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回望:徒步大凌河的精神远征

摘要:以脚步丈量大地,用目光触摸乡愁。

十年回望:徒步大凌河的精神远征

  以脚步丈量大地,用目光触摸乡愁。2015年6月15日,国家一级作家邸玉超与夫人王富云自朝阳出发,开启徒步大凌河的壮举,历时30多天的艰苦跋涉,千余华里的风尘仆仆,在燕山余脉与渤海之滨间刻下了一道永恒的精神坐标。这场跨越三省区十二县(市)区的徒步壮举,不仅是一次地理意义上的探索,更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生态觉醒与家国情怀的深刻对话。十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温这段跋涉之路,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磅礴力量——那是对故土最炽热的告白,是对文明最深沉的叩问,更是对时代最响亮的回应。

以足为笔:在行走中重绘文明地图

  大凌河,这条流淌着红山文化基因的母亲河,见证了中华文明从远古走来的第一缕曙光。当邸玉超夫妇手捧五千年前的陶罐碎片,当他们的目光掠过辽代古塔的飞檐与明代长城的残垣,这场徒步便超越了简单的地理穿越,成为一次文明基因的溯源之旅。在河北平泉的辽代石羊旁驻足,于内蒙古宁城的契丹文字前沉思,在朝阳细听凌河岸边古刹的悠扬钟声,他们用最原始的方式完成了一场“文化考古”——不是用铲子挖掘地层,而是用心灵触碰历史的温度。

  这种行走本身即是一种文化姿态。当现代人习惯于通过屏幕观察世界时,他们选择用皮肤感受风的方向,用脚掌丈量土地的起伏。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紫砂之乡的窑火旁,在凌源皮影戏的锣鼓声中,在义县奉国寺的千年佛光里,行走者成为文化的挖掘者与传播者。他们的行囊里装的不仅是简单的行路装备,更是一份对本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的使命。这种“在路上”的文化实践,恰似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散落的历史碎片重新串联,让沉睡的文明记忆焕发新生。

以河为镜:生态觉醒中的文明叩问

  大凌河的波涛里,倒映着中国北方生态变迁的缩影。当行者目睹上游草原的退化与下游湿地的萎缩,当他们记录下沿途工厂烟囱与稻田蛙鸣的此消彼长,这场徒步便具有了生态警示的深刻意义。邸玉超在日记中写道:“河流是大地的血脉,当血脉淤塞,大地便失去了生机。”这种朴素的观察,与当代生态文明理念形成了共鸣。

  在北票天鹅湖畔,他们见证了候鸟回归带来的生态奇迹;在凌海入海口,他们目睹了潮间带生态修复的显著成效。这些真实的场景,比任何数据都更具说服力。当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产生剧烈碰撞时,行者用最直观的方式呈现了发展的代价与修复的可能。这种脚踏实地的生态实践,不仅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对每个凌河儿女的生态责任的无声召唤。

以行为范:家国情怀的时代诠释

  作家邸玉超夫妇的壮举,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家国”的现代性阐释。当他们背着装满书籍与笔记本的背包穿越城乡,当他们在乡村小学的操场上与孩子们分享行走见闻,当他们在城市广场向市民展示沿途拍摄的照片,这场私人化的行走便具有了公共意义。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热爱家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以行动践行的承诺;报效桑梓无需惊天动地,但必须有持之以恒的坚守。

  这种精神在当下更显珍贵。当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无暇回望来路,当虚拟世界的繁华模糊了现实坐标,邸玉超夫妇的徒步恰似一剂清醒剂。他们告诉我们:真正的家国情怀,始于对脚下土地的深刻认知;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本土文明的真诚热爱。这种“慢下来”的智慧,“沉下去”的担当,正是当代社会最需要的精神资源。

 

  十年光阴如流水,精神长河却因此行而愈发丰沛、壮阔。当邸玉超老师将一路的观察、思考与忧思化作文字,流淌于《大凌河传》的字里行间时,这束精神的火焰便点燃了万千读者的心灯。十年间,大凌河两岸渐次涌现出无数后继者的身影:青年学子溯流而上,探访水文与文明的密码,以专业知识为河流生态把脉;志愿者沿河岸躬身而行,捡拾垃圾,守护一方清澈,用点滴行动诠释对母亲河的深情;文化研究者深入村落,挖掘传统技艺与民俗文化,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条被深情丈量过的河流,已从地理之水,升华为浇灌乡土情怀与责任意识的源头活水。

  十年光阴流转,大凌河的波涛依旧奔涌向前。当年徒步者留下的脚印早已被风雨抚平,但他们用脚步书写的精神史诗却愈发清晰。这场跨越千里的行走,不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文明地图,更树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它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为何出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家乡的热爱与对文明的守护永远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这场十年前的徒步壮举给予我们深刻启示:真正的发展,是经济繁荣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是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的共融,是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的同频共振。如今,我们正全力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改善环境,让大凌河的清波永续流淌,让红山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当更多朝阳儿女接过这面精神的旗帜,当行走大地成为一种集体自觉,我们必将在母亲河的见证下,书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篇章。这,或许就是邸玉超夫妇十年前徒步大凌河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编辑 瑞雪  审核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