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宝刹古塔,点缀朝阳秀美山水(张松)

摘要:据统计,在朝阳地区,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寺庙有676座、佛塔63座。朝阳是东北地区最早接受佛教文化之地,这里有东北年代最早的佛塔、规模最宏大的寺院,即便历经千年岁月沧桑,至今仍有大量的宝刹古塔遍布朝阳的山山水水。

朝阳探秘

编者按:

  2014年10月,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朝阳探秘》一书。这本由东北历史研究学者、历史小说作家黄世明主编的推介辽宁朝阳历史文化的专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更好地宣传朝阳,经黄世明老师同意,现将《朝阳探秘》中的精品文章在今日朝阳网公益园地依次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本网编委会需要郑重指出的是:随着京沈客专(高铁)即将开通,朝阳到北京、沈阳的车程缩短为1个多小时。时空距离的悄然改变,使朝阳作为辽沈及京津地区“精神休憩地”、“灵魂皈依所”、“历史上书房”、“自然标本馆”、“文化探秘园”的新型功能定位日益凸显。一个需要世人重新审视、重新估价的新朝阳,在全面融入京津冀的伟大变革中,正在掀开华光璀璨的新的历史一页。

  借助《朝阳探秘》系列美文,但愿能让天下网友感知到朝阳历史文化的冰山一角,并燃起前来朝阳寻幽访古、猎奇揽胜、修行身心、颐养天年的强烈欲望……

  (各位网友如有什么感想或要求,请将您的心声发到今日朝阳网统一邮箱:2996382758@qq.com,值班编辑会给您明确答复。)

宝刹古塔,点缀朝阳秀美山水

文/张松

  据统计,在朝阳地区,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寺庙有676座、佛塔63座。朝阳是东北地区最早接受佛教文化之地,这里有东北年代最早的佛塔、规模最宏大的寺院,即便历经千年岁月沧桑,至今仍有大量的宝刹古塔遍布朝阳的山山水水。有人将龙城(今朝阳市)誉为“东北佛都”,实不为过。

始于三燕,朝阳佛教兴盛千年

  早在4世纪前叶的前燕时期,朝阳地区已有僧侣和寺庙建筑了,如朝阳城东凤凰山的龙翔佛寺。后燕、北燕时期,朝阳佛教已相当兴盛,从龙翔佛寺走出的得道高僧层出不穷。

  继三燕后,北魏、隋唐、辽金,直至清代,朝阳的佛教文化绵延不绝,佛寺建筑不可胜数。

  辽金时期,朝阳成为辽国境内佛教最发达的地域之一。当时,塔寺建筑遍布朝阳各地,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00处。迄今可考的辽代寺、塔就有52座之多,完好保存至今的佛塔有14处,居北方各地之冠!

  明清时期,朝阳地区盛行喇嘛教。喇嘛教是10世纪后半期复兴起来的西藏佛教,它在传承印度密教的同时,吸收了西藏原始“本教”色彩,所以也称藏密。藏族和蒙古族信奉喇嘛教,再加上清代帝室的尊崇和提倡,清代喇嘛教盛行,喇嘛庙遍布全国各地。朝阳的喇嘛庙,不仅数量较多,而且规模宏伟壮观,堪称巨刹。

  除佛教建筑之外,朝阳地区还存在着其他宗教建筑。如儒教的孔庙、道教的道观等,以及近代的天主教堂等。朝阳的玉清宫、喀左的天成观,供奉的神灵除原始天尊、太上老君外,还有诸佛、菩萨像、孔子像等,我国晚期宗教特点于此可见一斑。

  可惜的是,朝阳地区的的各类木结构宗教建筑,因千年战乱、时局不稳,皆已“寺庙灰烬,宫观丘墟”了,无一幸存下来。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清代及近现代的喇嘛庙和宫观、教堂等建筑了。

古塔林立,点缀朝阳秀美山河

  塔,又称浮屠、佛图、塔婆,其概念和形制导源于印度的箤堵坡。它是为藏置佛舍利和遗物而修建的。自汉代佛教传入我国以后,在神州大地便出现了佛塔这一新的建筑形式。中国最早建塔是在东汉时期,到两晋南北朝,塔寺建筑在各地就比较普遍了。朝阳的第一座佛塔建于何时?这个问题史书无明确记载。朝阳乃至东北地区见诸史籍的第一座佛寺,大概是前燕王慕容皝在龙山上建的龙翔佛寺。塔是寺的主体建筑,所以也应有龙祥寺塔,只是这座龙祥寺塔是建在龙山之巅,还是建在距此不远的长脖梁上,尚存争议。

