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我最敬佩的人(史庆友)

摘要:每个人所敬佩的人,多是师长或明星大腕,而我敬佩的人却是我二弟。

我最敬佩的人

文化信使/史庆友 编辑/繁花似锦
哥仨好(右为二弟)

  每个人所敬佩的人,多是师长或明星大腕,而我敬佩的人却是我二弟。

  在那个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年代,妈妈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读过《艳阳天》的人对浩然老先生开篇写的第一句话:老高家老少三辈,一双筷子夹着一根骨头,三条光棍,都会感觉到凄凉。而我家是老少三辈,五条光棍,实在是更凄凉。

  那个时候,学校不上课,也无课可上。在我们家,虽然爷爷、爸爸目不识丁,但我们哥仨可能继承了曾经读过书的妈妈遗传基因较多的缘故吧?都爱读书。常常是在呛人的煤油灯下,从背“下定决心”开始,背小红本,背老三篇,背“五·一六”声明。当时吃的虽然是大壳高粱面,但读起书来却都很用心。后来,国家抓教育了,有书可读了,我们仨在所在的学校都是同年级组的学习尖子。

  愚公移山曾感动了上帝。我在读完当时的初中时,在生产队参加了两年农业生产劳动(必然条件),被选送成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我虽然是工农兵大学生,但也填补了我们那个屯从来没有出过大学生的空白。

  带着众乡亲的厚望和爷爷、爸爸含泪的叮咛,当看到两个还在读书的弟弟背着书包送我上路的时候,我的心中真有许多说不出的话。特别是当我摸着内衣口袋里全家为我张罗的几张面额很小的钞票,不禁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聪明的车老板举起鞭子赶动了马车。

  在校期间,我有两件事一直放心不下,一是年迈的爷爷的身体,一个两个弟弟的学习。每次弟弟给我回信都告诉我学习有进步。在我即将毕业的时候,读高中的二弟给我寄去了一封长信。信中只有一个主题,其他的都是道理:他虽然在班级名列前茅,高考得中的机率很大很大,但为了年迈的爷爷、多病的爸爸身边有人照顾,也为了我将来工作解除后顾之忧和三弟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三弟的学习成绩非常好,高考一定能中),他将放弃高考,回家种地,照顾老人。我几次回信劝说也不济于事,二弟的主意已定,木已成舟。

  正如二弟所预料的那样,我毕业服从组织分配没能回到老人身边,三弟高考也得中了。

  二弟放弃追求,为了老人,也为了我和三弟安心地工作和学习,深深触动了我们哥俩儿,我们用加倍的劲头工作和学习,很快,我在单位成了骨干;三弟毕业了,走上了工作岗位。

  在那段时间,我时常回家,爷爷总是暗地里告诉我:老二时常长时间地面对着他用过的书和文具掉眼泪。

  如今,事情已全过去了。我已成了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国家农业部、人事部联合颁发的一等功证书。三弟也是单位的骨干,成为独挡一方的科级干部。而二弟虽然没能圆他的大学梦,但在党的富民政策激励下,用他的智慧才华,加之辛勤的劳作,也已成为农村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代表之一。大瓦房、彩电、摩托车、轿车、全套的农业机械应有尽有。两个孩子全部大学毕业,都找到了舒心的工作。每当夕阳西下,步入他的小院,看到入巢的家鸽,成群的鸡、鸭、鹅,肥胖的驴骡猪羊,再看一下硕果累累的果树在绿油油的蔬菜衬托下,细细地品味,多像一首田园交响曲。但在我的心里,二弟在物质生活上虽然已经富有了,但他为了我和三弟,没能过上一段高校生活,还是一件憾事。

  农谚说:三春不如一秋忙。国庆期间回老家,正赶上收秋,村子里看不到闲人,吃早饭的时候,二弟对我讲:“哥,不用你下地了,地里的活儿都用机械,你也插不上手,就在家莳弄一下菜园子,摘点儿新鲜菜,中午我俩喝点儿酒。”其实,我也知道我的体力已经不如从前,真的干不动了,只好听从二弟的安排。

  二弟是个勤快人,菜园子莳弄得一棵草也没有,该浇的浇了,我这种菜的老手不知道干啥了。我是个闲不住的人,看看天还早,这样早摘菜到中午也得蔫巴了,我也知道村子里的人都忙自己的事了,还是无目的地出了家门。

  老家的秋色真的很美。远望,无垠的田野里一片片火红的高粱映红了蓝天下的白云;金黄的玉米闪着金光;谷子弯腰将头低。宽畅的柏油路上一台台大大小小的运输车辆满载着丰收的五谷唱着丰收的舞曲,每当从身边过时,不论老还是少,认识的、不认识的司机都要向我鸣一下喇叭,有的还招手、点头示意,这就是家乡人的习俗,认识不认识的人见面也总得打个招呼。那情景就是在告诉我:老哥,今年又是丰收年,你也为我们高兴吧!看着老家人幸福的样子,我的心里是美滋滋的。

