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朝阳民俗文化揽胜(郑海涛 史云飞)

摘要:朝阳的历史民俗文化在辽宁省乃至国内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独特优势。多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和历史民俗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朝阳历史民俗文化的重要价值。

朝阳民俗文化

朝阳民俗文化揽胜

文/郑海涛 史云飞

  朝阳的历史民俗文化在辽宁省乃至国内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独特优势。多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和历史民俗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人们已经逐步认识到朝阳历史民俗文化的重要价值。

  朝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朝阳悠久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1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喀左县水泉乡大凌河畔发现的鸽子洞古人类遗址,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北部最早的古人类聚居地。出土的人类牙齿化石、动物化石、打制石器和灰烬层表明,当时的远古人类在这里已经从事狩猎、采集并用火熟食,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在建平县发现的古人类上臂骨及肱骨化石表明,距今四五万年前,朝阳大地上出现了与现代人体特征相似的原始“新人”——建平人。据1979年喀左东山嘴祭坛和建平、凌源两县交界处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表明,生活在朝阳大地上的原始人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已迈入人类文明社会的门坎,出现了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从积石冢群出土的大量精美彩陶和以玉猪龙为首的玉器看,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审美意识都达到了相当的文明水准。朝阳红山文化大型坛、庙、冢遗址的发现,有利地证明了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古代文明社会,从而使朝阳地区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推前了1000多年。

  朝阳是东北最古老的历史名城。朝阳历史古城的发展及其地位,标志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独特的历史优势。位于朝阳城东南郊的柳城历史久远,战国时,燕置塞上五郡,柳城属辽西郡。至汉朝时,柳城已成为辽西郡西部都尉治所,后被三郡乌桓据为统治中心,曹操北伐乌桓曾挥师柳城,可见柳城在秦汉时期已成为东北重镇。公元342年,前燕王在“柳城之北、龙山之西”建都为龙城。在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立国88年期间,龙城为三燕都城达52年之久。一座繁华的都城——龙城也成为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

  朝阳是历代塞外战略要地。朝阳古时称为塞外辽西之地。由于地理位置处于中原通往东北的古代交通要道,历史民族活动方面处于中原汉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互相交流及融合发展的纽带地区。因此,中原历代王朝都在此设边关重镇,而东北各族入主中原时也要把这里作为必争之地,使朝阳成为历代塞外战略要地。

  在隋唐时期,朝阳为营州,被称为“隋唐王朝的中央政府与东北各族往来的枢纽”,也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各族继续统一和推行封建制度的前沿阵地。根据战争的需要,还开通了中原到辽西的营州古道,从营州可到辽东、朝鲜、日本,使营州的经济文化产生了交替繁荣的局面。而辽西营州也成为盛唐文学经常描写的边塞题材之一。

  辽金元时期是契丹、女真和蒙古族于中国北方迭起兴盛时期,而地处辽西的朝阳地区,也成为这些北方民族与中原两宋王朝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在明清时期,朝阳仍为重要建置之地。清朝时,朝阳为清帝东巡的要路驻跸之所,也是清政府借地养民屯兵蓄锐之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曾从朝阳调集蒙古骑兵开赴沿海口岸驻防。尽管随着清朝对全国的统一与行政区划的相对稳定,朝阳作为塞外战略要地的作用也相应转移,但历史上多次成为辽西以至东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的事实,却使它的重要战略地位永存史册。

  朝阳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物古迹。朝阳的文物古迹不但以流源长、分布广、类型多、价值大而成为本地悠久历史的标志,而且为中华民族流源及其文明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依据。

  人类居住遗址在朝阳分布广泛,各个时期均有遗存发现,计有4000多处。最早的古人类居住址为喀左县鸽子洞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居住址,这是与北京周口店人文化相一致的古人类文化遗址。

  随着代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度的城镇建设的快速兴起,古代建筑迅速发展,寺庙和古塔遍布城乡。朝阳较早的寺庙可追溯到5000年前红山文化时期的喀左东山嘴祭坛和牛河梁女神庙,这种祭祀建筑为古人祭奠祖先和天地所用。朝阳现存古塔址22处,多为辽代所建。著名遗存古塔有朝阳城内的南塔、北塔、城东凤凰山上的中寺摩云塔、喀左县城的利州塔等。这些古塔造形美观、工艺精巧,堪称古代建筑的珍存。朝阳现存古代寺观址一142处,其中辽金元时期的22处、明清时期118处,近现代两处。著名的寺庙宫观有佑顺寺、惠宁寺、万祥寺、天成观、玉清宫等。在朝阳还发现古代石桥两座,其中凌源天盛号金代石拱桥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发现冶炼址4处,最早的一处为春秋时期。发现窑址20处,以辽金元时期陶瓷砖瓦窑居多。发现古墓葬410处,各时期均有遗存。

