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神秘的胡家窑

摘要:初闻胡家窑的名字,是在朋友墨泉的文章里。那是他的老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

神秘的胡家窑

文化信使/张冰 编辑/素颜

  初闻胡家窑的名字,是在朋友墨泉的文章里。那是他的老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因为笔者“记忆中村里有个烧砖、烧瓦、烧盆的土窑,那个土窑就像一座岗楼,吸引着一群小孩子。小的时候时常去那里玩耍”。看到他如是写,勾起了我对家乡童年的回忆。因为我的家乡门前也有一座盆窑,是我小时候玩耍的乐园,所以觉得很亲切。还有他曾写过村头的大柳树和大柳树下狐狸精的故事,以及村庄的一些神秘而有趣的事情。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万顷葡萄园,因此胡家窑的名字在我心里变得愈加神秘和向往,也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真想着有机会亲自去看看。

  今年“五一”小长假,受墨泉的邀请,我们一行四人去了他的家乡----凌源市刘杖子乡胡家窑村。车子在乡路上奔驰,车窗外早已是春色深深。路旁高大的杨柳树,已经是枝叶繁茂。庄稼地里的玉米小苗探头探脑的钻出地面,像一条条绿色的绒线,抛洒在田野的垄沟里。紫茄子花零零星星的点缀在田间地头。一切都是那样的富有生机。

  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转瞬之间就到了胡家窑。打开车门,一股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鼻而来。昨夜的一场春雨,把黄土地泼洒成墨褐色,土地显得很肥沃。田间地头的老柳树枝干也变得黑漆漆的,衬托得新枝嫩叶是那样的娇柔鲜亮,青翠欲滴。整个村子都被刚刚苏醒的葡萄秧缠绕着,无论大地里,还是庄稼院子里,一架架葡萄秧带着生机勃勃的新芽,在阳光下舒枝展蔓,嶙峋的虬枝,缠绕在刺槐木的藤架上。乡亲们说,不出十天八天,稀疏的绿就会变成稠密的荫,鲜鲜亮亮的招人喜欢。

  刘杖子乡是出了名的葡萄之乡,胡家窑也因为葡萄而致富。刘杖子的葡萄现在名扬海内外,市委市政府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大做强,并已决定,今年八月份到十月份在此乡举办首届葡萄采摘节。果农们现在正紧锣密鼓的加紧各项准备工作。到时候,珍珠似得葡萄将迎来全国各地客人。

  中午的时候,墨泉的老同学孔先生听说我们到了胡家窑,热情的打来电话,欲尽地主之谊。我们也不客气,走进了他在刘杖子经营的---老三餐馆。孔先生长得高高大大,是很man很man的那种man。(man:英文为男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热情、豪爽。他很麻利的给我们安排了一桌饭菜,并亲自作陪。孔先生不愧是名门之后,谈吐不俗。同时又是一位开明乡绅。从话里行间,听得出他很有政治和经济头脑。为了迎接首届葡萄采摘节,正在把原有的餐馆扩建成两层楼,打造成本乡最具档次的餐饮龙头企业---“老三农家院”,牌子都订好了。他的构想很富有诗情画意。他说楼房建成后,要在院子墙里墙外种上各种瓜果蔬菜,让藤藤蔓蔓爬满篱笆墙,美化院落的同时,让客人吃上亲手采摘的黄瓜、丝瓜等。

  下午两点多,我们来到了墨泉大哥的葡萄园。园子里收拾的整齐利落,一架架葡萄秧的顶尖都冒出了新芽,新芽上晶莹的露珠欲翠欲滴。架底下一簇簇头茬韭菜鲜亮鲜亮的绿。蒲公英扎着黄色的小花发卡,像个美丽漂亮的小姑娘,调皮的钻在树棵底下。

  早就听墨泉介绍过,大哥家的葡萄在胡家窑都是数一数二的。墨泉曾经这样描述过:“哥家的葡萄地正好在乡级公路边.大哥很有生意脑瓜,四年前就在葡萄地边竖起了牌子,“无公害葡萄采摘园”,来往的车辆都会驻足。来的都是客,各自拿起剪刀,相中哪串就剪哪串,等到结完帐,嫂子还要赠送两串,客人心里暖和。到来年,那些顾客还特意开车停在哥家的葡萄园门口,还要感受亲自采摘的乐趣,有的连价钱都不问。不出几天,哥家的葡萄就所剩无几。哥就说,不卖了,留着自己吃了。”大哥大嫂也都是好客之人,临走之时,割了几袋韭菜相赠,并一再叮嘱,秋天的时候一定要来吃葡萄。

  站在葡萄架下, 我想象着秋夜月光下的葡萄园,明月高悬,在月光如水的夜里,漫天的星星挂在夜幕上,我站在枝繁叶茂的葡萄架下,逼人的香气浓浓烈烈地从葡萄藤上袭了下来。微风乍起,叶随影动,看着天上的明月,遥想着牛郎织女的千古爱情,不免怦然心动。

  最后一个行程是到墨泉的祖屋看一看。这是一座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式四间半平房,门前青山,坐北朝南,房上的彩色石活雕刻活灵活现,保存完好。墨泉就出生在这里。主人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太多太多的美好回忆。院子里的白芍药花、墙角的一敦子马莲花,晶莹的花瓣里都有着他成长的故事。现在祖屋虽然没有人居住了,但是一点没有废弃的样子,依然干净整洁,充满生机。主人经常回来,浇浇花,烧烧炕。

  就在我们准备启程的时候,忽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真是人不留天留啊!哈哈,我们笑着,又重新落座,听主人给我们继续讲胡家窑的故事。

  胡家窑,一个有着百十来户人家的美丽小山村,从恢复高考以来,竟然考出了五六十个大中专生,遍布祖国各地,徐占广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现在已经是果树专家了,胡家窑的葡萄很多都是他给挑选的,厉害着那。更令人惊讶的是,著名作家谢子安的家离这里不到两公里路程。上世纪,一九七七年刚恢复高考的时候,谢子安三兄弟同时考上了大学,一时间轰动乡里,被人们称作:谢氏三杰。听到此,我越加觉得胡家窑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可以和山西的凤凰城相媲美了。

  主人家的老屋,出门口就是一座长满青松的且不算高的山。此山东西走向,西面高,一点点向东面下滑,整座山体呈斜坡形状,大头小翼儿,有如棺材形。当地村民称此山为“棺材山”,也被看作是风水山。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这里的人们朴实、勤劳、智慧却是实实在在的。墨泉就是从胡家窑走出去的大学生。现在事业有成,又热衷于文学创作,在国内已经小有名气。

  一阵电闪雷鸣之后,不到片刻功夫,风停雨住。阳光钻出了云层。我们真的要启程了。向北望望,北梁的葡萄大棚一个连着一个,天呈葡萄山庄,在原来的砖窑的位置上正如火如荼的兴建。

  这时不知谁的手机响起了铃声:“葡萄园几度春风秋雨,小苗儿已长得又壮又高,当枝头结满了果实的时候,传来克里木立功的喜报。”

  此时阳光灿烂。再见了,我一度向往的胡家窑。再见了,美丽的胡家窑!

  葡萄熟了的时候,我一定会再来。和我一起来吧,朋友!

小连接
  张冰,网名耕读女,凌源市楹联家协会秘书长,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诗词学会会员,《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有文章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省市级刊物发表。著有《耕读女诗文集》。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