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羲之写匾(王玉华)

摘要:王羲之祖居山东琅琊,出生在官宦家庭,因受家庭教育,到了青少年时期就很有文采,特别是他的书法在当地很有名气。所以,在人们的赞美声中,羲之就有些飘飘然了,眼睛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一般店铺找他题字写匾尚且不容易,何况平民百姓呢!

【民间传说】

羲之写匾

讲述人/陈永春 搜集整理/王玉华

  王羲之祖居山东琅琊,出生在官宦家庭,因受家庭教育,到了青少年时期就很有文采,特别是他的书法在当地很有名气。所以,在人们的赞美声中,羲之就有些飘飘然了,眼睛里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一般店铺找他题字写匾尚且不容易,何况平民百姓呢!

  在当地有一家鸭饺馆,风味独特,很受当地及外来游人欢迎。凡是吃过鸭饺的人,都赞不绝口,一传十,十传百,不几年名声大震。凡来琅琊的人吃不上一顿鸭饺将是终生遗憾。开这家饺子馆的人姓张,是位年过70的老婆婆,虽然满头银发飘洒,但精神饱满,干劲十足,是主人又是主厨,由她经营再加上她手艺精湛,配方独特,因此饺子馆生意兴隆,顾客兴旺,一天的收益非常可观。

  鸭饺馆的名声远播,不经意传到羲之的耳朵里,他半信半疑,好奇地带着随从直奔鸭饺馆而来。到馆中一看,真是座无虚席,只好走出鸭饺馆在外溜达,在鸭饺馆前后溜达,转悠到鸭饺馆门脸,看到了两旁书写着对联,仰脸再看横匾,直摇头,脸上露出轻蔑的一笑,再进饺馆见墙角处有几个闲位,就和随从一起坐下,每人要了一盘鸭饺,不一会儿,几盘热腾腾的水饺就摆在了羲之等几位面前,他们几个没等动筷子,早已觉得香气扑鼻,就赶紧调好了蒜泥吃了起来,羲之夹开水饺只见肉汁四溢,香气打鼻子,便边吃边品味,这水饺不但皮白如雪,裹着鸭肉,吃到嘴中还满口飘香,回味无穷,家中的吃食难以和鸭饺比美,羲之想这鸭肉水饺果然名不虚传。

  羲之等吃过了水饺又想到后厨看看大师傅,便穿过堂屋从后门走进厨房一看,只有三人,一位跑堂,一位拨锅煮饺,一位包饺子。包饺子的竟然是一位70有余,满头银发的老婆婆,她的头发下盘着一个小发髻,发髻上别着一根银簪子,满面红光,精神抖擞,只有自己调馅、擀皮、捏边,一气呵成,竟然把饺子背身往沸水锅中准确无误地扔进,包好后的水饺形成一条白线连接在案板和沸水锅之间,把个王羲之看得目瞪口呆,哎呀!老婆婆包饺子的手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真是世上一奇人啊。

  羲之来到老婆婆面前抱拳恭敬地问:“您这娴熟的手艺跟哪位高人学的?”

  只见老婆婆撩起眼皮看了羲之一眼说:“后生,我经营饺子馆几十年,靠的是总结经验,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勤学苦练,再加上钻研,保持持之以恒的精神练出来的。可不能学有些人,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就飘飘然了,目空一切。常言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人人都得争上游,人要是有能却停步,必然落到人的后头。”

  羲之听完这些话转身离开饺子馆。在回家的路上,耳边总是回响着老婆婆的一席话,他仔细想了一下,老婆婆为什么要说出这样一番话呢?原来老婆婆的儿子找过王羲之让他给他写一块牌匾,但是王羲之没有写,老婆婆牢记心里,恰好羲之来到她的鸭饺馆吃饺子,询问老人的手艺,老婆婆想起来王羲之拒绝儿子这件事,就把这话有意说给了年轻人听。

  王羲之自从听了老婆婆的一席话后深刻反思自己,应该放下架子,谦虚谨慎,刻苦读书,学习书法,采用各家书法之长,补己之短。

  没几年工夫,王羲之的书法便大有长进。

  有一天,王羲之在家写好了一副对联外加一块牌匾,叫伙计拿着,他们直奔鸭饺馆,到了鸭饺馆后厨见到老婆婆,深施一礼,谢谢老人家前几年对自己的教诲,向老人讲了自己前几年的经历。老人听后哈哈大笑,说那只是一句玩笑话,你还当真了。

  老人说:“你是?”

  羲之回答:“我是王羲之。”

  老人一听大吃一惊,心里话,谁不知王家官大势大钱大。问:“公子今来何事?”

  羲之笑容满面地说:“老人家的鸭饺可谓食中精品,我给老人写一副对联和一块牌匾,羲之献丑了,望老人家笑纳。”

  老人一听喜出望外,感谢公子献墨宝。老人家马上吩咐儿女伙计们鸣放鞭炮,接对联和牌匾。不一会儿,牌匾高悬“食中真品”几个大字熠熠生辉。一副对联是:美味飘香留长久,鸭饺名播远四方。

  人们听说后,都来欣赏,从此鸭饺馆名声大震,生意更加兴隆。

[责任编辑:立军]

小链接
  王玉华,笔名船卿、赵韵儿,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现任北票市文化馆创编调研部主任,副研究馆员职称,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曾出版合作散文集《天使的点心盒子》、小说集《龙鸟镇》、民间故事集《遗珠》。2006年所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被列入辽宁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所搜集整理的民间故事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小品《银杏树下》获辽宁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编剧一等奖。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