  也许是习惯,我不由自主地走向二弟劳作的农田里,我看见了开联合收割机的二弟一脸的笑容,他只同我打个招呼,一刻也没停机械,我也知趣地没太靠近,我怕的是影响他作业。家乡的变化可真大,昔日在电影上才能见过的收割机,如今已经走进了山村,走到了我家的地里,二弟是驾驶员,我为二弟沾沾自喜。

  我不知道收割机的工作原理,只看见机械前端有一双“巨手”一伸一拢,四垄庄稼就被吞到了肚子里,一转眼,光溜的玉米棒吐到了随身携带的一大铁箱子里。秸秆碎了,均匀地吐在地面上,被紧跟着的大铁铧子翻到了地底,只一个人,不但收了玉米,还将秸秆还田了,今天我真正感受到了机械的威力。

  到地头了,我没看清二弟是怎么操作的,只看见一满箱子的玉米不偏不倚倒在了弟妹驾驶的运输车里,弟妹开车将玉米往家里的场院送,这一连串儿的动作,真的如同演戏。是那样纯熟、流畅,我为二弟及弟妹自豪。

  看着二弟在忙碌,我感觉真的帮不上忙,我同二弟说:“我还是回家准备午饭吧。”二弟笑了,“你的自由,我是实在没时间陪你。”我开始了我的下一个行程。

  我的厨艺不错,忙了一大阵子,弄了一桌子,都是新从园子采摘的,看着就想吃……

  中午在酒桌上我同二弟谈论家乡的变化,二弟说:“哥,别看你在农村工作几十年,但由于大量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普及,你已经不会种地了!”

  “怎么?我不会种地了?‘木头眼镜——看不透’!”

  “是的,这是真事,你们那个时代的人,如今已经真的不会种地了,你也别不信,我一说你就明白啦!”二弟与我说了一番话,还真让我搭不上腔。

  “你们那个时候是在生产队与老庄稼人学的种地,也可以说你们那个时候学的是几千年来老祖宗的种地方式。那可真是木头犁杖老黄牛,真正传统。一副犁杖要一个扶犁,一个点种的,两个滤粪的,三副犁杖还得一个打磙子的。一副梨杖5—6个人,一天也种不了五亩地,过了芒种还要强种10天。全屯100多劳动力,起早贪晚爬半夜,结果到头来,打那点粮食不够吃,还得吃返销。你再看看今天我们是怎么种地的!我俩种50多亩地,种地不用牛。全部机械化,我们这茬子农民可以驾驭各种型号的农用机械,我们采取的是免中耕耕作方式。种子是单粒蹦,化肥是一炮懵,节水滴灌,我们应用保护性耕作等方式,让秸杆还田,即能减轻劳动强度,又增加了地力,减少种地的成本,我们使用种子包衣、不会出现因地下害虫造成缺苗断条。我们可通过合理使用除草剂,从而结束了烈日下从事田间除草那样繁重的体力劳动。再说地膜覆盖使无霜期延长了10多天,多年前因生育期长不能种植的高产作物也堂而皇之地走上了农田里。你们种地那时候的幻想‘草死、苗活、地发萱’现在都基本实现了!”

  二弟的话让我无言而对。

  二弟看着我的一脸茫然,又接过了话题:“哥,这得感谢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得感谢党中央心系‘三农’。没有中央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没有农业科技的大发展,就不可能有今天。你可能还不知道,你弟妹已经开支了,我还得两年,我们也有了了同你们职工干部一样的红本,别看我们没你们多,但如果算上我们的种地收入及各项补贴,我们的收入也不比你们少了。要说你已不会种地也不是啥磕碜事,是社会发展太快了!这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农业在发展,农村在变化。农民有了奔头!”

  听了二弟的一席话,我发自内心地敬佩二弟了!我的脸红了!一个多年工作在农村的老农业干部让弟弟给问短了,还是我的学习不够哟!同时更为如今的农民高兴,机械化真正地深入到了广大农民家中,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我为现在农村的巨变感到高兴、欣慰!

  祝福二弟!祝福天下所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兄弟姐妹年年都有一个好收成!

[责任编辑:雅贤]

小链接
  史庆友,网名:无风无浪。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旧庙镇政府退休公务员,朝阳农学院毕业,省、市、县三级作家协会会员;市、县诗词学会会员,高级畜牧师。多年坚持写作,作品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文化内涵。先后有作品发表于《参花》《散文》《辽宁散文》《东方散文》,《辽宁日报》《辽宁职工报》《阜新日报》《新蕾》《蒙古贞日报》等媒体。出版了散文集《心语》《心曲》。分别获蒙古贞文学奖、阜新文学奖。摄影作品《村头》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摄影展中荣获一等奖。在网络上发表作品200万字,多次参加网络征文并获奖。
本网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今日朝阳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章的内容等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今日朝阳网》不做任何形式的保证或者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凡本网发表的所有非转载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朝阳网》和作者,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今日朝阳网》”并做回链。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86-15566781010 QQ:2996382758 邮箱:2996382758@qq.com
  微信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添加方式:微信→新的朋友→搜索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或jrcyw0421”)
  微信公众号:今日云端(添加方式:微信→新的朋友→搜索公众号“今日云端或jryd0421”)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