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不能吃的“饭”(王龙兵)

摘要:我的出生地朱家庄位于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的大西北,是一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记忆中,这个生我养我的村庄,改革开放前,曾与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贫穷落后的帽子戴了数十载。

不能吃的“饭”

文化信使/王龙兵  编辑/繁花似锦

  我的出生地朱家庄位于莫言的家乡——山东高密的大西北,是一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记忆中,这个生我养我的村庄,改革开放前,曾与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贫穷落后的帽子戴了数十载。

  据经历过饥饿年代的父母说,当时,树皮野菜都难以维持,仅有的一点儿粮食要掺着糠吃,才不至于饿死。家族的一个哥哥病了,高烧不退,可那时看望病人的珍贵礼物竟是几片发了霉的地瓜干。到了我记事的时候,情况有所好转,人们的肚子都能填饱,只不过顿顿是粗粮,基本上天天是玉米面大饼子、地瓜等,以至于吃饭的时候,我经常哭闹,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家人改善一下生活。结果是徒劳的,因为生产队所分的那一点儿少得可怜的白面要留着招待客人或者“派饭”(公职人员到个人家吃饭时村里给予适当补助)。

  记得我们的小学老师家是外地的,曾到我家吃过“派饭”。印象最深的当属饭桌上的一碟香喷喷的油炸花生米,一碟冒着油的咸鸭蛋,外加两个雪白的白面馍。这些东西现在可能没人当回事,可在那时,已经是很奢侈的了。老师看着我可怜巴巴的眼神,就让我跟他一起吃,母亲却生生地把极其不情愿的我拽到房间,并笑着告诉老师,孩子已经吃过了。可随后母亲就关上房门,含着眼泪,不让我出声。只是在老师走后,从剩下的食物里,分给我一点儿。剩下的下次还要招待客人用。那时的我在想,母亲真是狠心,好东西竟留给外人。现在想来,天底下哪有不心疼自己孩子的母亲,可为了家的尊严,母亲却选择了让家人忍受苦难,美好的一切留给外人及社会。等到上学时,跟儿时的伙伴谈及此事,竟然发现有好多小伙伴的境遇和我惊人的相似。看来那时的母亲很多都是“狠心”的……

  时过境迁,随着国家利民政策的陆续出台,村里人好多都在外创业打拼,现在家家所住房屋都是统一标准的,鸡鸭鱼肉成为家常便饭,生活水平已与城里相差不大。只是村中所剩人口已为数不多,大多是不愿离开故土的老人。在外打拼的游子们,只有在春节的时候相聚较多,每每大家推杯换盏回首往事时,无不为当时家乡父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宽广无比的胸怀所震撼。

  随着城镇化节奏的加快,周围的村庄已陆续搬迁,我所在的村庄也即将动迁。但我相信,无论怎样搬迁,家乡人的无私境界永远不变。

小链接

  王龙兵,1974年4月出生,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武警指挥学院毕业,任职于武警某队,转业后任职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河局,喜欢读书,偶尔写稿。

[责任编辑 昕晨]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