  辽宁地区史有可考的各类古塔建筑有63座,居东北之首。朝阳境内现存15座唐、辽、金、元等朝代的古塔,占辽宁地面古塔数量的近四分之一。这15座朝阳古塔,除北塔是唐代在北魏和隋塔基础上重建,又经辽代整修以外,其余佛塔均为辽金元时期所建。更准确些说,这些辽金元时期的古塔,除了位于建平县深井乡小马场村南山坡下的美公灵塔是沙门美公的墓塔(又称灵塔),建于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是朝阳地区现存的唯一有明确纪年的金代塔外,其他佛塔多为辽塔。

  朝阳历史学家董高先生表示,这些塔从功能上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藏佛舍利的佛塔,如北塔、南塔、八棱观塔等;另一类属于和尚墓塔,也叫灵塔、塔坟,多座墓塔建于一处则称塔林。

  从古塔建筑类型上说,还有一种花塔。所谓花塔,就是指塔身的上半部装饰着丰富多彩的装饰物,如莲瓣、佛龛、佛像、菩萨以及狮、象、龙、鱼等动物形象,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花束,故有花塔之称。朝阳凌源班吉塔就是这种类型的塔。此塔位于现在凌源市班吉塔镇班吉塔村西,是用青砖砌成的实心莲花塔,基座为八角形,高11米多。此塔基座各面都雕有精美的佛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塔身共七层,塔身二三层之间及顶部塔刹之下都有砖雕莲花座,远远望去,犹如两个大花环缠绕在古塔之上。这座班吉花塔异彩纷呈,纹饰生动,是名副其实的花塔。此外,朝阳尚存数座清代喇嘛塔,均为覆钵式,内葬喇嘛遗体。

  朝阳过去叫“三座塔厅”,此三塔分别为北塔、南塔、东塔(清初毁塌,遗址在今朝阳关帝庙内),而北塔则是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现存的最古老的塔。北塔为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由夯土台基、砖台座、须弥座、塔身、塔檐、刹顶组成,现高42.6米。此塔肇建于北魏,曾是一座有7层塔檐、60米高的楼阁式木结构佛塔,是《魏书》所载的文成文明皇太后冯氏(北燕国王冯弘孙女)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立于三燕龙城宫殿旧址上的“思燕佛图”,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朝阳北塔的第一层塔身具有显著的辽塔特点,然而塔身四周却未雕辽塔传统的八方佛,而是四方佛,这显然是为了适应四方形的唐塔所设计的。北塔的第一层塔身的宽度明显的较其上的密檐宽出许多,塔身和塔檐似乎不太协调。这是因为唐塔以素面为主,辽塔向以雕饰华丽著称,辽人改建唐塔时必然要将唐塔的第一层塔身及第二层或第三层密檐进行包砌,以便有充足的空间来展示佛教的主题。在改造出辽式的第一层塔身时,顺手将唐塔的十五层密檐改建成辽塔的十三层。

  通过观察古塔,后人能解读到一些珍贵的古代信息。如建于辽代、耸立在凤凰山北沟的小山头上的大宝塔,其方形塔身四面浮雕四方佛、八大菩萨、八大灵塔。这些以密宗内容为主题的佛塔,其所属寺院都传承密宗,表明在辽代,密宗在辽西地区非常盛行。

  位于朝阳县大平房镇八棱观村北山顶上的辽代八棱观塔,此塔佛像与众不同,身著甲衣,头戴笄(jī古代的一种簪子)冠,圆脸挺胸,似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武士形象,反映出辽代佛教造像艺术的民族化、世俗化特点。

  位于朝阳县西营子乡五十家子村西塔山顶上有座建于辽代的青峰塔,又称五十家子塔,塔东面山下村内为辽代安德州城址,辽圣宗统和八年(990年)置。

  存高32米的黄花滩塔,位于朝阳县大平房镇黄花滩村北山顶上,山南坡下是辽圣宗所迁建州城址,部分城墙尚依稀可见。

  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大城子镇第一中学院内的大城子塔,北枕松山,南临大凌河,东接辽代利州城。

  位于凌源市凌河乡十八里堡村内的十八里堡塔,塔东面紧邻辽代榆州城址。榆州,辽太宗时置。此塔是榆州僧俗众人为礼敬佛祖,弘扬佛法而建造的密宗塔。

  辽代佛塔多建在风景绝佳处,于晨晖暮色间点缀着朝阳的秀丽山河。位于朝阳市内的南塔,每当春夏之季,成千上万只燕子绕塔飞舞盘旋,甚为壮观,人们将此景名为“宝塔金燕”,为清代朝阳八景之一。

