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家乡的“王鸡肉”(瞿军)

摘要:儿时,家乡牛华镇的大街小巷,时常响起一声接一声的吆喝:“鸡肉哦,鸡肉!”那叫卖声十分特别,久久回响在小巷、老街和家乡青石板的小路上。

家乡的“王鸡肉”

文化信使/瞿军(四川) 编辑/昕晨

  儿时,家乡牛华镇的大街小巷,时常响起一声接一声的吆喝:“鸡肉哦,鸡肉!”那叫卖声十分特别,久久回响在小巷、老街和家乡青石板的小路上。

  每当叫卖声起,一个年约五十多岁的老伯,身背一个大竹背篓,手提一竹篮子麻辣鸡肉的身影便会出现。老伯姓王,所以小镇上的人都叫他“王鸡肉”。老伯每到一处,便会有一群小毛孩儿跟在左右,一路尾随,有的还背着书包,有的刚放下未做完的作业,一直跟到离家老远,才恋恋不舍各自折返回家,心中期盼着老伯再次出现。口袋里有一分或两分钱的孩子,买了鸡肉吃,饱了口福,脸上挂着幸福、满足的笑容。没钱买鸡肉吃的孩子,脸上虽有些失望的神情,也始终跟着跑,看了热闹,也饱了眼福,麻辣鸡肉的香美诱惑,一直延续到梦里。回到家,接下来的几天,便是想方设法从父母那里讨要一分两分钱,为王老伯的下次出现做好准备。

  因为我从小是个嘴馋的孩子,数不清多少次跟随在老伯身后,买了多少次鸡吃。

  在我的记忆中,老伯永远是那身简朴不变的装扮:身穿土蓝布衣衫,腰系一条大围裙,背着篓,挎着篮。背篓里是鸡肉,篮子里也是鸡肉,背篓是个小小的临时库房,竹篮子里装着一个小小的搪瓷盆,里面装着红红辣辣、麻麻香香,十分具有诱惑力的料汁,浸泡着的鸡肉片、鸡肉皮、鸡肾和鸡脚,都已十分入味。

  老伯的鸡肉永远没涨过价,一直卖着王鸡肉的囗碑。永远是一分钱一片鸡肉,或一分钱一小块鸡皮,鸡肾大约是两分钱一个,鸡脚也是。因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间久远,实在回忆不起了。只记得老伯的麻辣鸡肾最好吃,滑嫩,入口即化,顺顺溜溜,满口的香味,还没来得及回味,已经下滑到肚子里了。我最喜爱的是鸡皮,绵绵的,软软糯糥的,还有胶质的粘性。老伯的麻辣凉拌鸡肉,据说是祖上传下来的秘制配方,从不外传。

  那鸡肉有多么美味?

  年轻时离开家乡后,在几个不同的城市生活过,各种各样的鸡肉做法都曾品尝:叫化鸡、板栗烧鸡、三黄鸡、汽锅鸡、醋辣子鸡、大盘鸡、巴山辣子鸡等,不下二三十种,具有各地风味,各种特色,唯有儿时家乡王老伯的麻辣鸡肉记忆最深刻,至今难以忘怀。

  家乡牛华小镇,是一个传统小吃十分丰富的地方。早起沿街,吃到晚归,绝不重样,叶儿粑、红糖粽子、慈粑、牛肉汤锅、豆腐脑、血旺汤、豆花、油炸豆腐干、蹄花汤、蒸笼牛肉、油烫鸭、白鸡肉,再加上这些年十分火爆的麻辣烫串串,各种小吃数不胜数。

  故土难离,故乡难忘。

  这些年一直在外生活的我,时常回家乡看望亲朋好友。故乡的变化也很大,许多老街、小巷踪迹难寻,但古朴的民风未变,传统的习俗未变,传统文化、美食很好地传承了下来。客至乐山,随处打听,提到小吃美食,人们必说牛华。只是,让我感到十分惋惜的是,每次回乡,都曾去寻觅过儿时记忆中的王鸡肉,都是失望而归。那鲜香的麻辣鸡肉,连同儿时的生活,还有那些老街和青石板小路,都已成为梦里的回忆。

小链接

  瞿军,居四川绵阳。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四十年读书不辍,坚持笔耕,发表小说、散文及诗歌作品百余篇。作品散见于国内各地刊物。著有散文集《心灵的旅行》、小说集《桥头堡》。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