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锲而不舍,作者悦纳,专家认可(王中原)

摘要:文友刘先生送我一部365千字的《刘氏六世医方》,这是他的心血结晶。其前言中有“炮制训诂,修合循今”八个字。我不懂医学,却对这八个字心存怀疑。刘先生说:“这是中药学术语,没错。炮制训诂,用现代的工艺手法,传承古代的制备工艺。如:炼丹不用‘阳城罐’,而采用当今的玻璃制法。”

咬文嚼字,锲而不舍,作者悦纳,专家认可

文化信使/王中原  编辑/赵盼

  文友刘先生送我一部365千字的《刘氏六世医方》,这是他的心血结晶。其前言中有“炮制训诂,修合循今”八个字。我不懂医学,却对这八个字心存怀疑。刘先生说:“这是中药学术语,没错。炮制训诂,用现代的工艺手法,传承古代的制备工艺。如:炼丹不用‘阳城罐’,而采用当今的玻璃制法。”

  我写了一篇短文传给先生,标题是《“炮制训诂”献疑》,试图用咬文嚼字的钥匙打开医药学著作之锁。短文中说——

  《辞海》对“炮制”的解释是:

  亦称“炮炙”。中药药材的加工方法。将药材经过修治后,再进行火制、水制或水火共制等加工处理。火制有煅、炮、炙、炒等法,大多用酒、醋、蜜或姜汁等同制;水制有渍、泡、洗等法;水火共制有蒸、煮等法。目的是加强药物效用,减除毒性和副作用,便于药物储藏以免变质,改变药物的性能和便于服用等。

  “修合”不见于《辞海》《辞源》,倒是听说过“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网上说:

  修合指中药的采集、加工、配制过程。修合一词,最早出现于北宋年间,是一个有关中药采制过程的术语。修,指对未加工药材的炮制;合,指对药材的取舍、搭配、组合。修合就是指中药的采集、加工、配制过程,它涉及到药材的产地、成色、质量、加工等因素,直接影响中药的疗效。

  两相比较,修合包括采集、加工、配制三个内容;涵盖了炮制。

  再看“训诂”,《辞海》的解释是:

  亦称“训故”、“诂训”、“故训”。解释古书中词语的意义。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称“训”。如《尔雅·释水》:“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用当代的话来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称“诂”。如《尔雅·释诂》:“乔、嵩、崇,高也。”《方言》第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

  “训诂”是语言学概念,“炮制”是中药学术语,二者毫不搭界。

  我来个大胆假设,认为作者开头说的意思是:“炮制循古,修合循今。就是用现代的工艺手法,传承古代的制备工艺。如:炼丹不用‘阳城罐’,而采用当今的玻璃器皿。”

  一言以蔽之,我把“训诂”改成了与“循今”对应的“循古”。循,本义是顺着。引申为沿袭、依照。这样,既尊重了传统,又与时俱进,有所创新,遵古而不泥古。

  刘先生仔细地看了我的短文并传给了北京的医学界专家朋友,专家说正是“炮制循古,修合循今”八个字。外行人更正专业书的错误,专家颇感意外。

  数十年来,我处理过很多书稿,涉及好多专业。有的文章无法回避,只好迎难而上。有时候,不能一改了之,还要说服作者和编辑接受。

  2018-11-18  16:09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母语芬芳——王中原作品集锦

小链接
  王中原,汉族,1947年生。函授中文专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系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咬文嚼字》杂志特约审校。曾为《语文学习》《演讲与口才》等期刊业余审校数十年。近年撰写绕口令300余则。个人原创绕口令专集《绕口令教你巧舌如簧》(赵立涛点评),被列入“新编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丛书,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