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雨夜诗情神水馆 金口玉言热水汤(玉超)

摘要:“春来山花艳,冬去松柏青,慈云常护持,神水沐众生”。这是一首描绘凌源热水汤温泉的诗,诗中的“慈云”既指温泉所在地的名寺慈云寺,又指老爷庙门匾额中的“兹云常护”;“神水”指的就是热水汤。《承德府志》卷十七载:建昌县(今凌源)有阿兰善河,汉名神水,在县治北四十里,俗名热水汤。

朝阳探秘
编者按:
  2014年10月,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朝阳探秘》一书。这本由东北历史研究学者、历史小说作家黄世明主编的推介辽宁朝阳历史文化的专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更好地宣传朝阳,经黄世明老师同意,现将《朝阳探秘》中的精品文章在今日朝阳网公益园地依次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本网编委会需要郑重指出的是:随着京沈客专(高铁)即将开通,朝阳到北京、沈阳的车程缩短为1个多小时。时空距离的悄然改变,使朝阳作为辽沈及京津地区“精神休憩地”、“灵魂皈依所”、“历史上书房”、“自然标本馆”、“文化探秘园”的新型功能定位日益凸显。一个需要世人重新审视、重新估价的新朝阳,在全面融入京津冀的伟大变革中,正在掀开华光璀璨的新的历史一页。
  借助《朝阳探秘》系列美文,但愿能让天下网友感知到朝阳历史文化的冰山一角,并燃起前来朝阳寻幽访古、猎奇揽胜、修行身心、颐养天年的强烈欲望……
  (各位网友如有什么感想或要求,请将您的心声发到今日朝阳网统一邮箱:2996382758@qq.com,值班编辑会给您明确答复。)

雨夜诗情神水馆  金口玉言热水汤

文/玉超

  “春来山花艳,冬去松柏青,慈云常护持,神水沐众生”。这是一首描绘凌源热水汤温泉的诗,诗中的“慈云”既指温泉所在地的名寺慈云寺,又指老爷庙门匾额中的“兹云常护”;“神水”指的就是热水汤。《承德府志》卷十七载:建昌县(今凌源)有阿兰善河,汉名神水,在县治北四十里,俗名热水汤。

康熙来了,神水馆变热水汤

  凌源热水汤温泉,位于朝阳市所辖的凌源市城北16公里万元店镇热水汤村。

  凌源热水汤历史久远,声名遐迩,自唐代就已被开发利用。相传唐朝开元盛世年间,唐玄宗携杨贵妃处理朝胡库英奚战乱,曾到过此地,洗过温泉澡,并赐银修建老爷庙,庙门匾额上书“兹云常护”四字。百姓传言,这“兹云常护”四个字就是唐玄宗的手笔。不过,却没有史料证实。

  凌源的温泉被称为热水汤是清朝时的事。宋辽时,凌源温泉叫神水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路过凌源(当时叫榆州)时,曾写过《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中第十三首为《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这神水馆就是凌源温泉。

  《元一统志》称凌源热水汤温泉为乌尔哈泉。当年,元朝在这里建有兴教寺、重阳观、浴室寺、大清观等庙宇,乌尔哈泉曾经名盛一时。

  清朝,康熙帝回乡祭祖路过凌源,在温泉中沐浴,身心俱爽,兴致大发,遂赐联曰:宝地灵泉热水汤,能治百病胜八方。皇帝金口一开,再称神水馆或乌尔哈泉就不知好歹了。从此,神水馆改名热水汤。馆门上挂上康熙御赐的金字对联,热水汤顿时声名鹊起。

  清雍正年间,热水汤温泉扩建。新建瓦房汤池12间,修建热水神庙、石砌汤池72个,名称有神水泉、圣水泉、观音泉、太阳泉、老君泉、玉液泉、明清泉等。20世纪30年代,东北沦陷时期,热水汤被日本人占据,更名“翠岚山庄”。日本关东军要人和伪满洲国的官员纷纷到这里疗养、沐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资,在凌源热水汤建成诸多疗养院,热水汤成为北方著名疗养胜地。

