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变迁(杨广大)

摘要: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再不用为吃穿发愁。而那些曾经艰辛的日子,却时常浮现在眼前,让我无法忘记。

亲历变迁

文/文化信使 杨广大(辽宁北票)

  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再不用为吃穿发愁。而那些曾经艰辛的日子,却时常浮现在眼前,让我无法忘记。

  儿时的农村,物质匮乏,缺吃少穿是常态。那时白面、大米等细粮少得可怜。只有过年过节,每家才能分上几斤白面。记得那年年前的一个傍晚,生产队队部里突然传来了好久没有听见的那悠扬悦耳的钟声,大家知道是通知分白面了,我们一家立刻兴奋起来,大人赶紧找出许久未用的面袋,领着我急匆匆地朝队部赶去。等到了队部,已经有好多人排队等在那里。我们也自觉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边。等待的心情是焦虑的,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等领完白面走在回家的路上,天漆黑漆黑的,而我的心情却格外地好,丝毫没有压抑的感觉,仰头望望天空,那些亮晶晶的星星仿佛都在向我微笑。好多年以后,我都以为那个夜晚是最美的。

  那时不仅细粮稀少,到冬天想吃新鲜蔬菜更是奢望。不像现在,有了蔬菜大棚,人们在寒冬照样能吃到顶花带刺的黄瓜、翠绿的辣椒、红润的西红柿等新鲜蔬菜。而那时的冬天,吃的最多是白菜、酸菜和咸菜,再有就是辣菜干、茄子干之类,偶尔能吃上一顿海带炖白菜或冻豆腐炖酸菜,算是改善生活,一家人吃得其乐融融,而放在今天这些是再普通不过的菜了。

  春天历来是人们盼望的季节。今天,人们盼春天,盼的是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美好景致;以前,人们盼春天,盼的是春天野菜之类的食物。熬了一冬的人们,一到春天,便纷纷涌入田野,挖苦菜、挖婆婆丁、挖刺儿菜、挖苣荬菜、撸杨树叶、撸榆钱、撸槐花,凡是能吃的食物,都会被人们请上餐桌,成为人们的“救星”。而现在,人们吃这些食物,再不是为了糊口,而是为了尝鲜,为了保健。

  现在,谁都不会为“烧”发愁。而那时不光缺吃的,烧的也缺。立秋后,我和小伙伴们,会拿着镰刀和绳子到河边或梯田的坝埂上割蒿子。在火热的秋阳照射下,汗水流进眼睛,那滋味让人难以忍受。割得差不多了,用绳子捆好,像解放军的行军包似的,背在肩上往回走,觉得很神气,听着草丛里的虫鸣,听着树上的鸟叫,感觉比往常动听了许多,心里美滋滋的,刚才的割蒿之苦已烟消云散,寻不到一点儿踪影。把割回的蒿子在院子里晒几天,做饭时放进灶膛里点着,烟囱里飘出袅袅炊烟,散发着蒿草那特有的芳香,醉了邻居,也醉了村庄。每年庄稼收割后,我们一家人也不会停下忙碌的脚步,这时最主要的活就是打茬子。机翻地里的玉米茬或是高粱茬,都是贴根割的,费半天劲儿也打不了多少,即使累得腰酸胳膊疼,我们也舍不得放弃,一棵棵不停地打,最后竟也装满了两挑筐。有时谷茬甚至豆茬我们也不放过,一点点打回家,和玉米茬、高粱茬垛在一起。一个高高的、四四方方的茬子垛在我们一家人的眼里,像一个粮仓,像一个火炉,看着它,心里就踏实、温暖,洋溢着幸福。如今,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人们大都用上了电饭锅、液化气,甚至电磁炉、煤气等。每次下乡,看到农家院子里或村边堆着的一捆捆玉米、高粱秸秆,心里都会生出无限感慨,为烧发愁的日子已经成为让人心酸的历史而被尘封起来。

  时代变迁,天翻地覆。我们赶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时候,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打心眼里感恩我们的国家、感恩我们的党。

小链接
  杨广大,辽宁北票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朝阳市作家协会理事,北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散文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辅用书、中学语文考试阅读分析题、各种散文选本,出版散文集《故园风物》。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