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文化释义(下)(谭国武)

摘要: “冢,封土为丘垄。象冢而为之”正是以耕地下种的行为来形象描述封冢的事实。

冢文化释义(下)

文图/谭国武(辽宁朝阳)

子之“通称”“通名”。唐兰、严一萍、饶宗颐等皆从其说。《说文解字》:豰,小豚也。从豕㱿声。段注:小豕也。段玉裁云:“《左传》晋有先縠,字彘子,盖縠即豰字。”唐兰《天壤阁甲骨文存并考释》:“(豰)乃畜子之通称,不仅小豕也。”饶宗颐也说:“豰又为幼畜之通名,不限于豕也。”是豰之构意与冢异曲同工,即甲壳包裹的种子或幼子之状。“㱿”之于物可以理解为包、孕、冢之勹,也即保护、孕化胚胎、人子、幼畜之外壳。《庄子·骈拇》“臧与穀”,崔注:孺子曰穀。《方言》八:爵(雀)子及鸡雏皆谓之鷇。《广雅·释亲》:㝅子也。是㱿声有孺子之义。所以,文字中有猪子之豰,犬子之㺉,鸟卵或蛋壳称㲉,初生鸟子称鷇,谷子称穀,人子称㝅等。由此看出,在先民那里,人、动物、植物各异,但其天然赐予的如母腹般保护与蕴化的外壳是相同的,万物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才得以孳息繁衍,传宗接代,生生相续。

东山嘴陶质孕妇小雕像

  进入农耕社会后,人类之所以把已逝的先人实施土葬,以冢封之,其实正是这种让祖先回到大自然母腹,回到种子的心理机制使然。也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中国文化“生生之德”的核心精神,以及“天人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文化根基。《庄子》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

  冢、种同声相借,冢即种子之“种”字,《春秋说题辞》:“冢者,种也。罗倚于山分尊卑之名者也。”根据《周礼注疏》及清代著名古文字学家、人称“说文四大家”中段玉裁、朱骏声的说法:

  冢,封土为丘垅,象冢而为之。《疏》山顶曰冢,故云象冢而为之也。(《周礼·春官·冢人》郑玄注)

  “郑注冢人云。冢,封土为丘垅。象冢而为之。此从《尔雅》说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水经·泚水》注:楚人谓冢为琴。按《海内经》冬夏播琴。是播琴即播冢,犹言播种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丰部第一)

  “冢,封土为丘垄。象冢而为之”正是以耕地下种的行为来形象描述封冢的事实。

  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了8000年前的谷物,由此可见,兴隆洼人已经开始了谷物的驯化、培育和种植,也就是开启了春种秋收、精耕细作的农业社会的序幕,人类农业的开始或许正是受到果实、籽粒成熟落地,复归于土,年复一年,生长出同样的下一代植物的启示。在这一过程中,“春种”或者说“下种”所带来的“结果”和重要性无疑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因此,在先红山文化的兴隆洼遗址中,出现了独特的“居室葬”现象,这可以看作是“冢”的最初的形态。居室葬和积石冢中埋葬的都不是普通氏族成员,而是生前具有特殊社会地位、死后成为生者崇拜、祭祀对象的少数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埋在地下的谷种,会生长出同样优秀的嘉禾,而把祖先埋于生息居止于其中的房屋内,则是希望在这里长出更多的如冢墓中故人般优秀的后代人才,并生生相续。

  古代帝王、皇后或重臣的棺材称为梓宫,实即子宫,隐喻“冢”是生命孕育和重生再生、孳蕃传种之地。死亡在整个生命链条中被视为休养生息、蕴积能量以再生重生的过程。依此则释冢下之豖为阉割、去势之猪,无论如何于理不通。

  直到现在,我们俗称的“庄稼人”,除了一般理解的种植庄稼的人外,似乎也是在指称人像庄稼一样,都是地母所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其所表述的是原始思维中,人和植物一样,都是大地生养的,这里体现出的是人母与地母的认同。“原始世界里的‘两种生产’(即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本身的生产及繁衍)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关系。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远古世界中的‘两种生产’就是一种生产,因为人、动物和植物同样生活在大地上,三者之间的生殖力可以通过与大地的接触而相互传递,这是一种‘接触巫术’,人、动物、植物的繁衍生长不是相互分开和区别的,而是相互认同的关系。”(20)

  如此,则埋葬逝者以冢,其心理动机就是播种、下种、传种。人埋地下,是希望先人像埋下的种子一样,能够生出更多的可以赓续种族,传宗接代的籽实。一个部族或民族的种子,也应该是那些能够带领部族摆脱困境、走向强大的圣人先贤或精神导师。换言之,那些德高望隆、“成为生者崇拜、祭祀的对象”的人葬于积石冢,成为部族赓续的种子。这也是我们至今称几千年前那些至圣先贤、精神导师为“子”的原因,因为他们在民众心田播种,撒子儿,如“生生之仁”,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相续的原动力。古代开国帝王通称“艺祖”,艺,种也。《书·舜典》:“归,格于艺祖。”以致后来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都被时人称为“艺祖”,正是委婉道明其为最初种艺之人,或者说,是最初的“种子”或下种之人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而言,种子的作用不言而喻。换句话说,“绝种”“断种”的危机是最可怕的。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只要种子在,明年的大地上就会嘉禾满眼,六畜兴盛,丰收在望,部落民族的希望就在!

  广布红山文化区的积石冢或积石冢群,正是这一意识和心理动机的具象化。

【注释】

  (19)关于冢、种与房屋之关系,限于篇幅,另文阐释。

  (20)户晓辉《地母之歌》第63页。

(完结)

冢文化释义(上)(谭国武)

冢文化释义(中)(谭国武)

小链接
  谭国武,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朝阳市国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爱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各类报刊发表相关文章20多万字。曾参与《辽宁文化通史》的编写工作,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采写《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