朝临山 晚沐泉 体味山水快意

  凌源热水汤温泉是全国八大名泉之一。此温泉水温与水质俱优,日出水量1300吨,泉水温度47.5-48℃,无色、透明、无异味、弱碱性,素有“温泉之花”的美誉。

  清朝时,凌源县官哈达清格在所著《塔子沟纪略》中写道:“塔子沟西北30里,有热水汤泉在平地之上。其泉昼夜源源不绝。泉眼6处,冬夏温热。远近蒙古人民,借以洗濯。询之老者,咸称:濯此泉水,可以祛瘤疾,疗疮疥,健精神。是以附近蒙古于汤泉之上,建板房数间,以为休沐之所。”

  热水汤的温泉水是国家一级地热矿泉水,极具医疗价值。尤其对治疗风湿、类风湿、腰肌劳损、腰腿病、皮肤疾病、骨质增生、腰间盘突出等40多种顽固慢性疾病和中老年慢性疾病有明显疗效。具有散发肌表、舒筋活血、止痛消炎等医疗作用。经此水洗浴后,不仅能快速解除疲劳,而且周身舒坦滑爽,令人心旷神怡。传说,这里有72口泉眼,能治72种病。

  《凌源县志》载:热水汤温泉地处北纬41°23′16″,东经119°22′58″,海拔高度505米。温泉区及附近出露地层为白垩系义县组。主要岩性为义县旋回火山岩夹沉火山碎屑岩,岩层产状较缓,倾角在10°以下。通过本区一条北东走向隐伏深断裂、次级断裂切割形成时代较新的火山岩岩层。活动断裂的存在,为温泉形成的条件。热水汤矿泉含微量放射性元素镭和铀,氡气含量8.667.20埃曼。主要成分有离子态的钠、氯、碳酸氢根、硫酸根以及氟和二氧化碳等。水质为无色、无味、透明的重碳酸钠型水。

  凌源热水汤不但水好,景区内也是风景迷人。温泉四周群山环抱,清幽怡静,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正可谓“春来山花艳,冬去松柏青”。景区内有人工油松林16300亩,山上植被达到45%。林内有野生动物多种,景区内时常可见鹿、狐、兔、松鼠、野猪等,与人同戏,甚至与人同浴,平添不少野趣。

  热水汤东邻举世闻名的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牛河梁遗址。景区内还有碧云洞、老虎洞、水帘洞、红石砬、歪脖山等旅游观光景点。白天登山游玩、观光,晚上泡洗温泉,消去满身的疲倦,自有一种难得的惬意。

热水汤的重量级看门人

  热水汤景区内还有一处著名的景观——罗布桑却丹纪念馆。罗布桑却丹是蒙古族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尹湛纳希并称为朝阳文化“双杰”。罗布桑却丹,蒙古名巴彦陶格涛,汉名白云峰,藏名罗布桑却丹,俗称“白三喇嘛”。

  罗布桑却丹1873年出生于凌源万元店热水汤村贫苦农民家庭。自幼无钱读书,童年即被雇佣在热水汤温泉当看门人。在热水汤期间,罗布桑却丹白天看馆,接待浴客,晚上则秉烛夜读,苦学汉文和蒙古文经典。17岁那年,罗布桑却丹被喀喇沁左旗扎萨克看重,擢任其为苏木章京(乡级文官)。1894——1897年,罗布桑却丹被派往哲里木各旗调查旗民迁居情况。这四年间,罗布桑却丹受益非浅,他得以了解社会,了解民众,萌生振兴民族的进步思想。24岁时,罗布桑却丹被派到北京“雍和宫”拜高师攻读经卷。在北京期间,罗布桑却丹历经四年苦心钻研,学习并掌握了蒙、汉、藏、满四种语言文字,并阅读了大量的儒家、佛家经典。1902年冬,罗布桑却丹在理藩院应试,获四种语言固师(相当于翻译)职称。1906年,罗布桑却丹在北京满蒙高等学堂任教。1907年,罗布桑却丹应日本国的邀请,赴日本东京外国语学堂任教。1914年7月回国,迁居奉天,在南满铁路任蒙文翻译。在此期间,罗布桑却丹走访内蒙各地,广泛采风。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写成了蒙古民族哲学、社会学巨著《蒙古风俗鉴》。

  《蒙古风俗鉴》全面反映了蒙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历史发展。被称为蒙古族的“百科全书”,是蒙古族研究的珍贵文献。《蒙古风俗鉴》1981年刊印问世后,被许多国家翻译出版,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浓厚研究兴趣。

