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石碾与小吃(姚玉民)

摘要: 生长在凌河两岸的辽西人也许永远不会忘却那一爿爿写满沧桑的老石碾。因为,它曾经把这片黑土地上的一段漫长岁月碾压得柔韧而又强劲,把辽西人原本粗糙的日子磨砺得精细而平和。

石碾与小吃

文/姚玉民

石碾

  生长在凌河两岸的辽西人也许永远不会忘却那一爿爿写满沧桑的老石碾。因为,它曾经把这片黑土地上的一段漫长岁月碾压得柔韧而又强劲,把辽西人原本粗糙的日子磨砺得精细而平和。难怪现代的人们享用着先进的碾磨机器加工的精米细面时,都在想着盼着吃上一顿老石碾上磨出的粗面饼子,就觉得更筋道,更有香味,甚而把这当做一种奢侈。这一有趣的现象也许只用物理原理来解释还远远不够,还须加上一些人文方面的解读会更好。也许那筋道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点质朴,那香味正是本土文化散发出来的几缕清香。求新亦怀旧,数典不忘祖,这就是辽西人的品行,这就是凌河儿女的良知。

小吃

  民以食为天,丰衣足食曾是多少代人不懈的追求。然而,这金黄色的饹馇、银灰色的碗砣,加上五味杂陈的羊汤,又何尝不是一道颇有生活哲学的精美小餐呢?

  满汉全席是我们东北大地上的饕餮盛宴,但那是达官贵人、富豪大款们的排场和虚荣。而这些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风味小吃,才是辽西老百姓们的饮食文化。也正是这些精美而有特色的小吃,才滋养了辽西儿女健壮的体魄,才填充了我们原本贫乏的餐桌,才把我们单调的日子调理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可不能小看了这些小吃,它也是大文化呢。

  感念凌河母亲,感念这片神奇的黑土地,正是汩汩淌出的一脉母乳和星散于四方的古井甘泉,蕴育着儿女们的生命,正是这片质朴土地上生长出的黄玉米、红高粱、绿菜团,才是我们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这是我们永记于心、挥之不去的感恩反哺之情。

小链接
  姚玉民,笔名一民,在政府部门从事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多年。工作之余,坚持读书写作,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朝阳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朝阳市楹联学会理事、朝阳市龙翔书院顾问、香港大公报特约记者。在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近百篇。著有诗歌集《蟋蟀夜歌》、《雪泥鸿爪》、散文集《蓝色的夜》、杂文集《星月笔谈》。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