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积石冢冢制渊源初探(下)(谭国武)

摘要:覆斗造型源于房屋与墓冢建筑,由此,古代帝王行旅征战所用车舆、帐篷之华盖(也称覆斗),皆此形。

红山文化积石冢冢制渊源初探(下)

文图/谭国武(辽宁朝阳)

三、北斗信仰,诸法渊源

  覆斗造型源于房屋与墓冢建筑,由此,古代帝王行旅征战所用车舆、帐篷之华盖(也称覆斗),皆此形。象征身份和权力地位的官方、个人印钮也作覆斗形。覆斗钮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几种印玺钮式之一。现有西汉前期印章的钮式绝大多数是覆斗钮,尤其是姓名印,更经常地用到这种钮式。

  元代伊世珍《琅嬛记》引《贾子说林》的一段故事:

  王丰为谷城令,治民有法,民多暴富。歌之曰:“天厚谷城生王公,为宰三月恩泽通。室如悬磬今击钟。”丰印一日堕地,损其鼻钮,明日视之,则覆斗也。丰异之,问功曹张齐,齐对曰:“自昔君印多用覆斗,以臣料之,君当封乎?”后果封中山君。

  谷城令王丰封中山君之事,史无所载,不知是否属实,但属下张齐所言“自昔君印多用覆斗”,却是事实。覆斗钮,顾名思义就是将印章的鼻做成覆斗形。覆斗钮是最早出现的几种印玺钮式之一。

  下图是出土于西安东郊北齐武安王徐显秀墓里的壁画,北齐武安王徐显秀为汉族武将,徐夫人为鲜卑显贵。夫妻比肩而坐,头上华盖正作覆斗状,这是北朝文化中女权高扬的真实写照。

  那么,覆斗,或称华盖,又是什么呢?晋崔豹《古今注·舆服》:“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

  《晋书·天文志上》:“三台六星,两两而居,起文昌,列抵太微。……三台为天阶,太一蹑以上下。一曰泰阶、上阶。”约出于北宋末或南宋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北辰之上,上有三台,其星并躔,形如双目。叠为三级,以覆斗魁,是名天阶。”三台星又称华盖星,是覆斗即“华盖覆斗魁”之省称。宋代学士院《宁宗郊祀二十九首》:“华盖既动,紫微洞开。”《史记索隐》:“华盖,星名,在紫微大帝之上。今言‘望华盖’,太帝耳。”张衡《西京赋》:华葢承辰。薛综曰:华盖星覆北斗。王者法而作之。《宋史·天文志二》:“华盖七星,杠九星如盖有柄下垂,以覆大帝之坐也,在紫微宫临勾陈之上。”吐鲁番阿斯塔那魏晋时期墓葬中所出土纸画“墓主生活图”,墓室壁画显示华盖北斗。图中墓主三人居中,右下有牛车,牛车榜题“车牛”,左上墓主与帷帐之间绘有星宿,榜题分别是“北斗”与“三台”。从右向左,寓意墓主人乘车以登天。

  晋陆机《感丘赋》曰:“见兆域之蔼蔼,罗魁封之累累。”后世大墓竞称“魁封”,魁即斗魁之谓。因此,先起于牛河梁红山文化,后广布于中华大地的帝王冢墓,其外形三阶,呈覆斗状,即源于北斗信仰。此三台三阶即为巫王登天之阶(堦),又为巫王在地上的保护伞。

