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老宅的古柳(张龙兴)

摘要:老家的房子在村子西头。从西边进村的人,一眼就望见我家老宅门口两棵又高又粗的大柳树,这两棵柳树是村里最古的树,更是村子的地标,已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特别是春夏和初秋时节,恰是贺知章《咏柳》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老宅的古柳

文化信使/张龙兴 编辑/赵盼

  老家的房子在村子西头。从西边进村的人,一眼就望见我家老宅门口两棵又高又粗的大柳树,这两棵柳树是村里最古的树,更是村子的地标,已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特别是春夏和初秋时节,恰是贺知章《咏柳》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路过的陌生人,眼球自觉不自觉地要在树身上多停留一会,或走过后,还要驻足回首,凝眸静望。猛一看柳树,并没有和其它柳树有何特别之处,但它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如人一样,长得慈眉善目,沧桑中显现着生机,展示着优雅气质,亲切感、和谐感、愉快感油然而生。两人合抱粗的主干上,裹着遒劲的老皮,老皮上鼓着拳头大的筋结,蕴含着庄重与力量;葳蕤的树冠像两把打开的绿色巨伞,一部分遮在大街的上空,另一部分遮在院门口、院墙、房子的上面。垂下的长长的绿穗子在微风中慢慢悠悠地飘逸着。

  柳树与老宅年龄一样长,有近百年历史。老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是大户人家的,后来办学校,父亲是校长,再后来,学校迁走,柳树和老宅一起被父亲买下。我出生在老宅,在老宅长大,宅门口老柳树伴随着我一起成长,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留下抹不去的烙印。

  东边那棵树,较西边那棵树长得魁梧高大,有可能一开始就单把一头,空间开阔的缘由,或经历较多沧桑后,更加坚韧勃发。西边那棵树,细看其形状,像人工修理过的硕大的盆景。树干向东倾斜,与地面成60度角,主干向上面长出几枝齐刷刷的次干直刺云天,次干光滑且绿中略带褐黄的表皮,与满身裂纹且黑灰色主干形成鲜明反差,展示了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多年前,由于路面加宽,排水沟移到紧贴树旁,根部土被水浸泡松软,一次刮大风,树尖被吹断,树干被吹斜,但仍然挺立没有倒下,顽强地生长起来,成了现在的样子,这是老天赐予的景致。

  盛夏里,乡亲们在柳树荫下避暑纳凉,女人干着针线活,男人抽烟,共同谈论着大到国家小到家庭琐事,陈芝麻烂谷子,有人问就有人答,欢声笑语,热闹声撒满半条街,树下已成为乡亲们茶余饭后的集聚地,男人们常常唠嗑到后半夜。平日里,过往赶集的十里八村乡亲们也愿意在树下纳纳凉、歇歇脚、唠会儿磕,使一身的燥热一扫而光。

  柳的花蕾,我们当地叫“柳树狗”,可做上等佳肴。记得一年春天,母亲将柳条上的“柳树狗”捋下来,摘净、洗干净,用开水炸熟,用笊篱捞出,放进清凉水里,啥时想吃它,就可以捞出攥成圆圆的团子,水分被挤去,蘸着大酱吃,味道美极了。柳树下,更是我儿时和伙伴们玩耍、嬉闹的乐园。用弹弓射树上的鸟,折柳枝做哨吹;雨后,从西梁流下的泉水经过树下水沟,清澈的涓涓溪流,要流上好几天,伙伴们在树荫下,和泥叠坝截水,再用窝瓜叶梗做水管,埋在泥坝下,水就从水管涌出,按着我们的初衷,流速立刻加快,伙伴们手摇柳条欢呼雀跃,有一种人定胜天的感觉;还用泥做成碗,单手托着泥碗底,举过头顶,然后快速翻手,碗口朝下用力向地面摔去,“乓”的一声,泥碗瘫痪在地上,碗底被气浪冲出一个窟窿,响声惊动了柳条,柳梢微微晃动,向我们招手致意!鸟儿也扑楞一声并伴着“啾啾”声从树冠里飞出,为我们欢呼喝彩!

  那时候,农村房前屋后栽树都是为了用其材,而父亲精心呵护这两棵柳树,纯是为了美化环境。父亲离休后,于一九八一年,建起临街的房子,建房急需木料,父亲也舍不得砍下一枝木棍。为了与柳树融为一体,父亲特意将两扇大铁门漆成绿色,将树旁的边沟壁用砖石水泥砌牢,地面铺上红砖,又买来几块石条放在树下,为人们休息提供方便。母亲每当见树底下有人休闲,就从家里拿出铺垫、小板凳给乡亲们坐,父亲经常和棋友们在树荫下下象棋,他沏上一壶上等的好茶,和棋友边喝茶边下棋,时而逗乐,时而强调棋规,气氛融洽,围观者们为一步棋也要相互争论一番。父亲生前爱干净,天天清扫树的周围,连同树旁的大街,使地面始终保持整洁。

  我们每次回老家,离家老远时眼睛就盯着树下是否有父母在,而今已成为永远的回忆。父母每次送我们走时,老人家都恋恋不舍地站在柳树下目送我们,嘱咐我们休礼拜时回来,车子启动了,我坐在车里回望,老人家依旧站在那里望着我们,我都想起“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首离别诗,深知父母的心情,我的视线消失了,而老人家肯定还依旧站在那里呆上一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离开故乡已多年,每当想起家乡,就会想到老家门前那两棵老柳树。两棵老柳树,伴我度过儿时难忘的时光,印记着岁月的痕迹。愿你今后的日子里依然生机勃勃,伴随着我的乡亲,伴随着故乡的老宅。

小链接

  张龙兴,凌源市作家协会会员,凌源市楹联家协会理事,朝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在省市报刊发表多篇散文,在各级文学作品征集活动中多次获奖。现供职于凌源市新闻传媒中心有线台。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