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大枣礼赞

摘要:大枣礼赞文 张月瑛 编辑 素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鲁迅先生笔下单调的枣树。而在中

大枣礼赞

文/张月瑛  编辑/素颜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鲁迅先生笔下单调的枣树。而在中国大枣之乡辽西朝阳孙家湾,你绝对不会产生如此单调乏味的感觉。一踏进孙家湾,你便进入了枣树的王国,枣树的世界。

  从朝阳城出发,一直向南行走,过南大桥,驱车不过二十分钟的路程,就到了被省环保厅命名的省级生态乡镇的孙家湾镇。成行连片的枣树,遮住了房舍院落,却遮不住富裕起来的农民枣树后面藏着的咯咯咯的笑声。

  双塔区孙家湾镇共有十二个村,村村有大枣,家家有枣树。其中的洞子沟村、花章营子村已经变成了无粮的大枣村。

  金秋时节,枣乡的山坳坡岭,路边村头,一株株、一片片的枣树,身披油绿碧叶,枝杈间缀满了深红锃亮的大枣儿。远观似一树树玛瑙,浑圆鲜亮,在油绿的碧叶间招摇着。近看,一嘟噜一嘟噜,一串一串串,如玑似珠,晶莹剔透。伴着枣农喜悦的笑脸,欢快地歌声,正可用“遍地繁枝垂玛瑙,四乡宠韵唱清平”来形容。

  唐代诗人刘长卿诗云:“行过大山过小山,房上地下红一片”,清代无名氏的诗云:“春分一过是秋分,打枣声喧隔陇闻,三两人家十万树,田头房瘠晒红云”。诗中所描写的就是枣乡秋季丰收的景象。那时,红枣的玛瑙红与碧绿的枝叶相映生辉,简直成了枣的海洋、枣的王国、枣的世界。你会感觉到琳琅满目红枣的世界是一部活生生枣的栽培史、枣的文化史、枣的发展史,是一部溢彩流芳的枣的乐章。

  据上了年纪的枣农介绍,孙家湾过去是个穷地方,很穷。穷到啥个样子呢?说那个时候,孙家湾几乎家家有光棍。本村的女子,不到十八岁,就跌忙地嫁出去了,有一份指望的,也不留在孙家湾这个荒山秃岭。啥原因孙家湾会如此贫穷呢?皆因贫瘠的沙土地,又严重缺水,种啥啥不长,种啥啥不收成。那时的情景是放眼远望,东北山、西北山、中北山,光秃秃山上,稀稀拉拉地冒出几株杂色植物,活像不长毛的赖光头,不用别人说,孙家湾人自己也觉得寒碜,望着这些秃山沙地,人们的目光呆滞,感觉日子没有啥希望。能走的都走了,走不了的只得守着贫瘠的沙地打着光棍望天兴叹!

  俗话说,“贫穷无三代,富贵无三世”。穷则思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叫李斌的人,无意中引进几株枣树,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枣,出奇的甜,枣树长得枝繁叶茂,枣子个虽不大,但很好吃,不但甜,口感也好。这种啥啥不长的沙土地,却特别适合种植枣树。时任孙家湾乡的老书记灵机一动,就号召全乡人各显神通,栽种枣树。于是,屋前房后,荒坡秃岭就都栽满了枣树。这枣树也真成全人,当年挂枣,当年见效益。农人的脸上开始有了些许的喜兴劲。老书记趁热打铁,许下承诺说谁家载枣树多,质量又大又好,就评选出“枣王”、“树王”挂牌送匾,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这下孙家湾的家家户户都来了精神,不但房前屋后,沟沟岔岔,漫山遍岭都种上枣树,还大老远的请来专家指点,在原有的枣树上嫁接新品种,除了原始的大平顶外,又嫁接出“三星”、“铃铛枣”、“金丝蜜”等多个品种。

  这一因地制宜的办法,富庶了一方土地,改变了一乡人的精神面貌。才短短几年的时间啊,外地的姑娘们就托人找门路哭着喊着要往孙家湾嫁,昔日的光棍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

  红枣孕育着孙家湾风吹日晒的日子。富裕起来的农民,开始有了追求,他们的思想,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文化,都与枣息息相连,与枣树相生相伴。而枣的文化与当地的风物人情、民间乡俗亦环环相扣,水乳交融。

