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宅家找乐趣 拨面条吃出鲜滋味(史庆友)

摘要:荞麦拨面条可是我的家乡一道传统美食。

防疫宅家找乐趣 拨面条吃出鲜滋味

文图/文化信使 史庆友(辽宁阜新)

  这几天因疫情原因学校上网课,女儿一家为了方便来我家,几天不出门,都有些烦闷。课后,女儿说:吃点啥,换一下口味,爱人想起车库酸菜缸里还有酸菜,说不如吃顿猪肉酸菜卤荞麦拨面条,得到一家人的拥护。女儿说好久没做拨面了,顺便练练手。

  荞麦拨面条可是我的家乡一道传统美食。45年前,一位同事曾以《香喷喷的拨刀面》为题写过一篇散文,发表于《阜新日报》《阜新文艺》等媒体,家乡的美食——荞麦拨面一下子闻名于阜新市。

  小时候,吃拨面条是一个梦。因为那时候每家每口人一年也就分10来斤荞麦,平日里不来客人谁家也舍不得吃的。

  荞麦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植物,喜欢生长在沙质土壤中,生长期间降雨量不能超过200毫米,雨大了将停止生长,甚至是颗粒不收。我小时候最早学会的谜语就是关于荞麦的:红梗绿叶开白花,五方六月才种它。三块小瓦,盖个小房,里面住着个白姑娘。这是对荞麦的真实写照。

  荞麦由于生长期短,种植要求条件高,且产量低,农民都不喜欢种。不过荞麦面最大特点是好吃,荞麦皮也是上等的枕头填充物,特别是荞麦面的拨面条儿,别有风味,农民兄弟为了尝鲜还是要种的。如今在市场上,1斤新鲜的荞麦面已经是2斤白面的价格了。

  有一个关于荞麦的故事。很久以前,一对贫苦的农夫,住在一间又低又窄的茅屋里,茅屋上只盖着三片瓦,所以人们都称他们为“三片瓦家”。三片瓦家虽然穷,却养了三个漂亮姑娘,大姑娘叫大麦,小姑娘叫小麦,二姑娘叫荞麦。

  大麦和小麦,高高兴兴地嫁给了两个庄稼人,男耕女织,日子过得红火。只有二姑娘荞麦,好吃懒做,整天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头上喜欢戴一朵小白花。父母把她许给一个叫“苦得”的庄稼汉。荞麦嫌人家穷,打心眼里瞧不起。

  村里有个坏小子叫“寒露”,终日游手好闲,拈花惹草。一日遇见荞麦,甜言蜜语,勾勾搭搭,从此二人眉来眼去,暗中幽会。在“寒露”勾引下,荞麦姑娘怀孕了,急着跟“寒露”成亲以遮丑。“寒露”却丢了“荞麦”另寻新欢。

  荞麦羞愧难言,不想活在人世。父母安慰,姐妹劝说,荞麦回心转意,情愿嫁给庄稼汉“苦得”。急于出嫁的荞麦,请媒人到苦得家求婚遭拒,荞麦眼泪直往肚里流,还有啥脸活在人世!于是就给“苦得”写了绝命诗:家住三片瓦,出身在贫家。小时爱穿红,长大戴白花。书生寒露把我害,死后不怨爹和妈。

  夜里,荞麦姑娘将诗藏在袖筒里,朝着三片瓦的茅屋拜了又拜,来到白天苦得干活的地方,长跪不起,呜咽泣哭,吐血而死!

  第二天,苦得来到地头,看到三片瓦的姑娘已经气绝,在她四周长出了许多红杆杆、绿叶叶、开白花的草。他可从来没见过,以为是荞麦变化的,就叫它荞麦。“寒露”听说荞麦姑娘死在了地头跑去看望,他刚走到荞麦跟前,那荞麦结的黑籽就唰唰地落了下来。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荞麦当作庄稼来种,比谷子、玉米迟种好多天也没关系,农谚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种荞麦”的说法。荞麦不择地,耐旱,顶花生长,顶花结籽,种得再晚一点也能有一定的收成。只是要在寒露到来前收割,要不就落到了地里。所以民间有“荞麦不过寒露”的说法!

  虽然荞麦产量低,但经家乡父老兄弟的精心耕种,每年都是有一个好收成,特别是用碾子碾出的荞麦面,做出的拨面条可是一种美妙的地方美食。

  拨面条说起来简单。就是将荞麦面用凉水和好后,在面板上擀成一尺宽、一寸厚的饼,用专用的拨面刀挤压拨出三梭形如细挂面的面条放入滚开的沸水中,漂起就用筷子挑碗中,拌卤子食用。

  荞麦面拨面条清新可口,做卤子的材料有好多种。用农家酸菜、瘦肉做卤,会别有一番风味。一位省城来的客人第一次吃拨面条,小伙子血气方刚,争强好胜,一次吃了3大碗,边吃边叫好,结果一下子撑着了,接下来3顿没吃饭。

  家乡的荞麦面拨面条,走到哪儿也忘不了!

小链接
  史庆友,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政府退休公务员,朝阳农学院毕业,省、市、县三级作家协会会员;市、县诗词学会会员,高级畜牧师。多年坚持写作,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内涵。有作品发表于《辽宁日报》等媒体。出版了散文集《心语》《心曲》,分别获蒙古贞文学奖、阜新文学奖。摄影作品《村头》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摄影展中荣获一等奖。在网络上发表作品200万字,多次参加网络征文并获奖。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