质朴的情感,也就不能不让人深深怀念了。

  哦,难忘那记忆中的凌源小吃!

小链接
  李文静,辽宁朝阳人。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中学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喜爱读书、旅游,闲暇时喜欢用文字抒发心情,记录过往。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