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锅年糕庆丰年(史庆友)

摘要:今年的冬至,天格外冷,天刚亮二弟就打来电话,说家里蒸年糕,让我回家吃新出锅的年糕,我欣然答应。

蒸锅年糕庆丰年

文图/文化信使 史庆友(辽宁阜新)

  今年的冬至,天格外冷,天刚亮二弟就打来电话,说家里蒸年糕,让我回家吃新出锅的年糕,我欣然答应。

  在我的老家,到了冬至节气,乡亲们就会巧用大自然送给大家的天然大冰箱,杀猪、宰羊、淘米蒸豆包、撒年糕,开始忙年了!而家乡的年糕,是我最喜欢的主食之一。

  家乡的年糕别有一番风味,其原因是原料好、做工考究。家乡的年糕是用家乡黑土地生长的一种叫黍子的作物,经磨皮、淘洗干净后,浸泡一周以上,乘湿碾压成面蒸制而成的。由于黍子有粘性,去皮后的米是黄色的,人们又称去皮的黍子为大黄米(还有一种粘米称小黄米),磨成的面叫大黄米面。

  年糕的作法是将黄米面放盆内,掺水搅拌至手握面能成团儿为宜。如果不成团儿,往盆里用喷壶洒水,切记慢洒少洒,必须试着来,同时用筷子上下左右翻动,搅拌均匀,至手握成团儿为止。然后,将大铁锅刷洗干净,填足了水,放上用高粱秸秆做的篦帘子,篦帘子上铺一层提前泡好的红小豆、江豆、芸豆、花生、核桃仁、大枣、葡萄干等食物,乡亲们称这些为配料。第一层配料要放得密实一些,以确保拌好的黄米面不会漏进锅里。之后,用手把拌好的黄米面抓到配料上边,放的时候要轻,放一层面,面上再放一层配料,这样反复几次,最后一层面用粗一点的箩筛找平,在平平的面上再用花生仁、青红丝等有颜色的东西摆成“新年快乐”“连年有余”等祝福的文字,最后盖严了锅盖。这个锅盖一定是用高粱秸秆制作的,这样的锅盖透气,不至于出锅的时候年糕上边都是水。这时候灶膛内加火,正常情况都烧高粱秸秆。蒸年糕添火也是一门艺术,要求是均匀还不糊锅。当整口锅都散发着浓浓的水蒸气后,调成小火再蒸大约60分钟就熟了。

  家乡的年糕面是用石碾子轧面,水分含量高,据米粮加工厂的师傅讲,石碾子轧的年糕面湿度太,蒸出的年糕松软可口,别具一格,特殊风味。

  关于春节年糕的来历,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眠了。“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名为“高氏族”的部落,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切成一块块放在门外,人躲在屋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果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欢欢喜喜又去准备春耕了。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便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于是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为“年糕”了。

  年糕是过年的应时食品。春节期间,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吃年糕的习俗。年糕又称“年年糕”“年年高”,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一年比一年提高。前人有诗云:“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如今,家乡人们的观念在更新,年糕已成为一种地方美食远近闻名,吸引着好多外地食客慕名前来,年糕让家乡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小链接
  史庆友,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政府退休公务员,朝阳农学院毕业,省、市、县三级作家协会会员;市、县诗词学会会员,高级畜牧师。多年坚持写作,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内涵。有作品发表于《辽宁日报》等媒体。出版了散文集《心语》《心曲》。分别获蒙古贞文学奖、阜新文学奖。摄影作品《村头》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摄影展中荣获一等奖。在网络上发表作品200万字,多次参加网络征文并获奖。

  [编辑 瑞雪 责编 雅贤]

  (声明:本文为今日朝阳网原创作品,欢迎转发,但请注明原作者及出处。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违者将依法追责。)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