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剪纸(郑海涛 史云飞)

摘要:每到新春临福之际,在辽西朝阳乡村的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淘米磨面,煮肉蒸糕,杀猪宰羊,赶集上店,老少皆喜,一片热气腾腾。

朝阳民俗文化

剪纸

文/郑海涛 史云飞
王宗文 摄

  每到新春临福之际,在辽西朝阳乡村的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淘米磨面,煮肉蒸糕,杀猪宰羊,赶集上店,老少皆喜,一片热气腾腾。闲时,女人们便老老少少,姑嫂妯娌的凑到一起,围坐热坑,边唠年嗑边剪剪纸。随着双手上下翻动左转右拐,鸡呀、猪哇还有花鸟小人儿啥的,农家的事要啥有啥,一会儿就摆了一炕。

  这些红红绿绿的剪纸不仅过年时才有,每逢传统节令或婚丧喜庆的场合,都要剪些剪纸,贴到各处作为点缀装饰。这些剪纸多半出于妇女之手。旧时的农家妇女,常因心灵手巧、剪纸精道而倍受婆家青睐。由于剪纸操作简便,应用广泛,又与民间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因而世代承传,至今不衰。

  民间剪纸取材于民间。朝阳剪纸的主要内容是山水花鸟、禽兽鱼虫、今古人物和生活场景。然而,她们并不满足一般的描绘,常为自然之物赋予新的生命,故往往寓物寄情或取谐音代表一定含意,借自然之物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赞誉,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如,常见的“梅兰竹菊”,被喻为理想人格的寄托;“鸡”自古被看做是文武勇仁信即五徽之禽,鸡冠与官同音视为官禄;“雄鸡啄蝎”又被认为是避邪驱灾之意;“鸳鸯卧莲”一句是甜蜜爱情和美满婚姻的表徽;“连年有余”,“喜上眉梢”即用其谐音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鲤鱼跳龙门”则代表了对人生前途的祈求。其例不胜枚举。此外,还有民间传说和戏剧人物等。

  朝阳剪纸萌生于朝阳的土壤,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自己的表达方式。作品拙补粗犷,形象简明生动,形似神韵兼备,表现时不拘章法随心所欲,毫无造作。可见,纸的内容多是农村妇女熟悉的身边之物,她们对其形、神体察入微并沉积于心底,塑之作品,不过是将其呼出陈以心迹。因而剪刀之下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无不是有朝阳之魂、塞北之情。

  长久以来,人们以为剪纸不过是民间玩艺,不登大堂。熟不知农家劳动妇女就是抱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注全身心于艺术,让作品顺其自然的外溢。这种求真、求纯的心境恰恰意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足以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凌源剪纸

  凌源传统民间剪纸是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民俗活动中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无论是迎春的挂笺、窗花,还是婚嫁时的喜花,常常以鱼莲、龙凤、凤凰、牡丹、石榴、佛手、鸡、鱼、桃等组成吉祥纹样,寓意夫妻和美,多福多寿,子嗣繁衍。民间剪纸中这些经常表现的动物、植物,有的是上古时期先民们藉以生殖崇拜的灵物;有的是氏族的图腾——氏族的繁衍神和保护神;有的是后人用以谐音祈福的物类。譬如,人首鱼身的“鱼娃娃”和半坡村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一脉相连,“鱼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纹样,表现的就是远古时期鱼龙互变的图腾传说。因为鱼有很强的繁殖功能,上古时常以鱼比作女性,这类作品是祈求子孙连绵不断。“娃娃骑鸟”是由原始社会彩陶上鸟衔鱼演变的纹样,娃娃抱着的鱼象征着女性,而衔着灵芝的鸟则是男性的化身。因此,这件纹样在当地冠以“骑鸟送子”的雅称。人首、葫芦身躯、男女同体的“葫芦娃娃”,表现的则是“以葫芦为本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在民间的化身。

  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一文说:“至于为甚么以始祖为葫芦的象征,葫取以相比拟。”这样,端午家家门上挂艾和贴饺的葫芦不仅仅是为了禳灾辟五毒,主要还是表达繁衔子嗣的愿望。凌源已故的杨氏剪的“葫芦”非常古朴,而且对生殖的含义毫不掩饰,看纹样就是男阳女阴的写照。以上列举的纹样都是由中原移民传承的,具有黄河流域古老文明的文化内涵和中原剪纸的风貌。此类剪纸遍及凌源乃至辽西。另外,凌源传统剪纸表现“龟”的纹样颇多。如“辈辈封侯”等,保留着辽西对龟的青昧与对猪的崇拜的上古遗风。

