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说“揢”(吴歌)

摘要:泸沽湖畔的“木楞房”,东北话称作“木揢楞”。前者凸显材质,后者兼顾材质和工艺。

说“揢”

文图/文化信使 吴歌(辽宁锦州)

  “……从古代的‘洞穴居’、‘树巢居’、‘井干式的木楞房’发展到近代的‘三坊一照壁’”。——凤凰网(20141213)《木楞房 泸沽湖畔的纳西建筑》。

  泸沽湖畔的“木楞房”,东北话称作“木揢楞”。前者凸显材质,后者兼顾材质和工艺。

  手把着也;持也。苦格切;乞格切,并音客。又丘加切。又丘驾切,音髂。——《康熙字典》中“揢”之主要义项和语音。

  拙作《东北方言注疏》中的“木揢楞”,坊间通常作“木刻楞”或“木克楞”。诸如:

  “井干式木建筑又称木刻楞建筑,是俄罗斯民族的传统民居结构形式……”——大话哈尔滨《追寻远东蝴蝶——中东铁路线上的百年俄罗斯木屋踏访》(搜狐 20160428);

  “孤顶子山民延用至今的木屋,当地人称为‘木克楞’,意为用圆木凿刻垒垛造屋,如同上下门牙咬合一样。”——悠游吉林《您见过木屋吗?小吉带您走进“长白山最后的木屋村落》(今日头条 20150817)。

  将圆木“垒垛”成为墙壁,需要相互“咬合”或曰“把持”,才能立而不倒。其“咬合”或曰“把持”的凸凹,即为“揢(ké)”;这般“咬合”或曰“把持”的工艺,应为“揢(kè)”。

  以木楞为主体材料,以“揢”为主体工艺的井干式建筑,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版筑雉堞之殷,井干烽橹之勤。出自南朝宋鲍照《芜城赋》。凡营造楼台,必筑累万木,转相交入,如井干。出自清代祝廉先《〈文选〉六臣注订讹》。

  井干,也是楼台之代称。寂寂琴台晚,秋阴入井干。出自唐代上官仪《故北平公挽歌》。

  木楞,不应该是俄语。“木揢楞”,在称谓上不太可能是俄语,在形制上不太可能源于俄国。

  六柱锁扣,俗称鲁班锁或孔明锁,或为井干结构发展进步的结晶,被誉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

  六柱锁扣的工艺,跟井干结构的工艺一样,在东北话中也叫“揢(kè)”。诸如:

  “据了解,当时的密营是用木楞刻成的连体式马架子房,顶盖用桦树皮及木子苫盖……”——中国电力新闻网(20120808)《东北抗联密营 做饭不冒烟杨靖宇曾在此指挥 获得胜利》。

  “用高梁秸的梢头我们称做箭杆儿的地方刻成蝈蝈笼儿,分二节楼和三节楼,外观真像楼房,既好看又结实耐用。”——忧心忡忡《童年拾趣》(新浪博客 20090802)。

  东北话中的“揢(kè)”,在关里通常作“扎刻”。其“刻”,或应作“揢”。诸如:

  “所有扎刻作品的骨架都由6根高粱秆锁扣而成,将锁好的秆从下往上、从里往外,一层层做起来,就像盖房子。”——青年商旅报《永清秸秆扎刻》(搜狐 20160724)。

  “利用高粱秸秆制作的古建筑结构,主要是采用‘六柱节点锁扣’来完成,包括 底座、斗拱、层间连接等。掌握了六节锁扣的方法亦即掌握了民间工艺美术建筑模型结构的基本技法。”——郭谦《永清民间扎刻技法研究与传承》(装饰 2010年05期) 。

  “骨架”都由6根高粱秆“锁扣”而成,主要采用六柱节点“锁扣”完成。上两例中,“扎刻”的主要技法,不是“扎”,也不是“刻”,而是“锁扣”——六柱“锁扣”。

  六柱锁扣,六手(三双手)相互“握持”,差异似乎只在人与物之间。

  语音为“刻”,语义为“握持”且与“锁扣”相通之字,似应为“揢”。

小链接
  吴歌,曾用名吴戈。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高级经济师。锦州市“最佳写书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州方言”代表性传承人。锦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语言学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工业摄影协会会员。金融专业论文和业余摄影作品,曾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散文《丁香雨》入选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赛努呼和浩特系列文集·散文集》。出版专著《东北方言注疏》(白山出版社 2016年)。参加编著《人文锦州·民俗风情卷·锦州方言》(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9年)。

东北方言注疏

[编辑 雅贤]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