  至今,在朝阳市境内已出土文物数万件,总量约占全省的近三分之二,而且文物珍品尤多。陶瓷类文物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遗址中,金属器类文物以商周青铜器最为著名,石玉类文物极为广泛,书画类文物在晋代、辽代及元代壁画墓中多有发现。所有这些蕴藏于朝阳这片被称为“神秘土地”上的丰富的文物古迹,作为巨大的历史财富,将日益显示出更为深远的意义。

  朝阳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朝阳的文化艺术有着浓厚的民间性、民族性、民俗性、地方性的特点,形式纷繁,历史久远。古老传统的泥塑、石刻、木雕艺术一直在朝阳流传,并有新的发展。民间艺术巧匠在复修佑顺寺、惠宁寺、天成观等工程中,显示了古老绝技,其雕刻之精胜过往昔。民间雕刻、泥塑既继承了民间传统,又增添了新的科学技法。

  刺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朝阳民间刺绣,据考古发掘,于唐、辽、金已形成了独特风格。朝阳民间刺绣以服装、枕套、台布、门帘、鞋袜等日用品为主体,内容分为花、草、鱼、虫等门类,技法细密,色彩鲜艳,典丽端庄。 朝阳民间剪纸艺术发源于宋代。民间剪纸内容广泛,以民间剪纸艺人自选题材为主,以传统题材最有特色,历史传说、神话和戏曲剪纸也颇有佳作。朝阳的剪纸艺术融化“冀”“鲁”简炼淳厚的韵味,又汇集江南明快、纤巧的情致,染上朝阳的山水风光,形成了独特风格。

  朝阳的表演艺术不断发展。京剧于清朝末年传入朝阳地区,二人转艺术也于清末传入朝阳地区,成为朝阳地区主要的曲艺形式之一。朝阳的评剧艺术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话剧艺术于20世纪40年代传入朝阳地区。朝阳的传统戏曲有着广泛的影响。到20世纪60年代,朝阳的戏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被誉为辽西的山里红派。在戏剧创作实践中,成长起山里红派作者群。在戏曲革新方面,遵循戏曲艺术的发展规律,突出了辽西山里红派的艺术特征,从剧作到演出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皮影戏源于冀中,在朝阳民间流传历史久远,形成音调高亢、柔美、风趣活泼的风格。如今的皮影扩大了幕面,改进了灯光,利用种种现代手段,把神话故事表演得异常精彩。

  朝阳的民间文学底蕴丰厚。多民族的朝阳民间神话传说犹如绚丽的珍珠,让人挖掘不尽,采撷[xié]不完。这块浸透着古国文明的大地也哺育出了文坛上的几位杰出人物。1837年出生于北票下府的蒙古族文学家尹湛纳希,著述了《大元盛世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等文史巨著,被称为“蒙古族的曹雪芹”;出生于凌源万元店的蒙古族风俗学家、思想家罗布桑却丹,于民国初年著作的《蒙古风俗鉴》被誉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遗产;1847年出生于建昌的画家张晋,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国画,艺术造诣高深,流传很广。这三位名家被称为朝阳文坛“三杰”。

  在朝阳这片厚重而神奇的大地上,民俗文化土层特别厚重,内含其妙无穷,丰富多彩,可供研究的价值很大。作为民间文学艺术工作者和文学创作工作者,挖掘整理朝阳民间民俗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责任编辑:立军]

作者简介:

  郑海涛,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省作协会员,《朝阳日报》《燕都晨报》驻朝阳县记者站记者,朝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朝阳县作家协会主席。迄今在多家传媒、杂志发表各类作品万余篇次,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等作品集10部,编辑出版作品集15部,50余篇作品收入各类文集并多次获奖。
  史云飞,辽宁省朝阳市人,1978年4月出生,辽宁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从学生时代起爱好文学,喜欢网络小说创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利用业余时间一直潜心从事影视理论与民俗研究,发表多篇论文。目前在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任教,讲授“民俗学”、“古代文学”、“影视文学”等课程。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