凌源剪纸纹样

  凌源剪纸现代纹样以现代生产、生活为主题,题材广泛,花样繁多,有戏曲人物、今人风貌、神话传说、花鸟虫鱼、吉禽瑞兽等方面的内容, 传递着浓厚的地方气息,反映了凌源人民朴素的道德观念、纯真的生活情趣和幽默感。

凌源剪纸特点

  凌源剪纸是当地民间一种传统装饰艺术,它既有北方民间剪纸粗犷、质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纸细腻、秀丽的风格。每幅剪纸展示的不仅是艺人们即兴创作的民间艺术作品,最主要的是它形象地表达和记录着劳动人民心中的所想、所盼、所求,蕴涵了民俗文化中许多约定俗成的有象征意义的内容。

北票剪纸

  北票民间剪纸是北票地区最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乐意用剪纸来营造现代生活气氛,而且花样不断翻新。剪纸在北票民间广泛用作窗花、门笺、团花,除象征吉祥喜庆外,还用作鞋花、枕花、梳妆镜上的喜花、陶瓷器具上的边饰等。北票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之中,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常采用寓意象征手法和变形夸张手法,结构简洁,风格明快,表现人民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古朴的民风,也反映了蒙、汉、满等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也更多地体现了北方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影响和传承。

外来文化直接影响剪纸艺术形式

  北票地处辽宁西部,是历史上有名的辽西走廊;北票地区东临阜新,北靠内蒙,是蒙、汉、满、 回多民族混居的地区,又是地道的丘陵地区,地域性决定着该地区的文化特质。以山东为主闯关东而移去的内地人,也把各地的窗花剪纸带到北票。她们的作品开始较为固执地坚持着关内汉族不同区域的传统剪制方法和审美趣味,这不仅影响到本地原有的风格,也把内地剪纸纹样的文化象征渗透入其中,生成异域文化的混血儿——阴阳并举、刚柔相济、粗中见细、一枝独秀的北票剪纸。既突出了河北地区剪纸的劈毛纤细、细而不弱、圆线流畅、方圆对比的特点,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妙境,同时也揉进了内蒙古剪纸豪放、粗犷、稚拙的美。在造型上,北票地区的剪纸多采用阳刻(剪)为主、阴刻(剪)为辅、以线为主、线面结合的表现方法。裸露的地方多用阳刻,服饰用阴刻(剪),相互衬托,富于变化。造型及神态都有装饰味的夸张,又不失以现实生活为依据,较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情感及作品主题。

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

  北票民间剪纸有着自己生长、发育、传播的土壤。原始纯朴的造型,含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寓意,是民间创作者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的生动体现,是民间美术独立自足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艺术产生在民间,发展在民间。古老的题材、传统的样式,在一辈辈民间剪纸作者的传承、创作过程中,历经千变万化。有些剪纸形象,人们已说不出其确切含义,只能靠推敲、考证;有些题材,剪纸作者也不能说出其形象演变的轨迹。生活孕育了艺术,艺术归根结底是为了生活。民间剪纸艺术中流露出的质朴、纯真、活力,以及民间创作者那种情真意切的创作激情,和文人绘画中那种无病呻吟的陈腐之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艺术的创作过程即艺术家被生活所触动,又欲急切表达自己内心真情,并将之实践、表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得到了升华。民间剪纸是劳动者的艺术,为人民创造和利用,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民间剪纸没有因它表面的粗糙而掩盖它的精美和内在意义,民间艺术家们也没有因为不会画素描而僵化创作。北票民间剪纸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构思,反映出他们真实的思想和热爱生活的真情。北票民间剪纸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示了他们质朴、善良、憨厚的品格。

具有借鉴和与创新的艺术形式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艺术,随着时代与社会生活的变迁,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艺术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吸引群众,在人们心中唤起美感。新时期的许多北票民间剪纸,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大胆开拓题材和手法,吸取了国画、现代农民画乃至西方抽象主义绘画的丰富营养。其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和较强思想内容的表现,比之民间剪纸有更大的宣传教育作用。接受新事物快、作品新颖、洒脱大方,吸收外来营养多,既有时代气息,又不失民间那种“土气”,牢牢植根于民间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创新,这就赋予了北票民间剪纸新的活力。

