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母亲学古诗(李文静)

摘要:寻常人的生活,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不过是生活中的各种琐碎,点点滴滴累积成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教母亲学古诗

文/文化信使 李文静(辽宁朝阳)

  寻常人的生活,没有什么轰轰烈烈,不过是生活中的各种琐碎,点点滴滴累积成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粗茶淡饭、布衣裙钗,这是生活的底色,亦是生活的常态。然而平淡如水的日子,平凡无奇的人生,总还是应该有一点点属于自己的热爱吧?

  一日,五岁的小侄子在学背《静夜思》,他妈妈教一句,宝宝学一句。教得用心也耐心:“床前明月光……”学得却漫不经心,边摆弄着玩具边敷衍着:“窗前明月光……”急得一旁的奶奶忍不住插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都学会了,宝儿!”

  小侄子嘴一撅:“我不喜欢背诗,我喜欢玩大吊车,奶奶愿意学,你们教奶奶吧!”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不过,这倒提醒了我,为什么不教母亲学学古诗呢?

  母亲今年84岁,年轻时受了太多苦累,身体本不好。到了老年,又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腰疼腿疼以及各种难以言说的疼痛轮番折磨着她。老人家一向刚强,不愿麻烦儿女,每天靠着电视打发难捱的孤独。我们只知道关心着她吃什么穿什么,却一直忽略了她内心的渴求。她虽没受过学堂教育,但对文字却有着天然的好感和亲近,她从不拿书纸去点柴烧火,遇到药盒或电视屏幕上的字,也总是指着问念什么啥意思。

  听说我要教她学诗,老人家高兴得像个孩子,竟有些迫不及待。我先教她《锄禾》《相思》这样简单的五言古诗,没想到只教了几遍,母亲就能大体上跟背下来了,真的很有悟性呢。

  大家都夸母亲聪明,她也很开心,像个小女孩般害羞地笑着,连那额上纵横的沟壑也变得柔软起来,眼神里又闪现出了年轻时那动人的光彩。母亲上了年纪后,总觉得自己无能无用,没想到在学诗上竟得到了认可,这犹如暗夜里的一缕光亮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她和我商量,说能不能把古诗写下来,这样就能边背诗边认字了,即使忘了也能再看看。老人家学习兴趣如此之浓,我再忙也要想法儿去教。为了方便她认读,我特意用毛笔将古诗写成大字,教她一字一字地认,一句一句地读。

  母亲毕竟上了年纪,有些耳背了,有些字的发音往往要几遍十几遍地反复教读。她小声地问我烦不烦,我边做家务边笑着说:“老师的工作就是这样的,我们班上的学生还没您认得快呢!”

  “唉,教那么多的学生,你累呀!我可得好好地学。”

  母亲总是心疼体贴着她的孩子!我看着满头银发的母亲端坐在床上,认真地指着一字一句地读,忽然想起了三十多年的一幕。那时我还没上小学,母亲一边忙家务,一边教我读写“人、口、手、上、中、下”,我趴在榆木板凳上胡乱描着,不时地问:“妈,这个字念什么来?”……

  韶华向远,浮生未歇。一切仿佛就在眼前,一切,却早已如烟云般飘远……

  如今我教母亲背诗,正如当年母亲不厌其烦地教我识字一样,而已过八旬的老母亲却远比当年的我用心,这使我汗颜,也使我感动,我因此不敢再找托辞偷懒。我和她约定一周学两首古诗,这周六教读,下周六检查。母亲很用功,总能顺利完成任务。我问她有什么诀窍,她满脸地得意,悄悄地说:“有时候晚上睡不着,我也读读认认呢。”

  我想象着母亲深夜读诗的那可爱认真的样子,那不正如热爱篮球的起早赶场子、喜欢音乐的半夜练歌喉、沉迷广场舞的风雨无阻的劲头吗?那一刻,她的世界一定是寂静而丰盈的,没有孤独,没有病痛,有的是学诗带来的喜悦与富足。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有文化才活得敞亮。

  母亲对学习质朴的热爱,令我感动,也令我深思。即使是耄耋老人,他们的内心里也驻着诗和远方的梦。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烟火人生里,总要热爱点什么,如此才能支撑人从挫折中走出来,才能不辜负这尘世间的美好。

  “不做无为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尽管很多时候,爱好不一定能成为谋求生计的出路,比如小孩子爱好弹钢琴和画画,将来也不一定非要成为钢琴家和画家。喜欢不需要什么理由,也不必非要有什么目的,喜欢就是喜欢,是发自内心的高兴,这已足够。

  心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可以让琐碎的日子变成诗一般美好。哪怕只是趁着下班后挤出来的一点点时间读一本好书,或是每天坚持健身运动、听听音乐,这些有益身心的热爱,终将在你乏味的生活里,让你感受到不一样的喜悦,不一样的精彩。

小链接
  李文静,辽宁朝阳人。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中学高级教师,文学爱好者。喜爱读书、旅游,闲暇时喜欢用文字抒发心情,记录过往。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