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无头喀左孕妇俑 断臂东方维纳斯(张松)

摘要:1983年7月,经全国考古专家的实地考察与缜密讨论,一致认定,喀左东山嘴遗址是典型的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直接证据。

朝阳探秘

编者按:
    2014年10月,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朝阳探秘》一书。这本由东北历史研究学者、历史小说作家黄世明主编的推介辽宁朝阳历史文化的专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进一步扩大影响,更好地宣传朝阳,经黄世明老师同意,现将《朝阳探秘》中的精品文章在今日朝阳网公益园地依次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本网编委会需要郑重指出的是:随着京沈客专(高铁)即将开通,朝阳到北京、沈阳的车程缩短为1个多小时。时空距离的悄然改变,使朝阳作为辽沈及京津地区“精神休憩地”、“灵魂皈依所”、“历史上书房”、“自然标本馆”、“文化探秘园”的新型功能定位日益凸显。一个需要世人重新审视、重新估价的新朝阳,在全面融入京津冀的伟大变革中,正在掀开华光璀璨的新的历史一页。
  借助《朝阳探秘》系列美文,但愿能让天下网友感知到朝阳历史文化的冰山一角,并燃起前来朝阳寻幽访古、猎奇揽胜、修行身心、颐养天年的强烈欲望……
  (各位网友如有什么感想或要求,请将您的心声发到今日朝阳网统一邮箱:2996382758@qq.com,值班编辑会给您明确答复。) 

无头喀左孕妇俑 断臂东方维纳斯

文/张松

  1983年7月,经全国考古专家的实地考察与缜密讨论,一致认定,喀左东山嘴遗址是典型的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为母系氏族社会的直接证据。其所处时代,正是原始社会的一大变革时期,这在全国为首次发现。尤其是于此遗址出土的5000年前的无头孕妇陶俑,甫一亮相,便震惊世界,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

前有东山嘴 后有牛河梁

  东山嘴祭祀遗址位于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东北3.5公里处,具体位置在兴隆庄章京营子村大凌河西岸东山嘴后梁顶部正中的一块缓平的突出台地上。这处遗址南北长60米,东西长40米,高出大凌河水面50米。东山嘴遗址经1979年和1982年两次发掘,发掘面积达225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100厘米,是一处典型的早期红山文化遗址。经放射性碳素测定,该遗址年代为距今5485年(经树轮矫正,上下浮动110年)。

  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特别是第二次发掘的1982年后,国内权威学者于1983年在朝阳召开了“燕山南北、长城地带”的考古座谈会。根据遗址结构和出土的文物,考古专家认为,东山嘴祭祀遗址系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举行某种祭祀活动的中心场所。这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对研究我国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从远古到秦统一前的文化和社会历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会上,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以东山嘴为中心,50公里为半径,还应该有同类文化遗存,建议进行详细调查。结果,当年就在凌源市、建平县交界处的山梁坡地上发现了又一处红山文化遗址。因其坡下是牦牛河,故称其为牛河梁遗址。经专家鉴定,牛河梁遗址是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相似。因此,牛河梁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这一考古新成果对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前有东山嘴,后有牛河梁。苏秉琦亲临东山嘴遗址考察时指出:红山文化的祭坛和积石冢、女神庙,是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火花,是中华文明曙光的象征,从而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使三皇五帝的传说成为真实,其成果已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祭坛布局奇 历史创先河

  1979年辽宁省文物普查时,经试掘,在东山嘴遗址发现用方整石块砌筑的石墙。1982年正式发掘时,在遗址南部发现了直径8米、用石板镶边、顶上铺有大小相同河卵石的圆形祭坛。除北部边缘尚待进一步清理外,整个遗址已大部发掘完毕。建筑基址占据整个遗址,依布局可分中心、两翼和前后两端等部分。

  喀左政协文教委主任郭连民介绍说,东山嘴遗址的中心部分为一座大型方形基址,东西长11.8米,南北宽9.5米。基址四边均砌石墙,用料以砂岩为主,间杂少量石灰岩板。石块大都经过加工,一般除一面不规整以外,上下两面、两端和外侧面都较平齐,有的石材为加工十分规整的长方体。墙址从外侧可明显看出为错缝砌法,砌石外侧平整呈90度折角。

