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龙是这样飞天的(纪实之一)(刘国琳 王向东)

摘要:2024年农历甲辰龙年即将来临,一天浏览网文,忽然发现了张凤祥的图片,如同电光石火,一下勾起了库存的回忆。翻阅旧文,找出了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采访“中华第一龙”发现者张凤祥的文图,再整理多年收集的相关资料,将中华第一龙飞天的来龙去脉说给大家。

中华第一龙是这样飞天的(纪实之一)

文图/刘国琳 王向东(辽宁朝阳)

  2024年农历甲辰龙年即将来临,一天浏览网文,忽然发现了张凤祥的图片,如同电光石火,一下勾起了库存的回忆。翻阅旧文,找出了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采访“中华第一龙”发现者张凤祥的文图,再整理多年收集的相关资料,将中华第一龙飞天的来龙去脉说给大家。

网上的张凤祥,比当年还年轻精神

  一、慕名而来的采访。2000年(庚辰年)初,一套6枚【龙(文物)】主题特种邮票在国内外公开发行。排序首枚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中华第一龙”。它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身体卷曲若钩,酷似英文字母C。由此,我记住了它的发现者张凤祥——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乡镇)赛沁塔拉(蒙语:美丽的草甸子)嘎查(村)三组的农民。

2000年国家发行的龙邮票

  机缘巧合,当年8月的一天,我和驻赤峰市解放军某医院医疗队,来朝格温都苏木卫生院开展军民医疗帮扶活动,挤出工夫,与《红山晚报》记者王向东上门采访张凤祥。

  那天雨后的中午,张凤祥听到喊声,猫腰钻出两间低矮的东厢房,让我们屋里唠。这两间泥坯小屋,被塑料布层层包裹,像缠满绷带的伤兵,艰难地抵挡风雨。院子里,坐北朝南,新建的四间红砖瓦房坚强地挺立着,敞亮高耸的骨架,告诉人们,眼下这处寒酸的偏厦,只是过渡性的贫弱状态,好日子其实已经在那边招手。进偏屋,漏雨滴哒,一盏电灯发出朦胧昏黄的微光,照着当年四十七岁的张凤祥满身憔悴,拘束不安。向导老乡嗔怪:你装啥呀,实话实说呗!

当年47岁的张凤祥

  张凤祥引领我们进新房子,坐下慢悠悠地说他发现玉龙的事:

  二、石破天惊的发现纯属意外。1971年春季某天下午,生产队安排张凤祥、杨德成、陈民富、王玉、杨明等人在小北山平填鱼鳞坑。张凤祥18岁,年轻力壮,一股劲儿就干前头啦,看后边人落后挺远,他想等等同伴,发现身边有个小石堆,就坐旁边休息。两手却没闲着,轮番从小石堆拆石块,往低洼处扔着垫坑,当他掰松一块较大的石块时,小石堆“哗”地塌个坑,清理碎石,底下有块石板,一米左右,方正,溜光。他用锹往外使劲撬开,底下是乱石,再往下抠不到一米,见有个带缺口的圆状物,箍着土锈,黑乎乎的,有20来公分宽,十来斤重,挺硬的。他寻思这玩艺是拖拉机翻地压卷的铁环子,顺手把它扔在一旁,再划拉几下坑里的泥土,也没发现别的什么宝贝。

  三、甫一现世险象丛生。张凤祥抠出这么个玩艺,社员围过来,议论纷纷。杨德成说不是铁,破泥疙瘩不值钱。顺手在锹把上用劲磕打,当刮泥板刮蹭锹上沾的黄粘泥土。使用完,随手扔出十几米远。张凤祥也没把它当稀罕物,散工后和大伙走到半道,他又折返回来,把“铁环子”挂锹上,悠悠荡荡回了家,他想这玩艺也许能换几颗糖球,家里有4个弟、妹,最小的4岁弟弟最喜欢吃糖果。

  张凤祥拿它去供销社换糖球,人家嫌锈多,不要。全家人谁也没把它当回事,扔屋里的柜子底下,等着收废品的人来卖掉它。

  这一天,小弟弟缠着张凤祥陪他玩,张凤祥从柜底勾出绣铁环,用麻绳拴上这玩艺,在院里拖着跑,再凌空耍圈圈。小弟弟便依样玩起来。之后,小弟弟每天拖拉着这块锈铁,扔上抛下地疯玩儿,经常跟在大人屁股后面满院、满街地跑来颠去,乐在其中。

张凤祥指着纪念碑说,我发现的玉龙就那样

  很多天后,张凤祥发现,被小弟弟拖拉好些天的绣铁疙瘩,磨损出些许墨绿,他认真端详,原来不是铁,而是石头圈,并且和老人们说的玉件有点相似。

  张凤祥赶紧把它拾掇起来,和父亲张金贵花了大半个晚上,除掉了铁圈上粘连的大部分土锈,一个“C”形墨绿玉件显现眼前,除了那似龙头又似猪嘴的一端,以及外背上贴着一大块卷曲上扬的似乎是鬃毛的造型外,其正中间有个穿孔,好像是穿系绳用的。

辽宁喀左博物馆收藏的C形龙

  张家捡到宝的消息传开了,村里人说啥的都有。有的出主意:快找个明白人看看,鉴定鉴定,兴许值钱呢。

  当年,张家人口多,劳力少,是村里出名的缺粮(困难)户。当然希望这东西值钱,卖了能改善一下穷苦生活。从这一天起,张凤祥一家再也不敢拿它给孩子当玩具了。张凤祥的父亲借钱扯了二尺红布,把这宝贝裹得严严实实的,锁柜里,生怕有半点闪失。

玉龙就在这儿发现的,差也差不了十来步

  玉件放家里会不会出事,能不能惹祸上身?胆小怕事的张家人忧心忡忡。有一天,张金贵拿着玉件找韩玉龙队长,我把这宝贝上交生产队,奖些粮食成吧?

