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顺其自然——写在第一本散文集前面的话

摘要:生活原本应该是随心所欲、一气呵成的过程,仿佛天生注定。

顺其自然

——写在第一本散文集前面的话

文化信使/丁文刚 编辑/赵盼

  生活原本应该是随心所欲、一气呵成的过程,仿佛天生注定。

  但经历过了,才知道还是顺其自然的好。比如做梦,只能是做自己的梦,圆自己的梦。

  人到中年,感想颇多。在二十岁以前,是为自己的梦想而活,在三十岁以前是为家人而活,在四十岁以前,是为别人而活。终于,到了四十而不惑的时候,我却不知道该为谁而活,还是感到迷惑,总在思考、茫然、再思考、再茫然中活着,终于有了这本散文集《故乡歌吟》的诞生。

  最初接触文字时,我首先考虑的是谋生。至于作家之梦,挣扎了不多久,醒了。现实生活远比温暖的梦想要苍凉得多。随波逐流,自己带有一丝文学气质的心灵,浑然不觉沾染一些世俗的习气。

  即使今天断断续续的写作,并不是追求什么高雅的灵魂,立志要当作家,只是顺其自然为心灵而吟唱。

  开始写作于1990年初,是在很茫然的时候,是在成家立业的时候,是在孤独开始的时候。当时我只想我必须有目的有追求地活着,而不是碌碌无为。现在回头回想当时的自己,真是觉得有点可笑。

  走上谋生之路后,勉强支撑和维持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和理想的存在。幸好,生活的清苦并没有灭失我的微弱的梦想。那时候还喜欢阅读,挖空心思弄来各种报刊、杂志,成为我饭后茶余的消遣。即使是一些杂乱的手抄本,我也满不在乎,一味填充我的精神空间,有时狼吞虎咽,有时慢慢咀嚼。

  我摆弄文字的基础,就是这样没怎么奢侈得来的。当自己宣泄、倾诉着自己的快乐、忧伤、幸福、抱怨时,时常会真实地记录在字里行间。

  我出生在一个大家庭,兄弟四个,我是老大,在家里最窘迫的时候,我的父母仍然说,只要读书有出息,即使砸锅卖铁也要坚持下去。可惜一个个理想还是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当我成家立业之后,一直在想父母的不易和坚强。养育之恩,无以相报。我知道,除了让我们父母生活得好一点以外,我还应该用自己的笔,写出我内心最真挚的感恩。

  此时此刻,我真的感到知足,因为我穷过、苦过、奋斗过,知道一切一切都来之不易。我的文字忠实地记录自己在奔五的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当然会尽量过滤一些烦恼,留下一些美好,是对生活的彻悟,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人生短暂,没有必要记住生活的不如意,心态决定一切,走过去了就是一种境界。

  其实我也很俗气。有时候,为了投人所好,会说恭维的话,尽管是言不由衷,可要装得诚心诚意;有时候,我也会说说痞话,当然这仅局限于在我的亲朋好友面前。有时候,我还会来一点恶作剧,让我身边的亲朋哭笑不得。 听音乐,读闲书,逛网海,写闲文,是我业余生活的一个方面,家务,发呆,户外,喝酒,是我的业余生活的另一方面。

  总之,这本散文集,确实很散,罗列的只是一个作家成长过程中经历或倾听自己或别人原味生活的一部分,有真挚的内心世界,无关风月,只关生活与人生。我知道,生活不能复制,幸福也不能复制,幸福的家庭各有各样。其实,只要用心去体味,去倾听,去感恩,你自己就是幸福的。

  如果说这本小书能够给人带来什么,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学会感恩,知足常乐。

  2015年7月17日清晨

  小链接

  丁文刚,网名辽西汉子,笔名人在旅途。中国晚报特约摄影师、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朝阳市作协会员,朝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北票市交通局运输管理所。

  闲暇喜爱舞文弄墨,有四百余大小块文字见诸于《人民日报》、《半月谈》、《辽宁日报》、《晚晴报》、《朝阳日报》、《燕都晨报》、《辽西文学》、《作家天地》等报刊杂志媒体,并有报告文学、诗词、散文等一些篇什被《川州追梦人》《龙鸟吟》《川州赋》《缘聚辽西博友文集》等采纳,自费出版11万字散文集《爱情小纸条》,博大家一笑而已,不足挂齿,自得其乐也。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