建平剪纸

  建平剪纸是东北剪纸的一个主要流派。5000年灿烂文化的沉淀,多民族风俗的影响,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建平以蒙族萨满文化为主体的、蒙汉文化相结合的造型粗犷、浪漫的剪纸艺术。

  建平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独特的剪纸艺术。自春秋到明清,大多数时间都是由山戎、东胡、匈奴、鲜卑、乌桓、蒙古、契丹等少数民族居住,蒙古诸部在此盘踞时间最久。清中叶以来,大批汉民出关,带来山东、山西、陕西等关内剪纸,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剪纸艺术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建平剪纸风格。

  建平剪纸作品在艺术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以白色基调为主,线与面巧妙地结合,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感;造型稚拙粗犷而不呆板,夸张变形而不失真。所剪事物粗犷中透清秀,拙朴中藏精巧,玲珑剔透,纯朴可爱。运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大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月牙纹,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犷而精巧、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

  建平的剪纸艺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鼎盛时期,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参加省以上展出,自从艺术成就最高的老艺人赵连秀去世后,全县参展作品逐年减少。目前,有经验的作者都年事已高,身体条件已经不允许继续创作。可以说,剪纸老艺人们就像“活文物”,一旦这些老艺人相继离去,“人亡艺绝”的现实将无法回避。2005年,为保护传承建平剪纸艺术,建平县首次将剪纸的抢救保护列入建平县“十一五”计划,并成立了抢救保护剪纸领导小组,计划投入400多万元抢救保护建平剪纸这一民间艺术,为中国的剪纸艺术留下更多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和智慧结晶。

  近年来,建平县委、县政府结合建平实际,先后制定了《建平剪纸保护、发展、传承及开发发展规划》《建平文化产业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并三次组织剪纸艺人和剪纸爱好者赴河北蔚县、陕西安塞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多次邀请全国各地著名剪纸艺人前来授课。同时,注重挖掘本地区剪纸文化资源,抢救和保护建平剪纸老艺人;注重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街道、农村、学校建立了多处剪纸学习基地。注重搭建剪纸产业发展平台。2006年9月,成功举办了“中国建平首届民间剪纸艺术节”,开展了千人现场剪纸、剪纸作品展览、剪纸艺术研讨和剪纸产品销售等活动。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建平民间剪纸艺人、爱好者遍布全县各个领域,形成了5000余人的剪纸队伍,年生产优秀剪纸作品100余种2万余件。建平县博爱学校编辑出版了中小学生乡土教材《剪纸艺术解读》,分发到全县各中小学,从而使剪纸这一艺术形式得以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建平县剪纸艺术发展中心、县剪纸学校、县妇联等许多剪纸产业单位或部门,先后印制出版了《十二生肖》《建平旅游景点宣传》《建平乡镇及企业宣传》《妇联专集》《京剧脸谱》等精装剪纸作品集十余种六千余册,销往全国各地,年收入突破200万元。2005年,建平剪纸入选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建平县被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命名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创作基地”。

  建平剪纸艺术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力,已有500余幅作品参加过省级以上的展出。1998年,建平县被辽宁省文化厅命名为“辽宁省民间艺术(剪纸)活动基地”;2005年,建平剪纸被辽宁省文化厅确定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9年10月,朝阳市建平剪纸与陕西等地剪纸作为“中国剪纸”联合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批,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0年8月份,国家文化部在北京举行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颁证仪式,建平县政府副县长左鹤飞代表朝阳市参加了颁证仪式。建平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部分,为此次中国申报成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立军]

作者简介:

  郑海涛,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朝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朝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朝阳县作家协会主席。在《鸭绿江》《芒种》《海燕》《长虹文学》《北大荒文学》《三月》等30多家报刊发表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百余篇,出版长篇小说、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微型小说集等10部。编辑出版作品集15部,50余篇作品收入各类文集,多次获奖。短篇小说集《奔腾的河流》被评为朝阳市建国60周年十大名作。曾任政协朝阳县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010年荣获朝阳县五一劳动奖章;2016年被朝阳县委、县政府授予劳动模范。
  史云飞,辽宁省朝阳市人,1978年4月出生,辽宁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从学生时代起爱好文学,喜欢网络小说创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利用业余时间一直潜心从事影视理论与民俗研究,发表多篇论文。目前在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任教,讲授“民俗学”、“古代文学”、“影视文学”等课程。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