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记得入学那天(石玉梅)

摘要:2017年8月25日,是姑娘去朝阳市一高中报到的日子。

记得入学那天

文化信使/石玉梅  编辑/立军

  2017年8月25日,是姑娘去朝阳市一高中报到的日子。

  这一夜,我却无法入眠……

  站在橱窗旁,微凉的秋风揉搓着心头沉淀已久的思絮,拉长了心灵深处那份笃深刻骨铭心的记忆……

  那是1987年8月31日,我将迈入高中的大门。清晨4点多,在朦胧的夜色中,在母亲欣慰的目送中,我背着书包,父亲推着一台破旧的自行车(车座上绑着行李,车把上挂着洗脸盆和其它生活用品),开始用脚趾丈量18里路程。我的家乡地处偏僻,那时交通又不方便,家里唯一可用的交通工具,就是那台退了色的自行车。

  初秋的早晨,已泛起丝丝凉意,夜幕依然笼罩着大地。我在父亲的陪送下,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行着。一路上,父亲给我讲述了他的求学之路:那是上世纪60年代初,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还处于初始阶段,父亲要背着行囊步行50多里路去求学,那时衣食匮乏,在贫困和饥饿中,父亲艰难地完成了学业。父亲鼓励我:你现在多好啊!有自行车,又有大客车,学校条件也改善很多,师资配备也不错,赶上好时候了。

  步行十八里沙石路,耗尽2个多小时,终于赶上了大客车。下车后,学校安排高年级同学接了站,我和父亲很顺利地到达了学校。那时的校园,教室还可以,青砖瓦房,整洁干净。住宿条件相当差,宿舍上下两铺大板床,40多人挤在一大间屋子里,冬天的寒冷,夏季的燥热自然逃不掉(伙食定量,很多同学吃不饱)。安排妥当后,父亲便准备离开。

  “我有3元钱车费便足够了,这20元钱你留着用吧!”父亲说着便把钱塞进我衣兜里。

  “我带的钱已经够用了,这20元钱您拿回吧!”我知道这20元钱对于我的家庭意味着什么。

  “在外不比在家里,家里不花钱也能吃上饭,拿着吧!”父亲执意不肯收回。

  鼻子一酸,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没有言语,生怕眼泪顺着话语流出来。我的学费和伙食费(当时每月18元),一部分是父母亲口积肚攒得来的,另一部分是从亲朋那借来的。那时的我已懂得了妈妈口中“东挪西借”、“拆东墙补西墙”过日子的艰辛。望着父亲渐行渐远的身影,我终于忍不住泪滴脚下,打湿了我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激励我不能放松一刻的神经。

  一夜的似睡非睡,清晨6点钟,我准时地做好了早餐,叫醒了熟睡的丈夫和孩子,洗漱吃完饭后,驱车去了一高的路上。20分钟左右,来到朝阳市东大桥右侧板路上,放眼望去,车已难前行,马路两边早已轿车林立,甬路上人群川流不息,中间爬行的车子缓慢蠕动,来到一高大门100米外,已被人群围得水泄不通,陪送的家长和入学的孩子相拥在一起焦急地等候。

  在一高中我的一位恩师的陪同和介绍下,我目睹了一高的校园:教学楼威严耸立,宿舍楼窗明几净,整洁的青石路,绿草萍的操场,精致的花坛,刻意点缀的一片片绿地……多美的校园,多么好的学习环境,我感叹着!

  三十年了,自行车成了陪衬,小轿车成了主流,沙石道演变成油漆板路,青砖瓦房仰望着层层高楼,幽静的农村相拥着一方城市的繁华……一切的一切,随着时代的步伐在前进,在变迁,走向了繁荣,走向了昌盛……

  放眼过去,七、八十年代的天空早已退出历史的舞台,只残留一抹记忆,多想通过这支瘦笔,给孩子一份警醒和启迪;仰望天空,2017年的天色尤显得清澈、湛蓝、绝美……多希望今天的孩子,更多一份珍惜,更多一份努力,展开理想的翅膀,在新时代的天空中奋勇翰翔……

小链接

  石玉梅,昵称六月荷花,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1970年6月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县根德乡。1996年毕业于大连医学专科学校。1996年——2001年,在朝阳县单家店乡卫生院工作,2001年至今,在朝阳县二十家子镇政府做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为一方百姓的健康贡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闲暇时间,喜欢文学、唱歌、跳舞、旅游,在大自然中释放情怀。

  本网声明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