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万世人极写正气 五行八作唱商经(孙超)

摘要:朝阳关帝庙,位于朝阳市老城区营州路东段北侧,处于与出土锭光佛舍利和释迦牟尼佛舍利的南北塔三足鼎立的东侧位置。左邻大凌河,西南与佑顺寺咫尺相隔。关帝庙为清代建筑群落,建筑风格古朴,碑林丛立,文物众多。占地10000平方米。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阳探秘

编者按:

  2014年10月,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朝阳探秘》一书。这本由东北历史研究学者、历史小说作家黄世明主编的推介辽宁朝阳历史文化的专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更好地宣传朝阳,经黄世明老师同意,现将《朝阳探秘》中的精品文章在今日朝阳网公益园地依次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本网编委会需要郑重指出的是:随着京沈客专(高铁)即将开通,朝阳到北京、沈阳的车程缩短为1个多小时。时空距离的悄然改变,使朝阳作为辽沈及京津地区“精神休憩地”、“灵魂皈依所”、“历史上书房”、“自然标本馆”、“文化探秘园”的新型功能定位日益凸显。一个需要世人重新审视、重新估价的新朝阳,在全面融入京津冀的伟大变革中,正在掀开华光璀璨的新的历史一页。

  借助《朝阳探秘》系列美文,但愿能让天下网友感知到朝阳历史文化的冰山一角,并燃起前来朝阳寻幽访古、猎奇揽胜、修行身心、颐养天年的强烈欲望……

  (各位网友如有什么感想或要求,请将您的心声发到今日朝阳网统一邮箱:2996382758@qq.com,值班编辑会给您明确答复。)

万世人极写正气 五行八作唱商经

文/孙超

  朝阳关帝庙,位于朝阳市老城区营州路东段北侧,处于与出土锭光佛舍利和释迦牟尼佛舍利的南北塔三足鼎立的东侧位置。左邻大凌河,西南与佑顺寺咫尺相隔。关帝庙为清代建筑群落,建筑风格古朴,碑林丛立,文物众多。占地10000平方米。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帝庙修建缘起山西人

  朝阳关帝庙是朝阳城区较早的清代建筑之一。作为三燕时期的都城,朝阳在清代初期已经“荆榛满地,狼虎群游”。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北京白马寺喇嘛绰尔济卜地到辽西择地建寺,在荆棘丛中的三座古塔边的一块空地,兴建佑顺寺。经康熙皇帝批准,第二年破土动工,八年后竣工。自此,柳条边外的朝阳古城人烟兴旺,文脉相接。

  佑顺寺建成的四十年前后,朝阳城内的三座古塔之一的东塔,因年久失修,轰然倒掉。三塔只存其二,市井无不惋惜。清乾隆九年(1744年),山西人在朝阳的会众组织纠工斥资,在东塔的塔基右侧修建关帝庙三间,用以补三足鼎立之缺。其后又建左偏殿三间,奉祀药王、火神、马王;右偏殿三间,奉祀财神。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前庭基础上,山西会所对关帝庙进行扩修。其时“工不鸠而自集,财不敛而自聚”,形成了大致相当于目前的格局:“其庙正殿三间,奉祀关帝。左偏殿三间,奉祀药王、火神、马王。右偏殿三间,奉祀财神。钟、鼓二楼,东西禅堂,以及山门、戏台”。 到了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再进行第三次修缮,基本上“悉遵旧制。而廓其规模,厚其墙垣,则又远过于昔矣。”

  山西是武圣关羽的老家,山西人在朝阳建关帝庙,是对传播关羽精神的贡献。事实上,山西人对朝阳清初的建设也有一定贡献。

  山西太谷县北恍村曹家,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商业世家。其始祖曹三喜,就是从朝阳起步的。曹三喜因家庭生计困难,流落到三座塔(今辽宁朝阳),从租地种菜,与当地人合伙种大豆磨豆腐,到利用贱价收购高梁酿酒,开设杂货业,生意日兴月旺。此后,曹家生意从朝阳发展到赤峰、沈阳、锦州、四平等周边城市,乃至国内外。从流传至今的“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的说法可以体会到他们当年对朝阳的开拓之功。

  曹家对关帝庙的初创和后期建设都有很大的资金投入。据记载,第二次维修中,关帝庙前100米处宽敞壮观的大戏台,就是他们独资建造的。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皇帝第四次东巡祭祖时,取道朝阳,驻跸佑顺寺。为佑顺寺题写匾额,并为朝阳题诗云“兴中之府朝阳县,三塔一颓其二存,残碣犹传张氏记,千秋兴废不堪论。”就诗中内容和刚刚维修一新的寺庙来看,乾隆对关帝庙应该是给与关注的。

  在其后的嘉庆、同治、光绪年间,关帝庙均有修治。1912年,经会绅商人倡议,在关帝庙正殿,增设岳武穆王排位一座,合祀关、岳,故又称关岳庙。《朝阳县志》记载:“院内老树参天,巢共上者乌鹊甚多,每日早晚齐鸣,如庆神休焉。”