  东山嘴遗址的两翼部分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两翼分别为两道南北走向、相互对称的石墙基,墙体皆用加工整齐的砂岩长条石砌成单行单层。南部两翼皆有石堆,位置虽不如北部两翼石墙那样准确对称,但从布局和石堆性质的接近程度,可推定为相互对应的建筑遗址。

  东山嘴遗址的前端部分可分为石圈形台址与多圆形石砌基址。石圈形台址,距方形基址南墙基约15米,圆形直径2.5米,是在黄土堆积的上部铺砌而成,叠压在厚50厘米的黄土层上,周围以石片镶边。石片皆近长方形,长30厘米左右,向外一边平齐,使整个圆台址的边缘显得十分平整,只在对应形基址南侧的部位有明显下凹。石圈内铺一层大小相近的小河卵石。这种河卵石在整个遗址堆积中未见,也不见于遗址附近地域。

  多圆形石基址在石圈形台址南约4米处,已残缺,可分辨出三个相连的圆形基址。其中两个尚有轮廓,近椭圆形。这两个基址都为单层石块砌成,边缘都镶以大块河卵石,石圈内铺设较小的石块形成台。从地层分析,多圆形基址形成早于石圈形台址。整个遗址所有基石均经过加工,砌石以规则的侧面向外,使台基边缘整齐划一,这是遗址中不多见的特点。在台址的两侧各有一个整齐的石基带,构成一组坐北朝南、东西对称、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址。

  朝阳红山文化学者雷广臻认为,东山嘴遗址分南北两大部分。北边这个部分主要是用石头垒起的一些建筑,南边主要是用石头砌成的圆形的祭坛,都是很有规则的一些形状。东山嘴遗址的南边对着的是大凌河,大凌河的南岸有一个缺口,这就令人不免做如下思考:祭坛的圆形和方形的这个边缘线,与当时人们的行路、路的方向、路的缺口有无关系?这是一个值得做深入研究的人文课题。

  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这种中轴对称、南圆北方的布局,开创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先河。它对研究我国文明起源有着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对探索新石器时期的北方地区的原始宗教及社会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喀左彩陶器 上接中华源

  1979年,喀左县考古工作者对遗址开始进行试探性发掘。遗址文化层在地表15厘米以下,为黄土堆积,北部较厚,约80—100厘米;向南渐薄,到南部边缘仅厚10厘米左右。

  东山嘴的文化遗址以石砌基址为主,此外还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址。先后出土了人骨、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石饰件、陶人像、猪骨及少量鹿骨等遗物。器类有钵盆类、瓮罐类、无底器类,以及杯、瓶形器、圈足盘、豆、器盖等。石器分磨制、打制和细石器三种。磨制石器有斧、凿、锛、石磨盘、石磨棒;打制石器有斧、亚腰斧、砍砸器;细石器有石核、石片、石镞等。

  其中,陶器约占全部遗物的90%。陶质以红陶数量最多,次为夹砂灰褐陶和夹砂红陶,另有少量磨光泥质陶。纹饰有压印“之”字纹、压印平行条纹、压印窝点纹、席纹、叶脉形划纹、方格纹。彩陶皆泥质,通体彩绘和器内彩绘较多见。图案一般较为简略,以三角纹、菱形纹、平行宽带纹等几何图案为主。另有多道同心圆条纹、三角勾连纹组合及勾叶圆点纹等。东山嘴出土陶器上的内彩,是以同心圆为主的彩陶图案。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土的彩陶器,与著名的河南庙底沟仰韶文化类型十分接近,而仰韶文化又是炎黄文明的代名词。这就不免令人产生如下联想:喀左地区的上古文明是否与炎黄文明一脉相承?

