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 祖传养生论喝粥

摘要:我只是听妈妈说起,并没有亲历,因为我出生以后,人们的温饱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了。虽不成问题,可是我的爷爷奶奶常说起“宁吃囤尖不吃囤底”、“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等类似的话,也可以说是旁敲侧击嘱咐我们家里的大人。

今日朝阳网
祖传养生论喝粥
文化信使/时春华   编辑/云枫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仿佛一提起“粥”,就有贫穷之嫌。少年时的范仲淹家境贫寒,常常以粥度日,饥肠辘辘;晚年贫困潦倒的曹雪芹,“举家食粥酒长赊”是他当时窘境的真实写照;更有明朝人张方贤赋诗曰:“煮饭何如煮粥强,好同女儿细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两日堪为六日粮;有客只须添水火,无钱不必问羹汤。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长。”想必也是缺粮少食的无奈之举吧。于我而言,在我幼时的记忆里,粥,也是跟贫穷有关的。因为我听妈妈说那时候粮食不够吃,人们常常弄些山野菜蘸盐水,喝稀粥度日。那时候所谓的“粥”,用大人们的话说是“一个跟着一个跑”稀得不能再稀的那种,一碗玉米面弄上一大盆粥,稀得能照出人影来。为了填饱肚子,人们用少许的玉米面、高粱茝子,加入各种野菜、蔬菜做菜粥,虽是暂时填饱了肠胃,可很快又会饿的。

       我只是听妈妈说起,并没有亲历,因为我出生以后,人们的温饱已经基本不成问题了。虽不成问题,可是我的爷爷奶奶常说起“宁吃囤尖不吃囤底”、“忙时吃干,闲时吃稀”等类似的话,也可以说是旁敲侧击嘱咐我们家里的大人。我当时还小,不明白爷爷奶奶话里的意思,妈妈给我做了最通俗易懂的解释,那是他们过怕了吃不饱的苦日子,嘱咐年轻人过日子要节俭,别浪费。不干活就吃点稀的,节省粮食,干活吃干的,上力气有劲。

       那时候,我发现,爷爷奶奶不论干不干活,一日三餐,至少两餐以粥为主。有时候是稀粥里加一两粒糖精,奶奶喜欢喝甜粥;有时候是放上点菜叶、黄瓜条、甚至是切成小碎块的窝瓜……爷爷喜欢的是菜粥,我到爷爷家玩,看见爷爷扬起勺子打算给我盛一碗,我是赶紧撒丫子就跑的,因为那没滋没味的粥,我实在是不喜欢。可爷爷奶奶喜欢,喝得香香甜甜,喝得满脸是汗,喝得回味无穷。喝完粥剔牙是爷爷的老习惯,我总在心里窃笑,那粥都能顺着牙缝钻过去,还用剔牙?邻居们饭后最常用的问候语就是“吃了吗?吃的啥”,爷爷常常这样回答:“吃了,稀粥烂饭。”别人以为这“稀粥烂饭”只是一种普通主食的别称,我可是真真地知道,爷爷没撒谎,他们吃的就是稀粥烂饭。

       有时候,我觉得爷爷奶奶没必要这么吃,因为日子已经大大地好起来了,儿女们日子都好了,不必担心粮食不够吃挨饿,可爷爷说,年纪大了,稀粥烂饭的,吃着舒坦,可一年三分之二的饭时,他们都是稀粥烂饭的,我就觉得他们有点过日子小气。

       多年之后,我的爸爸妈妈也到了爷爷奶奶曾经的年龄,我回家去,每每看到的真的不是大鱼大肉,也是素得不能再素的稀粥烂饭,我有点想不通,现在都啥年代了,咋还像回到了解放前?看我皱起眉头,爸爸笑了:“还老师呢,真不懂啊?人老了,新陈代谢逐渐缓慢,毛病也多了。对许多食物不是消化不了,就是食后加重病情。这稀粥烂饭的比较柔腻细致,既适口,又容易吸收,不会对肠胃造成伤害,米里的营养一点没跑,据说早晨喝粥养胃,傍晚喝粥补肾呢。”爸爸给我上了一课。原来这稀粥烂饭里,竟然藏着养生的学问。爷爷说的“稀粥烂饭好活人”、“稀粥烂饭好将养”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我真的有点孤陋寡闻了,对于李商隐,我只在意了他《无题》中的离愁别绪,忽略了他的品味《兰香粥》的如醉如痴——兰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驾坐椅筵。今日寄来春已老,风流迢递忆秋千;对于陆游,我过于在意了他的愤懑哀怨,忽略了他《食粥》的畅快淋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去,只将食粥致神仙。

       如今,粥铺成了人们爱去的地方, 喝粥,原以为是下里巴人的光景,没想到如今的人们把它放置到阳春白雪的位置上来,八宝粥、绿豆粥、四季营养粥、莲子桂花粥、蔬菜粥、肉食粥、海鲜粥、果品粥、杂豆粥、大麦陈皮粥、百合小米粥、百合绿豆糯米粥、皮蛋瘦肉粥、桂花南瓜粥......粥食不胜枚举,让人眼花缭乱,五花八门的养生粥真真切切走进了重视养生食疗的人们的食谱中。

       稀粥烂饭, 我也爱,因为我已年过四十。

小链接:
       时春华,女,辽宁省北票市大三家镇中心小学教师,1992年毕业于朝阳市第一师范学校,爱好文学,热爱生活,热衷于传播社会正能量,是北票市作家协会,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辽海散文网会员,在北票市报有专版《朝花夕拾》。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