碑刻琳琅满目 见证历史文化

  采访中,朝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杜守昌告诉笔者,今天的关帝庙,除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所修的部分建筑,如戏台已不存在外,其他的几乎保存了当年的格局和风貌。

  关帝庙迎面为木质棂星门,外附石质牌楼。牌楼为四柱三楼式,中间二柱正反两面各刻楷书楹联一副。中间悬一块金边黑地横匾,雕有“浩然正气”四个金色大字。横匾之上有一竖匾,上书“关帝庙”三个金字。

  第一进大殿为神马殿。建筑风格为硬山式,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后出檐廊。其后为仪仗殿,进深二间,无后廊,其余结构与马殿同。

 

  关帝殿为第三进主体建筑。亦为硬山式,坡面图覆青瓦,面阔、进深皆为三间。廊厦外檐下正中有一黑地金字横匾,上写“万世人极”,是清代嘉庆皇帝的御书。殿内正中塑有关羽坐像。两侧各有两尊七尺高的站像,左为关平、王甫;右为周仓、赵景。殿内墙壁上有反映关羽生平事迹的大型壁画。大殿两侧分别为财神和药王殿。殿前垂花门两侧石栏杆由望柱和栏板构成。望柱方形,上雕坐兽。栏板正面各浮雕瑞兽一只,配以佛八宝、八吉祥图案,计十八面。结构奇异,雕工精湛,是东北地区惟一的一处石雕群。

  在月台下甬路正中的砖石台座上,摆放着一只嘉庆十一年(1806年)铸造的铜鼎,高270厘米、重达1000多公斤。在铜鼎的两侧,各有一座200厘米高的浮雕石墩,石墩上各坐有一尊100厘米高的豆绿色琉璃望天吼。

  望天吼是民间传说的瑞兽之一,为龙之第三子,本名蒲牢,代表着吉祥、美观、威武、雄壮。在天安门城楼前就有一对“望天吼”,蹲立在华表最顶端的承露盘上。其中城楼内侧的石犼面向北方,正对着紫禁城,称为“望君出”,外侧的石犼面向南方,称为“望君归",被老百姓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

  据说,关帝庙这对琉璃望天吼,是嘉庆至道光年间特意从南方运来的。目前全国只有两对,十分珍贵。

  关帝庙的附属建筑有钟楼、鼓楼、东西配房、佛殿、耳房等。各殿均为砖木结构。石刻艺术在这里俯仰皆见。石狮子、石旗杆等均雅赡可观。其中,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时所雕制的旗杆,“辇石琢成,衔接高七丈,有奇雕,其下为蟠龙式,命意俱出心安法师。制尤创,工尤伟焉”。这对石旗杆历百年风雨,东旗杆已倒毁,西旗杆上半截损于1976年地震,下半截云朵蟠龙,鲜活如昨。

  庙内存清代碑刻七通,石经幢二座。关帝庙始建碑文《大清奉天府义州西边外三座塔新建关帝庙碑记序》,为奉天锦州府知府岳海所撰,乾隆十三年(1748年)九月下浣日(21—30日)立石。碑文详细记述了庙宇初创过程,较为珍贵,曾载入《塔子沟纪略》。还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所立的《新清土默特所属房地租课数目额式碑》以及《朝阳县始建太平社碑》等,保留了大量的文史资料。

石经幢揭开关帝庙前身之谜

  在关帝庙东侧的一块空地上,矗立着一通青砂岩材质的辽代石经幢,紧挨着的就是倒掉的东塔遗址。这处大名鼎鼎的石经幢,是破解关帝庙和东塔身份之谜的重要证据。

  有资料称,关帝庙前身是朝阳辽代时期的灵感寺。根据就是元代曾于此建有大通法寺。而据流传下来的《大元懿州路兴中州大通法寺常住地产碑》记载,灵感寺是它的“常住地产”,且列第一位。又有清代出土的《大辽兴中灵感寺释迦佛舍利塔碑铭并序》,曾置于关帝庙中。为此称关帝庙在辽代为灵感寺、元代为大通法寺。

  事实是否如此呢?

  1952年在关帝庙修建排水道时,于东塔塔基中发现辽代《无垢净光大陀罗尼法舍利经》石经幢及其它文物。石经幢截面呈八面柱体,上下两端平整,通高148、顶径72.8、底径79.5、每面宽31—30厘米。各面阴刻楷书汉字,其中,6面刻经文。另两面刻字是:开泰六年岁次丁巳七月丁酋朔十五日辛亥午时再建。楚国长公主施材。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太尉、守左千户卫上将军、知彰武军节度使韩绍基施财。大德沙门悬镜书,同办塔事、讲经律论、持大教是坐阿阁梨惠素。孔目官、同修塔事沙门惠曼。门人自累佛塔。