  位于凌源市四官营子乡汤杖子村塔子沟里的四官营子塔,附近一带山峦环绕,沟壑纵横,青山绿水,环境幽雅。

  槐树洞塔位于朝阳县南双庙乡三官营子村西槐树洞山上,槐树洞山清水秀,景致幽雅,为辽西地区一形胜之地。

寺庙云集,讲述岁月不朽传说

  在朝阳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千年岁月里,历朝统治者崇佛敬道,不惜巨资修建佛寺道观。古代的朝阳大地寺庙云集,有人戏称,在朝阳地图上,一巴掌按下去,至少能捂住10来个带“庙”字的地名,足见这块古老土地的“佛缘”之深。

  仅以清代为论,朝阳地区有藏传佛教寺庙270多座,现存的大型喇嘛庙有佑顺寺、万祥寺、惠宁寺等,这些寺庙的修建费用全由国库支出,皇帝御赐匾额。其中佑顺寺是由康熙皇帝敕建并赐名的,规模宏大,是目前东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大型藏传佛教寺院。而地处朝阳北票的惠宁寺,在清乾隆年间有大小喇嘛3000多人,建有12个大仓,供佛像上万尊,惠宁寺故有“万佛仓”之美誉。

  佑顺寺俗称喇嘛庙。位于朝阳市新华路东段北侧,与南塔隔路相望。是辽西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喇嘛教寺院。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京师白塔寺住持绰尔济喇嘛因目疾奏请在朝阳建寺,翌年兴工,康熙四十六年(1708年)竣工。康熙皇帝赐名“佑顺”,并赐檀香佛像一尊。佑顺寺规模宏敞,现寺院南北长233米,东西宽64米,总面积14912平方米。院外东西两侧原来还有粮仓、僧房等附属建筑,现多不存。

  惠宁寺俗称下府喇嘛庙。位于北票市下府蒙古族乡下府村。前映凌河,后依官山(蒙古名为道木塔杜山),西北有凉水河,东北有牤牛河。清代著名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故居就在惠宁寺西2公里的中心府村(原名忠信府)。现存寺院南北长192米,宽63米,占地12000平方米。布局采用中轴对称两进院式。据道光二年(1822年)立蒙文碑可知,惠宁寺最早建筑密宗殿是由土默特旗贝子哈穆嘎白斯古郎图于1738年创建。大殿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赐名“惠宁寺”。

  昔日惠宁寺占地5000余亩,周围百里范围内都有该寺的耕地,地租收入是喇嘛的主要经济来源。当时寺院周围先后建起了12个仓院,其中招万仓和拉僧仓属于较大的两个。另有10个活佛仓,各仓都有耕地几百至上千亩。招万仓每年收粮千石以上,还印有在市场流通的“帖子”,用以购买所用物品,卖主过后拿帖子到招万仓兑换通用货币。据《朝阳县志》云:“(惠宁寺)东西南北修建大殿及配殿八十一楹,内供佛像无数,有万佛仓之称,在昔日住持喇嘛不下千人。”

  朝阳的佛寺道观多出皇家故事,而且不少故事都是确有其事的。比如坐落于凌源市宋杖子乡康官营子村北山南坡上的万祥寺,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皇帝第四次去盛京谒陵,途径此地,曾驻跸于此寺,赐名“万祥寺”。据传乾隆皇帝行经此地微服出访,结识了一位美丽村姑,有了一夜情,还答应此女回京后就下旨将其招入宫中。谁知回京后,乾隆皇帝就将这档子事忘到了九霄云外。幸亏一跟班太监提醒,乾隆才恢复记忆。不过这时乾隆有点后悔,这么轻率选妃毕竟名不正言不顺。但自己身为帝王金口玉言,答应的事岂可轻易反悔?思前想后,乾隆琢磨出个折中方案:村姑不用进京入宫,国库出钱为她在当地修建豪宅,一辈子好吃好喝,息事宁人。

  又如朝阳关帝庙里珍藏一对黄、绿、紫三彩的琉璃“望天吼”,高1.7米,坐于石雕须弥座上。犼是一种神兽,据传此“望天吼”烧制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原是向宫廷进献的贡品。但朝阳县博物馆副馆长张振军透露说,这对“望天吼”是乾隆皇帝赐给当年关帝庙住持照钵的,国内只此一对,堪称国宝。

  天成观位于喀左城内,始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由道士夏一振募资修建的。据传夏一振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三叔,明末李自成起义后,皇帝下密旨,让皇族子弟隐姓埋名各奔前程,以图日后复明。崇祯的三叔改名夏一振,先避难于北京白云观,出家为道,后又携子夏阳春云游至今天的喀左大城子。康熙六年,夏一振修建了一座庙宇,金碧辉煌,巧夺天工,取“妙于天成”之意,遂名“天成观”。

  这些底蕴厚重的佛殿道观,验证了朝阳源脉久远、传承不凡的沧桑岁月,留下一段段跌宕起伏的动人故事,任由后人评说。

[责任编辑:立军]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