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乡村日子的幸福——走访(张日新)

摘要:人的骄傲往往就表现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看了几个村庄,我就想了好多问题,在心里问自己,能不能这样?能不能那样?这是自己在城里走马路走的时间长了,精神宽松,思想远放,所以,就冒出了好多想法。

乡村日子的幸福——走访

文化信使/张日新 编辑/繁花似锦

  人的骄傲往往就表现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看了几个村庄,我就想了好多问题,在心里问自己,能不能这样?能不能那样?这是自己在城里走马路走的时间长了,精神宽松,思想远放,所以,就冒出了好多想法。可是,现实呢?那天我还是下乡,去见一位村支书,电话打过去,他立马就往村部赶,半个小时过去,摩托车的响声传到村部里来,乡里的一位同志说,来了,听摩托车的动静,就是他。摩托车从大门进来,在院子里画了个圈儿,“嘎”停下。他那右腿麻利地又在摩托车上画个弧,落在地上,“啪”地一下,有村支书的范儿,就是个子不怎高,手脚的壮实与一张黑黑的脸,倒是蛮般配的。

  支书和我握手,他说这是规矩,上级经常来人,都得握手,不握手,不行。握了手,我们谈话,交流,支书很实在,从人口到村民组,从住户到人均收入,从现状情况到经济发展,他一一都给我介绍了。完了,他看着我,黑黑脸上的笑意,带着一种渴望的期盼,那意思是,你来了,有办法了?那也说说吧!我在笔记上写了一大堆,应和了一阵子,最终,听是听了,记是记了。解决吗?我问自己。这时,我才明白一个文人,生活就只是给你提供写作的文本吗?现实就是叫你看看记记,就拉倒吗?没那么简单啊!

  我看到了一个现象,不只是在一个村子里,这个乡的每一个小村,都建起了小庙。先前就有人说过,南方寺多,北方庙多。其实,北方算起来,真正称得起庙的也不多。我对庙与寺的区分不太清楚,因此,无论到了哪里,只要有香火升起的地,我就都认为是给佛祖叩拜了。看到这里小村中的庙,我再一次地思想起来,一个乡,六个村,还有一些零散的小村庄,每一处都能见到小庙,连起来就是一道风景。村中很静,没有炊烟的味道,看不到炊烟爬上树梢,绕过山梁的姿势。可是,那些村头的小庙呢,香火在佛祖的眼下,却燃烧得正旺。青烟在庙的周围划出美丽的弧线,飘向天空,飞向远方。这个时候,乡村的新鲜空气里,迎接人们的是香的味道,佛祖喜欢了,你不喜欢吗?愿不愿意接受,它都扑面给你洒出这个世界的情感。闻香前行,望眼村庄。房舍的改变,告诉我们生活的日子都已经带上了时代的色彩。

  支书领着我们,在村里行走,与乡亲说着话,显得我们来到村里的庄重与可爱。到了几户人家的门口,支书看看院子,没等我问话,他就说,没人,都走了。我瞅瞅院子的现状,也是散散的,破乱不堪,没动静,一堆玉米在窗下,黄灿灿的,与阳光对视着,这是今年丰收了。我想:画家没来,如果画家来了,看看这样的院子,他们肯定能画出现实主义的作品。支书虔诚地带着我们一家一家地看下去,我呢,心里来回翻腾着。走到一个路口,支书不走了,他站在那,一个劲儿地望着路口边上的一间小泥屋。我顺着他的目光瞅下去,他呢,眼睛眯着,黑脸上的皱纹纵起来。我问:“这个小屋,有人吗?还是没人了?”问他的时候,就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从小屋里出来了,她跟支书打招呼,也跟我打了招呼,叫大伙进屋坐坐。一间小屋,不足五平方米。一个锅台,屁股大的一个小炕,谁能坐吧?我跟老太太对话,支书在一旁无语,而且,他还站到一边去了。老太太不说儿女,说她很好,掀开锅盖叫我们看看锅里吃的饭菜,地瓜,玉米面的糊糊粥,还有半碗咸菜,是小茄子做的。看了,我并没有心酸,我倒是想知道他的儿女都在做什么?我问支书去,支书依然无语,可我明白,他应该清楚老太太是怎么一回事的。等到另外几个人都来问支书时,支书这才语调缓缓,表情淡然,眼神感伤地说:“我是她的儿子!”大家惊呆了!一个支书的妈,就在一间小泥屋里生存,可能吗?儿子都当支书了,妈妈不得住上小洋楼啊!大家惊讶的眼神盯着支书,这时,他说老太太两个儿子,老大死了,她还有四个女儿。乡村父母养老问题,多数都落在儿子头上。两个老人,分家的时候,老大负责母亲养老,老二负责父亲养老。老二把父亲养老送终了。他也就没有负担了。母亲是老大负责的,老大中途去世了,母亲就没人经管了。乡村就有这个风俗,他们也不看法律,别人也说不出什么。丫头是嫁出的女,泼出去的水,回来不回来,都没人过问。每家都有自己的主张,自己平衡人际关系的套路。

  老太太这一间泥屋倒是二儿子给压上的,但是,一刮风下雨,支书就不消停了。就说夏天汛期来的时候吧,雨天连连,沟里流水。儿女不来,支书就得整晚上陪着老太太。支书没法儿来断他们的家务事,只能自己哑巴吃黄连,在一边儿观察照顾着。这种现状,已经不是故事了,是老人存在的现实,多少人,看就看吧。谁能把她的二儿子拉过来揍一顿呢?现场看她的人,倒是心酸起伏,凄凉悲哀,可是,一说要把她的儿子怎么样时,老太太不让了,说不能告她的儿子,她不苦!活得挺好!怎么不苦,怎么就说活得挺好?几个人看到这种情景都已经落了泪。这就是一个母亲啊!承载儿女的心,就是再凄惨的日子她都能过下去。我能说什么呢?用文字扯几句可以,可你无法用一种方式或精神来叫老太太改变,说儿女的不忠不孝吗?可她没有那种恨,那种不平,那种抱怨!

  支书在转身离开老太太的时候,我看到他抓住老太太手的,轻声地说:“老妈,我们去看看别的人家了,你回屋待着吧!”看来,老太太真的成了支书的妈了。有儿女,儿女不管,这是支书一直困惑的原因。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整出多少感慨的句子也是没用的,发问儿女也是徒劳的。

  还没有离开,我拿着相机还想照几张照片时,就看老太太跟支书拉完手之后,回到屋里,从破柜子里掏出几炷香,攥在手里,满面春风地对我们说:“孩子,带你们到村头儿的小庙看看去,那啊,有神灵,保佑你们大富大贵啊!”

  这位87岁的老太太从屋里出来,满头白发,乱在额头前。我们呢,就眼巴巴地看着她蹒跚的脚步走在乡村的柏油路上……

[责任编辑:雅贤]

小链接

  张日新,男,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首届长篇小说创作研讨班学员。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喀左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喀左企业作家文学艺术创作协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写作中心创作员。编著《中国当代教师优秀文选》《中学语文阅读与写作高效学法指导》。发表小说《心灵的烛光》《黑子》《等等再说》《爱在远方》。出版散文专著《借一束秋天的阳光》、《心灵飞过朗朗的天》、《灵动的风景》、《接春天回家》、《利州笔录》。出版长篇小说《种一颗太阳》、《情在山乡望水流》《青山长河》《大槐树》。小说《种一颗太阳》获首届辽河三农文学奖。长篇小说《巴格山里的太阳》获首届盛京文学奖。散文《人吃三碗面》、《牵手敖木伦》获中国散文学会最佳散文创作奖。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