  这是有关东塔的唯一的原始记载。从石经幢上的文字记载知道,东塔的建筑时间1017年,为辽圣宗耶律隆绪主政时期。这个时间是东塔的“再建”时间,而初建还要更早。

  关于灵感寺建造时间,从出土的碑记就可以找到:“此塔自太平九年,柳城人梁氏之所建也”。太平九年,为1029年,同在辽圣宗主政时期。不过,灵感寺的始建时间,比东塔的再建时间还晚,相差了十多年。

  因此可以说,辽代的灵感寺塔首先不是东塔,是另外一座塔。而关帝庙的前身也就不是灵感寺了。至于东塔在辽代叫什么名字,由于所出土的石经幢没有注明,所以目前就无从可知了。

关帝庙为何也称“万法堂”

  关帝庙就其建筑的时间来说,见证并促进了朝阳在清代初期的繁荣发展历程。

  管文华为朝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首任主席,对朝阳市佛教寺院关注较早。他在收录于《辽宁名寺》的《朝阳关帝庙》一文中,对关帝庙的经济概况记述颇详。文中称,关帝庙在建成之初,就有了一处封山和二百多亩耕地的庙产。到嘉庆年间(1796——1820年),庙产不断增加,朝阳东大街上百间的临街大瓦房,均归寺庙所有。在当时的住持僧照钵的经营下,开有铁匠炉、木匠铺、鞋帽店、当铺、皮铺、药铺、绳麻铺、杂货铺等,五行八作俱全,因而也号称“万法堂”。

  不仅如此,当时关帝庙的店铺还开遍了全朝阳城。其中“万隆泉”为全城第一大商店,该店座落于北街,庙院北门与店院相通。有房舍和门市三四十间,占大半个北大街,佣有伙计三四十人。资财最厚的“万隆皮居”,一直开办到新中国成立前。1811年,“万隆皮居”还在朝阳县罗锅杖子开凿了小煤窑,后因巷道塌方砸死三十多条人命,于1921年赔“黄”了。时人就称“朝阳县,两家半。官有权,庙有产,穷人年年捧空碗”。

  一代代住持僧们薪火相传的商业经营理念,不仅使寺庙实现了自给自足,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香火日盛,声名远播,从而也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从嘉庆一直到清末的一百几十年间,关帝庙每年举办庙会、佛事、丧事、仪式等诸多活动,所需物品,均不用外购或化缘。

  这里的庙会最大的一年有两次,一是“老爷庙会”,一是“药王庙会”。每逢此际,远至山东、河北、北京、天津、唐山、滦县、沈阳及周边各市的行商、卖艺之人,均赶到关帝庙前占地盘,搭店棚,摆摊点,从四月初卖到六月末。僧侣熙熙,信众攘攘,其声势规模,不啻为今天商品交易会。

  朝阳关帝庙的建筑与经营,在当时颇有影响。笔者在撰写此文时,翻阅了许多资料,除发现关帝庙在辽代为“灵感寺”的说法有误外。还有两个新发现。

  其一是,朝阳籍的和尚曾把关帝庙建到了外地。清嘉庆四年(1799年),了成和尚从朝阳来到长春市南关区长春大桥西畔,建起了该地区历史上第一座寺庙,并以家乡号之。据重建碑文称:“朝阳古刹,建于前清嘉庆四年(1799年),即宽街设治前一年。经本寺先祖师了成和尚,由口外朝阳县携资来宽街,价领庙建地一段。四至,弓尺载于契照,始建关帝大殿,寺名曰朝阳古刹。” 宽街,即指宽城子,乃长春旧称。长春厅设治始于清嘉庆五年(1780年)。此庙于此当有拓荒之功。

  其二是,朝阳关帝庙居然受到过清王朝的表彰。光绪九年(1883年)十二月,清政府向热河朝阳县关帝庙颁发“匾额”,匾额曰“功被滦河”。原因是“以神灵显应”。

  滦河,古称濡水,华北地区的大河之一。发源于河北省北部,向北流入内蒙古自治区,后向东南急转进入河北省东北部,一直向东南流入渤海。总之,其流域基本都在河北省境内,与朝阳无涉。按理,关帝庙在旧属热河省的朝阳县,应该题为“功被凌河”或“功被灵河”都可,而所颁“匾额”的题词内容,倒有些“朝阳衙门管的宽”的味道了。但既然是关公“神灵显应”,再从滦河穿越长城的地方所形成长城的一座关口—喜峰口,和流经较大城市只有承德等情况看,如果清政府没有搞错,则应该就是,滦河一带当时是发生了急难之事,民间传说,是守护在朝阳的关公显灵施法,化解了危机。官府最终上奏朝廷,于是便有了“功被滦河”的嘉奖。

[责任编辑 雪盈尺]

小链接
  孙超,1968年生,蒙古族。1997年调入辽宁省朝阳市文联,现为创评部部长、机关支部书记。系中国楹联学会理事、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文艺理论家协会理事、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朝阳市楹联家协会主席、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楹联图书馆副馆长、研究馆员。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