  韩队长看了一眼说,这东西没啥用,你拿回去吧。要么,你送旗里的文化馆看看值不值钱。

  张家父子赶着毛驴车跑了三四十公里,找到旗文化馆,接待的人也觉得这东西没啥用,让他们拿回去。

  尽管碰了钉子,父子俩还是坚信这个玉件能换点粮食和票子的。

  张凤祥的舅舅知道后来家看玉件,说请人切开,八成能做五个好玉烟嘴。当时,好的玉烟嘴一个能换一头柴牛,五头柴牛也值些钱的。

  张金贵父子到处找玉匠,想把它改成烟嘴。

  万幸的是,他们的这个想法未能如愿。玉匠端详半天,说,这玉不是白玉,有绺裂,透光性弱,出不了上品的烟袋嘴,你们要是非得硬改烟嘴,也不值钱,还可能卖不掉。无奈,张金贵又把玉件拿回家锁着。

  张金贵拿着这块玉件再次找生产队长,执意交公并领点奖励。队长说,你们上次去文化馆八成没找对人,你得找馆长才行。

  张凤祥爷俩再找旗文化馆,这回,好像是位姓白的接待,说先留下,拿上边鉴定鉴定。两个多月后,爷俩去问说没拿回来。两年多的光景,他们跑了几十趟,最后,姓白的说上边鉴定说那玩艺是玉,可能是文物,咱们谁也要不回来了。

  爷俩急了,我们拿来叫你鉴定,咋就给留下了呢,我们指望它生活呢。

  后来再找,旗文化馆有人给了30元钱,一家子欢喜好一阵,当时30元钱是一名职工差不多一个月的工资。十多年后,有人告诉张凤祥,那玩艺上书(出版)了,叫“中华第一龙”,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了。

张凤祥坐在玉龙碑路口,呆呆地出神

  四、贫困击不垮执着信念。张凤祥夫妻侍弄几亩地,两个刚成年的女儿外地打工,被老板克扣工资也挣不来钱。1988年,张家三间土房被雨浇塌两间,只得住东厢房,求亲靠友帮衬,盖起四间砖瓦房,欠债上万元。干房筒子抹修、安窗户、镶玻璃还得上万元,没钱,只得放着。张凤祥患有风湿病,走路干活不便。2000年他借债3000元,种七亩晚西瓜,想挣钱缓缓困难,偏偏遇上大旱灾,本钱收不回来,来年春天口粮也不够用。对此,张凤祥说:“只要有口气,就得跟困难作斗争。今年初国家发行龙邮票,村干部借我套新衣服穿,坐上边来接的轿车进城写两宿信封皮儿,给了200块钱,我挺知足。前一阵子我家来了不少外国人、国内专家,问这问那,看我家挺穷,我说这是暂时的,上边打玉龙牌,修马路,搞旅游,往后日子指定芝麻开花,这也有我的贡献。”

  那天采访临别,我掏出身上所带的150元钱塞给张凤祥,他感动得双手颤抖,从贴身衣兜抠索半天,摸出一沓信封,名片,抽看几张,有日本(株)国画刊行会会长岩本玲子;育业社五十岚,芳子,岛亨;辽宁省考古研究名誉所长孙首道,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蕲之林等等,还有各地集邮爱好者求他签名的纪念封。

笔者(左二)在张凤祥新盖房子里采访,看国内集友的信件、名片

  张凤祥执意送我们到村口,这里矗立着苏木投资20万元修建的“中华第一龙”纪念碑。他说:“看这碑,心里不好受,咱家穷,丢脸呀。”

  (本文仅作公益宣传,部分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参考资料《赤峰历史文化丛书——日出红山后》《赤峰文史资料》

(未完待续)

中华第一龙是这样飞天的(纪实之二)(刘国琳 王向东)

小链接
  刘国琳,退休军官。辽宁喀左人,现居大连、杭州。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中国闪小说专委会会员,有数千篇作品见诸报刊、网络,出版文学作品集《良民英雄》等。
  王向东,蒙古族,1964年6月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祖籍辽宁。人文摄影家、纪实文学作家、剧作家。现任赤峰纪实摄影协会主席、赤峰品牌建设促进会执行会长。1997年,徒步2400公里穿越9省迎接香港回归,红山晚报社《蓝色星期天·王向东踏破铁鞋迎回归》在全国引起关注。2003年,策划并作为赤峰市媒体记者深入“非典”疫区第一人,采写长篇报道《为了751口父老乡亲》,引起强烈反响。2004年,组织、策划实施贡格尔河探访系列报道;深入震区,采写长篇通讯《聚焦8·16》获内蒙古新闻一等奖。2005年起,策划拍摄大型画册《赤峰儿女》《在毛泽东身边》《情系北大荒》《在周恩来身边》《乌兰夫画传》。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