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母亲的手工年代(瞿军)

摘要:还记得儿时的冬天,天冷,无法到外面雨雪纷飞的野地里玩耍,一家人便围坐在火炉边,看母亲织毛衣、毛裤、毛袜。母亲手中总有那么多忙不完的手工活,冬春织衣、织裤,夏秋纳鞋垫,缝补一家五口的衣服。围坐在火炉旁,看母亲织手工,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母亲的手工年代

文化信使/瞿军(四川)  编辑/昕晨

  还记得儿时的冬天,天冷,无法到外面雨雪纷飞的野地里玩耍,一家人便围坐在火炉边,看母亲织毛衣、毛裤、毛袜。母亲手中总有那么多忙不完的手工活,冬春织衣、织裤,夏秋纳鞋垫,缝补一家五口的衣服。围坐在火炉旁,看母亲织手工,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

  常常,母亲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向我讲述她重庆老家的故事,讲早已过世,未曾见过一面的外公、外婆。火炉上,烤着自家做的红薯干,那便是最好的零食。烤得又焦又酥的红薯干,脆脆的,又香又甜。守着母亲做手工,吃着美味的红薯干,小肚子不知不觉就吃得胀鼓鼓的,再喝上一杯水,便成了一个圆球。

  母亲不单自己做手工,还带着十多岁的大姐做。为了让姐姐学绣花,母亲特地花了一些学费,还买了糖果糕点之类的礼物,送给远近有名的殷婆婆,请她收姐姐做徒弟。

  殷婆婆大约七十岁,头发全白,戴着一副老旧老旧的老花镜,每天坐在自家门前的小院里,教几个十多岁的小女孩学绣花。比我大几岁的哥哥不怎么爱带我玩,于是,我便成了大姐的跟屁虫,经常跟着姐姐去殷婆婆家,看大姐学绣花。

  殷婆婆绣了一辈子花,靠卖出绣好的手工和不断招收学徒挣钱养家。殷婆婆的绣工,在家乡小镇上很有名,镇上许多人家娶媳妇嫁女,都要买她绣的枕套、手帕和铺盖面子。殷婆婆先用毛笔在绷好的绸缎面或白精纺布上,精心描画牡丹、鸳鸯之类的图案,然后配上各种彩色丝线,便一针一针地开始刺绣。一幅图案往往要绣上好多天,大姐她们各拿一个小绷子,跟着殷婆婆学习。

  学了一段时间以后,姐姐便给家里绣了一些手工品。

  母亲虽不善绣,可我们家五口人一年四季的缝缝补补,全靠她操劳,只有家里人添置新衣,才买布到专业缝纫店量身定做。平时,五口人的棉衣棉裤等大东西,都是母亲自己裁剪,一针一线为我们缝制。一年四季,母亲做得最多的手工,是一家人的鞋和鞋垫。

  我二十多岁离开家乡在外生活,母亲还常常为我做上几双鞋垫。每年春节回家过完年,便带上母亲做好的鞋垫,带上那份浓浓的母爱,又踏上外出生活的路。

小链接

  瞿军,居四川绵阳。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四十年读书不辍,坚持笔耕,发表小说、散文及诗歌作品百余篇。作品散见于国内各地刊物。著有散文集《心灵的旅行》、小说集《桥头堡》。
好名声网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