  1928年,时年55岁的罗布桑却丹因病去世。后人在他的家乡热水汤为他修复了故居并建立了纪念馆。现在,每年都有不少中外学者和游客专程前来参观。

  罗布桑却丹纪念馆东侧,有一座慈云寺,这是一座喇嘛寺,建于清初。当年曾是香火鼎盛、佛事兴隆之地,俗名“白三喇嘛”的罗布桑却丹也是这里的常客,寺里留下不少有关他的传说。原慈云寺“文革”时被毁,现在的寺庙是新近修复的。

苏辙在神水馆作传世之诗

  1089年8月,为祝贺辽国王生辰,翰林学士苏辙和刑部侍郎赵君锡等人代表北宋朝廷出使契丹。出使途中,苏辙写成《奉使契丹二十八首》,记述沿途见闻、契丹风俗,抒发思乡情感,成为传世之作。苏辙这次出使契丹,不仅到了辽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右旗境内)、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境内),还对榆州(今朝阳凌源)、惠州(今朝阳建平)一带做了广泛游历。《奉使契丹二十八首》之十三《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就是在榆州神水馆所写,并寄给其兄苏轼的。据考据,神水馆就是今天朝阳市凌源的热水汤。

  苏辙在《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第二首中写到:雨夜从来相对眠,兹行万里隔长天。试依北斗看南斗,始觉吴山在目前。苏辙盼望与兄苏轼在风雨之夜一起谈论古今,一起对床而眠,却相隔长天万里。二人此前曾立下约定,说好决不对官场长期留恋,将来一定提前退休。“雨夜联床赋诗”,重温兄弟之情。苏辙在第三首中写到:谁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莫把文章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契丹人对苏轼是很崇拜的。那时候,贾岛、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作曾成为契丹人学习汉文诗词的主流。苏轼的诗名在契丹人中十分响亮,他的诗作在草原上广为流传。就在苏辙出使契丹时,苏轼的诗集《眉山集》刚刚刊印不久。苏辙在奉使途中,便看到了契丹人翻刻的《眉山集》。当苏辙住进驿馆后,一抬头又看到墙壁上也题有苏轼的诗文,着实让他吃惊不已。大辽都城许多人听说宋使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纷纷向苏辙打听他哥哥“大苏”——苏轼。苏辙住宿神水馆,思念哥哥苏轼,一挥而就作《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并寄给远方的哥哥苏轼。

  苏辙赴辽,千里迢迢,舟车劳顿,在名闻遐迩的神水馆住下,肯定会在神水馆的温泉中洗浴休憩,以解疲劳。只有史料中没有记载苏辙沐浴热水汤之事。

  苏辙在神水馆住了多少天,不得而知。但他的《奉使契丹二十八首》诗,却记录了很多与朝阳有关的风土人情。其中第十二首《惠州》写道:孤城千室闭重闉(yin),苍莽平川绝四邻。汉使尘来空极目,沙场雪重欲无春。羞归应有李都尉,念旧可怜徐舍人。会逐单于渭桥下,欢呼齐拜属车尘。可见,当时的朝阳除了繁华的州县,广袤的原野是苍凉的,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

  苏辙在《奉使契丹二十八首》的《奚君》中描绘了当时朝阳人的生活习俗:奚君五亩宅,封户一成田。故垒开都邑,移民杂汉佃。不知臣仆贱,漫喜杀生权。燕俗嗟犹在,婚姻未许连。奚是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游牧部落,后来形成六部,称“六百家奚”,生活在老哈河一带。诗中“奚君”是奚王族中的一位。从苏辙的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朝阳,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民风淳朴,古燕国的习俗仍在,奚汉之间不准通婚。

  停驻神水馆时,苏辙绝不会想到,在他出使辽国三十八年后的1127年,北宋灭亡了。被金所掳的北宋徽宗、钦宗二帝及贵族官僚等3000余人,几乎与苏辙出使辽国走的是同一条路。由河北出发,经朝阳,过闾山,渡辽河到东京(今辽阳),再北去经八面城,一路押解北去五国城。

  想来,这两位亡国之君也会在神水馆住下,也有可能在神水馆沐浴。只不过,亡国被俘,纵使在神水一般的温泉中,大概也洗不出好心情、好感觉。

[责任编辑:雅贤]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