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壁画,庄园生活图局部,《吐鲁番文物精粹》页86-87

  董婕、朱成杰所著《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一书中说,红山文化的北斗信仰可以追溯到兴隆洼文化早期,“北斗竟然与石龙(查海石堆龙)的方位完全吻合。不仅方向吻合,而且龙头正好处在斗魁之中,龙身龙尾也与斗柄基本吻合。”牛河梁第一地点和第十三地点之间安置第二、三、四、五、十、十一、十二这7个地点,这9个遗址地点的连线就是标准的反S形曲线。7个地点构成北斗形状,其中,“(5号地点)是牛河梁遗址主体布局的中心。以该地点为中心的7个积石冢地点象征北斗7星“运转”在天地之间”。(见下图)也就是说,积石冢埋葬之初就是按照北斗之形设计的。作为天象,北斗在早期中华文明中已经被赋予了具体的形象,被神化了。陆思贤在《神话考古》中谈到:在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积石冢的第21号墓中,出土了一件猪面形玉饰,用淡绿色玉琢成,扁体光洁,很有灵气,通高10.2、最阔14.7厘米,也算是一件重器了。原报告说“神秘庄重,线条简洁明快”。郭大顺认为是取形于猪龙的面部。突出猪的大耳朵,又雕琢了一个大嘴巴,此嘴巴却不是猪嘴,而有点像人嘴,应是已半人格化的猪灵;嘴巴的上下各刻了2颗星辰,总4颗,如果用线连起来,岂不是一个斗魁么?原来此半人格化的猪灵玉饰是北斗星君。此斗魁正为一倒梯形的覆斗形状。另外,在上述第21号墓和牛河梁脚下的三官甸子红山文化墓地中,还发现了两件形状相似的三孔礼器,不同的是,前者为双人首,后者为双猪首(见下图)。阎安先生认为,“假如我们将猪首作为斗魁四星的象征来看,玉器中央的三个圆孔就可以视为从斗魁引出的斗杓三星,……这两件红山玉器的互相映证,不仅说明了斗魁与猪形的关系,也说明了斗在此时已被神话,更说明了红山人将猪头神或斗神,加上三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七星北斗状礼器。”

图片来源:董婕 朱成杰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

图片来源  阎安《洛阳卜千秋墓西山墙壁画试说》

  笔者认为,覆斗信仰最早还是源于地穴半地穴式房屋建筑的形状特征,因为供人出入,所以顶部并非尖状,而是“平顶”。地穴半地穴式房屋建筑已不可见,但牛河梁遗址二号地点一号冢冢体“从顶部内收甚缓的趋势看,冢顶应不是高耸起堆甚至起尖的状态,而是较为平缓甚至平齐的冢顶。”似乎应该是此类房屋的“阴宅版”。后来居住移至地上,但其形制还是顽强地保留下来。因这种形制受不利于防水等因素限制,后世宫殿只在台阁等特殊建筑上使用。

  诸多方面显示,红山文化时期天文学已臻相当发达的程度。覆斗状的积石冢形状及众多祭祀类物件都反映出北斗信仰的内涵,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发端。篇幅所限,红山文化与北斗信仰的话题,本文不作展开。

  “华盖覆斗魁”还可以从古代都城建置、帝王居处之宫殿及墓葬名称得以证明。天上北斗是紫微垣中最重要的星官,帝王所居称紫微宫、紫宫,发育胎儿的生殖器官称子宫,人死后用以装尸体的棺椁称梓宫。字虽有别,其谊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特色。红山文化从先红山文化时期兴隆洼的居室葬到冢与祭祀区的分化,到红山文化时期冢廟壇的齐备,标志着中国祭祀礼仪文化框架初步形成,可谓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红山祭祀活动为中华礼制的起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框架模式,红山文化在祭祀墓葬领域处于我国文明史的顶端。”去年10月,在辽宁省朝阳市举行的“纪念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红山文化牛河梁论坛”上,发布了牛河梁遗址2021年度考古发掘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贾笑冰说:“台基上发现的地上建筑基础,与祼礼、燎祭等祭祀行为相关的遗迹均可在《周礼》中找到相关记载,很有可能是这些后世礼仪制度的源头。”相信随着考古发现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入,这些考古发现将为进一步认识红山文化及其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提供更多新的信息。

【注释】

  ⒇㉑董婕、朱成杰《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第209页;92页。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5。

  ㉒陆思贤《神话考古》第103页。

  ㉓《洛阳卜千秋墓西山墙壁画试说》阎安 原载《新美术》,2020年03期。

  ㉔《“器”文化在红山文化祭祀活动中的应用及影响——以朝阳牛河梁遗址为例》刘卉;刘鑫林;《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03。

  ㉕《牛河梁遗址新发现:2号建筑址中发现“祭祀”活动遗迹》新华网  记者:赵洪南,2021年10月15日。

(完结)

红山文化积石冢冢制渊源初探(上)(谭国武)

红山文化积石冢冢制渊源初探(中)(谭国武)

小链接
  谭国武,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朝阳市国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爱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各类报刊发表相关文章20多万字。曾参与《辽宁文化通史》的编写工作,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采写《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