  东山嘴出土的玉石饰件以一件双龙首璜形玉饰和一件鸮(xiao:猫头鹰)形绿松石饰最为精致。其中双龙首璜形玉饰的出土,是西辽河流域早在5000年前就有龙形象的又一例证。

孕妇陶塑像 东方维纳斯

  东山嘴遗址出土的20余件陶人像是极其重要的发现。这些塑像多为人的肢体部分,未见头部,皆泥质红陶胎。主要有二类:第一类是小型孕妇塑像,计两件,为裸体立像,头及右臂均残缺,腹部凸起,臀部肥大,右臂曲,左手贴于上腹;第二类为大型人物坐像,分上、下身两块,残缺严重,但可辨明是盘腿正坐,双手交叉于腹部。其他残碎的塑像,也皆为与此大致相似的姿态。大型人物塑像的大小,相当于真人的二分之一。

  两件孕妇陶塑像,是遗址圆形台基址附近出土的。残高分别为5厘米和5.8厘米,均为裸体立像。腹部凸起臀部肥大,通体打磨光滑,似涂有一层红衣,整个形象表现为孕妇的特征。这两件孕妇陶像塑造技艺精湛,比例合理,被美术专家誉为“东方的维纳斯”。

  众所周知,牛河梁遗址庙、坛、冢的发现,将中华文明上推了至少1000年。如果东山嘴遗址早于牛河梁,那么,于此出土的裸体孕妇陶像,可否视作中国最早的陶塑艺术品呢?

  陶塑孕妇像的出土表明,在五千多年前,喀左地区正处于高度发达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专家由此推断,这个圆形台基址是供奉孕妇陶塑像的祭坛。北侧长方形基址则是祭祀地母神的场所,可能还有“天圆地方”的含义。由此说明,红山石器的种植业和手工业,当时已相当发达了。

  对东山嘴遗址出土的裸体女性陶人,雷广臻表示,红山文化发现的这类陶像,东山嘴和牛河梁都有,其他地方也有个别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没有头。这个头是打掉的、毁掉的?还是开始制作时就没有头?这都需要研究,要知道,甲骨文的“人”字就是没有头的。

  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东山嘴红山文化时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后期,人们以母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一个生产生活单位。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还十分低下,生存条件也非常恶劣,生育率低,死亡率高,而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却恰恰需要众多劳动力互相协作。因此,具有生殖能力的女性就自然受到尊敬和崇拜,东山嘴是中国迄今发现的祭祀女神最早的遗址。

  东山嘴遗址体现出的女性生殖崇拜,在周边地区比比皆是。比如兴隆洼文化区域的内蒙林西白音长汗遗址A区19号房址灶后栽立的石雕人像,即为一例。这种圆雕的裸体女性石雕像,出土时栽立在室内中央火塘近旁。她既是一件古老的艺术作品,又是一尊与原始宗教密切相关的女神像。

  女神崇拜现象在辽河流域的原始先民中流行已久,女神像实则就是神灵的人格化形象。她往往被赋予“生殖女神”、“家族守护神”、“灶神”、“火神”等多重神格。以万物有灵为核心的原始宗教发展到神被人格化的阶段,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千年先民址 悠悠古风存

  东山嘴红山文化遗址经两次挖掘后,得到当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责成文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于1983年在遗址周围栽上柏树,将遗址保护起来。又于1984年4月对遗址采取了征地保护,征得周边土地16亩,将保护面积扩大到15000平方米,用于遗址发掘和保护,并设专人看护。

  1988年12月20日,东山嘴遗址由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块1米多高的花岗岩长方形带底座的标牌立在了遗址的东南角。1993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了东山嘴红山文化祭祀遗址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0年,东山嘴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一块近1米高、1.5米宽的黑色大理石碑与前碑并立,上面书有“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大字,石碑背面还简单记述了遗址情况。

  2013年5月上旬,笔者曾途径东山嘴遗址。远望这片有着5000年历史的古人类文明遗址,只见立于坡顶的柏树已有10余米高,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若一道绿色的围墙环拢四周。坡顶是一片开阔地,一些明显有人工打磨痕迹的石块在平地上围成几个不规则的圆形,这种石头被当地人称为“立石”。

  喀左东山嘴遗址不仅是考古学家必来之地,同时也是一处亟待开发的旅游景点。这里居高临下,驻足于此可远眺大凌河景色,远山近水美不胜收。当地村民口头流传的“女娲捏土造人”的故事及祭奶奶庙“栓子孙娃娃”、“摸子孙窑”等习俗,可视作东山嘴先民祭祀女神传统的发展和变异,这就使中华民族对女神的崇拜在喀左找到了切实依据。对女神的祭祀实质上就是对母亲的祭祀,这就为喀左开展“母亲节民俗旅游”提供了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