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鲁儿虎行》系列之一:独语努鲁儿虎(谭国武)

摘要:努鲁儿虎山并不像中国的其他名山一样。它既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身姿,又没有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的兼容兼美。

编者按

  从2005年底到2007年初,作者谭国武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怀着对家乡文化的挚爱,汉书挂角,背起行囊,开启了行走和抚摸辽西山川的脚步,并撰写了《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

  依地理形势而言,努鲁儿虎山就像燕山山脉和大兴安岭山脉之间的一个大大的绳结,把各种朝向的诸多山脉扭结在一起,同时,依傍这个巨大的“中华结”,诞生了三条大河,即向东的大凌河,向北的辽河(老哈河)和向南的滦河(青龙河)。由此,把中原与北方、东北、东北亚地区诸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紧紧地联系起来。

  《努鲁儿虎行》从2006年1月在《朝阳日报》发表第一篇《努鲁儿虎——我们的父亲山》,到2007年3月发表第三十七篇《黄花滩建州古城》,其间,凌源市、喀左县、朝阳县地界基本走完,建平县、朝阳市区也完成大部分采访任务,后因作者工作调动而搁笔。

  现在本网发表《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以便让更多网友了解朝阳,认识朝阳,从而提升朝阳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朝阳良好形象。

《努鲁儿虎行》系列之一

独语努鲁儿虎

文图/谭国武(辽宁朝阳)

  努鲁儿虎山并不像中国的其他名山一样。它既没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身姿,又没有南方“多山多水多才子”的兼容兼美。虽有古风的蕴藉,却缺少沛然的文气。包括它的名字,都是在几百年前才出现的。而且,“努鲁儿虎”也不是“正统”的汉语标识。因此,在正常的文献记录和人们的记忆中,它显得有些微不足道。直到上个世纪,随着考古学的发展,“红山诸文化”的发现,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多元的民风民俗才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民国初年凌源人马龙章于此颇有感慨:“此山殊具奇观,此石可谓特产。惜不经名人之赏识,与奇文之表彰。如兰亭传羲之之序,东山纪谢傅(即谢安,淝水之战前曾隐居东山)之游。殊令人兴有遇不遇之感也。”

  努鲁儿虎山是一个蒙语称谓,对它的解释,目前有三种说法。第一,辽代兴中府(今朝阳)有地名叫驻龙峪,蒙古人称为“奴禄拉呼”。第二,山区或多山的地方。第三,与红颜色有关。有人认为,燕山山脉及努鲁尔虎山脉一带的岩石(以花岗岩为主)由于富含红色矿物质(氧化铁),因此具有明显的红色调。至今,在赤峰、承德及朝阳等地,仍有许多如“红山”“赤峰”“红石砬子”“乌兰”等与红颜色有关的地名,可为其证。可见,“努鲁儿虎”之名或源于地形特征,或源于山体颜色,或与中华民族图腾——龙有关。总之就是“红色的山岭”之意。这种未加修饰的源于先民直观感觉的称谓,与朝阳现存的民风民俗及民间故事一样,或许更能反映出其本土文化的自然淳朴,原汁原味。

  努鲁儿虎山地区是朝阳市乃至全省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矿产品种比较齐全。全市现有有益矿种53种,其中探明储量的46种。除锰和石棉外,其余绝大部分矿种埋藏在这里。因此,全市主要的工业企业也大都集中在这里。而且,这里还是全市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牧业养殖基地。

  努鲁儿虎山地区不仅物产丰富,而且朝阳市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分布在这里。如具有世界顶级序列的三大文化资源——“(牛河梁)史前圣地”“化石宝库”“三燕古都”;有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凌源皮影”“建平剪纸”“喀左东蒙民间文学”等。

  五千多年前,中华文明的绚丽长卷从努鲁儿虎山地,从牛河梁开始徐徐展开。应该说,努鲁儿虎山的昭然于世,最主要是因为它所承载的厚重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世代各族人民在这里生息繁衍,因为有了它,才有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因为有了它,人们才于此创造出辉煌灿烂、举世瞩目的古代文明。这里的人民已经和这里的山川融为一体,息息相通。

  因此,在大力提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让朝阳人了解自己,让域外人了解朝阳,作为新闻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通过自己的笔触,向世人充分展示这里美丽的山川景物,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及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对朝阳人而言,努鲁儿虎山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符号,一个赖以生存的活动空间,而成为朝阳人民文化精神的一部分了。

  努鲁儿虎山是朝阳人的根,是朝阳人的魂,是朝阳人刚毅粗犷的风骨,是朝阳人敦厚质朴的品格。

  如果说,大凌河是朝阳人的母亲河,那么,努鲁儿虎山就是朝阳人的父亲山。

  (本文发表于2006年1月11日《朝阳日报》,题为《努鲁儿虎——我们的父亲山》。)

小链接
  谭国武,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朝阳市国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爱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各类报刊发表相关文章20多万字。曾参与《辽宁文化通史》的编写工作,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采写《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