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杨广大)

摘要:农历“二月二”,又称“龙头节”“春龙节”“青龙节”,是春节系列节日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它是春节的尾声,在过去慢节奏的时代,过了“二月二”才算真正把年彻底过完,从而给年画上一个祥和、圆满的句号;如今是快节奏时代,在人们的意念里,过完春节,年就算过完了。

二月二,龙抬头

文/文化信使 杨广大(辽宁朝阳)

  农历“二月二”,又称“龙头节”“春龙节”“青龙节”,是春节系列节日中的最后一个节日,它是春节的尾声,在过去慢节奏的时代,过了“二月二”才算真正把年彻底过完,从而给年画上一个祥和、圆满的句号;如今是快节奏时代,在人们的意念里,过完春节,年就算过完了。但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二月二”是不会淡出人们生活的。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农历二月初二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此时北方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正是备耕之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的诗句,便十分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此时万物萌发、生机勃勃的清新景象。传说中的“龙”是我们祖先在蛇、蚯蚓等动物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二月二”前后,蛇、蚯蚓等动物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故曰“二月二,龙抬头”。民间认为龙是祥瑞之物,是风雨的主宰,因而农历“二月二”,人们便祈望龙抬头兴云化雨,润泽万物,保佑五谷丰登。

  虽然过去好多年了,但是儿时在老家过“二月二”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记得这天,大人们会用一条线,把剪成一节节的细秫秸杆儿(最初是用猪尾骨)和剪成一分硬币大小的红布片儿均匀地穿起来,做成一条条半尺多长的“龙”分别给每个孩子缝在肩膀上。这样做的意图那时大人们没有点明,我们便不得而知,现在我猜测其用意大概是祈龙赐福、保佑平安吧。随着孩子们兴奋地蹦跳和跑动,那“龙”便随风飘逸起来,有了腾飞的潇洒和美感,把孩子们装扮得格外活泼和俊俏。

  “二月二”人们在饮食上是颇有讲究的。在食品的名称上都加上了“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等。这些习俗明确表达了人们祈龙“行云降雨保丰收”的美好愿望。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二月二”吃猪头。把挂在闲屋子里的猪头摘下来,用烧得彤红的烙铁把落下的猪毛烙净。然后将猪头用斧子劈开放到大锅里煮,等煮熟了便拿出锅切成小薄片,最后再把切好的猪头肉和自家做的大酱放入锅里文火慢炖。这样做出的酱猪头肉,既不油腻,又融合了猪肉和大酱的醇香,吃起来感觉味道极鲜美,那才真叫口舌生津哩。

  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坊间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走红运、福星高照。在我看来,“剃龙头”也是人们祈望美好生活、表达美好心愿的一种方式吧。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象征,“二月二”是中华民族龙文化的标志和传承。相信这种龙文化的基因会永久活跃在华夏儿女的血脉里。

小链接
  杨广大,辽宁北票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朝阳市作家协会监事,北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辅用书、中学语文考试阅读分析题、各种散文选本,出版散文集《故园风物》。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