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 何人不起故园情(下)

摘要: 又去了两户人家。主人同样拿出最好的梨和大枣等自家的水果招待我们,临走还硬塞我们一兜儿细嫩的甜梨留着路上吃。我们如游子归家般,看到屋内曾经熟悉的老物件,坐在炕上和他们聊着记忆中的过往。

今日朝阳网
何人不起故园情(下)
文/郑文革 图/田润丰 编辑 雅贤

故  园 

    又去了两户人家。主人同样拿出最好的梨和大枣等自家的水果招待我们,临走还硬塞我们一兜儿细嫩的甜梨留着路上吃。我们如游子归家般,看到屋内曾经熟悉的老物件,坐在炕上和他们聊着记忆中的过往。驴棚里石杵的料槽,静静的柴垛、放置在门楼下的木扇车,磨得铮亮的木炕沿,60年代的穿衣镜,和我的姥摘豆角用的荆条挎篮......,都让人想起曾经那些老去的时光以及刻在这时光上的印记。印象最深的是一户人家厨房与住屋之间的墙上特意留下的一个“灯窝”,一个仅能放下一盏小煤油灯的地方。年少时我家的老屋是否有这个“灯窝”我已记不清楚,更无法考证,但少时在老家确实见过。灯窝里点灯,灯光可以透射到厨房,还能让屋里的亮光扩散放大。煤油灯曾陪伴过我整个童年和一段少年的时光。常常让我想起的是三九严寒天的夜晚,一盏油灯放在我的被窝旁边,我趴在温暖的被窝里看小人书,而我的姥就在油灯的另一边纺线。姥的手是那么灵巧,以至于有时我竟然放下小人书的诱惑,呆呆地看她纺线。只见姥右手摇动着纺车,左手握住棉条均匀的往外拉,不慌不忙,有条不紊,油灯在木格纸糊的窗上映出姥纺线的影子,由于屋内有微微凉风,灯捻上的火苗跳跃着,姥的身影也在纸窗间上下左右地晃动。如今,我如那盏油灯的光一样淡弱的记忆,已记不清姥是如何纺线,甚至模糊了姥的容颜,但那盏如豆的灯光却温暖和亮丽了我的童年少年,如姥为我早早焐好的被窝,那么温热舒适,让我终生难忘和念想。

 镜里时光

    两只猫在主人家一铺没有叠起的褥子上打闹,一只大公鸡在院外的窗台上旁若无人地站着,几只羊在村前石垒的梯田下吃草,女人在石墙围着的菜园打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田园风光,山里人家,时光在这里如此静好如初。而在院里,在梯田上,在墙边,有几株枣树和梨树,在秋末冬初时节,早已落光了叶子,却留下一树一树的红枣和黄梨,成为一道道奇特的风景。村人说这都因无人采摘而致,如果你们想吃,尽管自己去摘。虽然在热情好客的几户村里人家吃了梨和枣,但见到无叶有果的一树枣子和梨子,还是第一次。枣是树熟儿,梨是自然变黄,那会是多么好吃的梨和枣啊!没容多想,个头高的早就摘梨和枣入口,而如我个头矮的就需跳起才能吃到,但这份唯童年时才有的乐趣何尝不是意外的收获呢。

守   望  

    有这样一个地方,本是和它初次相遇,却让你感到它就是你出生和长大的故乡,让你对它念念不忘,这就是石窑子沟村。去石窑子沟村,寻找的绝不是浪漫唯美的诗情与画意,而是传统古朴的民俗风情。在这里,你会感到自己不是一个游客和过客,而是嫁出的女儿和在外打拚的游子回到了熟悉的家,让你时时沉浸在亲人和父老乡亲给予的温暖的问候中。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这里的土房石墙、鸡狗猫羊,眼前一切的一切,如装帧在岁月深处的老黑白相片,勾起人无尽的乡愁,使人产生深深的怀旧情结。当我们早已淡忘了自己故乡的模样,当我们的故乡再也没有了从前的影子,当城市的繁华与喧闹铜臭了心灵的纯净,石窑子沟村清澈的泉水会洗亮你的双眼;悠长的石墙、古老的石碾石井在沉默中守望着你回家的方向;那质朴的乡音、淳朴的民风却又让你找回遗失的美好......

守   望  

    石窑子沟村,一幅悬挂在历史和时光深处的古画,让我们知道,尽管时光老去,世事变迁,但总有那样一座房、一堵墙、一眼井在那静静留守。

 亲     昵

    它是我们苦苦找寻的故乡。心灵的故乡。

 嬉

   (去过石窑沟村不到一月,欣闻该村当选传统村落。可喜可贺。)

    一篮乡愁
                 石头堆砌的光阴
                      何人不起故园情

敬告媒体朋友:如果需要从《今日朝阳网》转载原创文图、视频或其他资讯,请您注明出处。我们感谢您的转发,但请尊重、保护我们编采人员的劳动成果。同时,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欢迎与我们联系,双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谋求互济发展!

电话:+86-13464211077;+86-15541652929
QQ:2996382758    邮箱:2996382758@qq.com
微信公共号:今日朝阳网(添加方式:微信→新的朋友→搜索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或jrcyw0421”)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