  “早在《诗经》中就已有枣和棘(酸枣)之分的记载。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古农书中,都把枣树列为果木之首。在几千年的生活生产实践中,枣树与枣乡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各种民间故事、佳话轶闻广为流传,较著名的有“许由植枣拒尧禅”、“女英护枣找许由”、“乐羊借枣解兵困”等很多很多民间故事。

  传说咸丰初年,有一孙姓姑娘,逃荒到一地方,得了一种怪病,面色苍白、浑身溃烂、干瘦如柴。当时姑娘又累又渴又饿,见路边一株树上挂满了红色的果实,姑娘啥也没想,摘下果实吃起来,吃完就昏死过去了。七七四十九天后,姑娘奇迹般地醒过来,姑娘病全好了。变得貌美如花,比昏死前还水灵。她站起来后,发现自己的周围都是那种红色的果子树,她就顺势在路边拐弯处搭起个棚子,把那果子摘下来,给过路逃荒的人吃,救了很多条人命。过路的人都不走了,都在周围搭起棚子,帮姑娘摘那红果救人。姑娘变得越来越漂亮,越来越水灵,浑身散发着阵阵枣香。一天很晚了,姑娘觉得很累,就倚着一棵枣树睡着了,睡着睡着,姑娘觉得浑身上下暖呼呼的,她睁眼一看,自己正倚在一个小伙怀里睡觉呢!她慌忙闪开,小伙一把将她抱在怀里。原来这小伙是一颗枣树变的,他被善良的姑娘打动了,变作人形,帮姑娘来了。因为在拐弯处,姑娘又姓孙,于是人们就把这地方叫孙家湾。小伙和姑娘就结婚生子,在孙家湾住了下来。

  在当地,就有“一日三枣、长生不老”、“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门前一棵枣,红颜不显老”、“要使皮肤好,粥里加红枣”等等这样的乡俗俚语。这些乡俗俚语无不打上大枣的文化烙印,红枣文化已日益成为行孙家湾特色文化内涵。同时也与当地的祈福文化相联系在一起。

  现如今,过春节时要蒸枣糕祭祀诸神;五月端午要包枣粽子;八月十五中秋节要以枣、苹果、葡萄等果品来祭祀祖先;腊八要吃红枣腊八糜。孩子过满月、生日必须吃枣糕。枣糕蒸好后放在案板,让孩子跳三下,以示孩子跳得高,长得快,早成人。丰年吃枣馍馍,枣窝窝、灾年吃枣糠炒面。枣茶、枣醋、枣酒、枣泥、枣面、自制自用。孩子满月“离窝”抱孩子出屋,抱到谁家,谁家就得赠送枣子一类礼品,空身出去带回实物,预示着孩子长大成人后厚道实诚。儿女结婚,把红枣、花生、栗子放在嫁妆里、火炕上、被角里、取其谐音“早生贵子”。平日里做些枣饼子、枣米饭,逢年过节精心制作枣粽子、枣糕,吃些醉枣、炕枣,再喝上一点儿口感烈、酒度高、酒香独特的“枣木杠”老烧酒。品咂品咂生活的味道,人生的滋味,应该是枣乡农民生活中一大乐子吧。

  在枣乡,凡过往客人均可入枣园尝鲜,枣农概不收钱,即使主人不在也可去摘食,“瓜、桃、李、枣,不算强盗”,临走,热情地枣农还会捧上一捧鲜亮的大枣让你带上路上吃。

  孙家湾盛产的大枣以个大皮薄、核小肉厚,色泽紫红透亮,味道清甜适口。近年来,又产生了“大枣王”,“枣树王”大枣王以培植大枣的品种多,枣子大而著称于世;枣树王家拥有一颗300多年的枣树,每年都是枣树新枝催旧枝,通过枣王的侍弄和剪接,这棵枣树如今产枣仍在百十斤以上。大枣早已成为孙家湾乡的经济支柱产业,老书记倘若还在世,会是怎么样的欣慰呢!

  我虽不生长在枣乡,但对枣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且不说大枣丰富了我童年的口袋,记忆中,童年在姥姥家就品尝了“八月十五枣落竿儿”的欢快。在枣乡孙家湾走出去的人,无论他走到哪里,这骨子里都深深镌刻着枣树的符号,那就是朴实、热情、耐劳,像枣树一样,扎根在贫瘠的沙土地。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