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莫名其妙拳(王中原)

摘要:一厘米先生性情孤僻行事古板懒读诗书不思进取。不会琴,无琴友;不下棋,无棋友;不学书,无书友;不作画,无画友;不打牌,无牌友;不跳舞,无舞友;不饮酒,无酒友;不旅行,无旅友……

莫名其妙拳

文化信使/王中原  编辑/雅贤

  一厘米先生性情孤僻行事古板懒读诗书不思进取。不会琴,无琴友;不下棋,无棋友;不学书,无书友;不作画,无画友;不打牌,无牌友;不跳舞,无舞友;不饮酒,无酒友;不旅行,无旅友……

  待到心情好季节好阳光好空气好时,到僻静无人处,打上十来分钟拳。打了几十次之后,被好事者发现。好事者自谓万事通,竟不知先生打的是什么拳。欲问先生,又羞于开口。刚想开口,人已飘然离去。待次日再来,杳无踪影。万事通倒也执着,半月后,终于等来了先生。

  只见先生双足分立,挥动右臂比画一气,再挥动左臂比画一气,然后双臂齐挥,比画一气。何时左,何时右,何时双,何时单,似有规律,又无规律。动作幅度与力度,刚柔相济,对比鲜明,或细腻,或粗犷,或如蜻蜓点水,或如惊涛拍岸。双足也配合手臂动作,或前后左右移动,或腾空跃起。

  万事通手机不高档,但有录像功能。悄悄地给先生录了十分钟,取名曰《莫名其妙拳》。回家后无数遍翻看,想弄懂先生的拳法套路。弄得寝食俱废,也没弄出个所以然。一天,万事通宴请师傅一点通,万事通把录像给师傅看。师傅说:“下回你换个录像角度,迎面的效果不好。再者,抽工夫读读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看看颜柳欧苏名家书法。‘功夫在诗外’呀!”

  万事通见到一厘米,并不急于录像,静静地观看“莫名其妙拳”。一厘米打拳结束,万事通趋前搭讪,没想到两人颇有共同语言。一厘米知道万事通天天来等他,他也尽量天天来。天天来,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是好心情。

  万事通说:“您的拳法真好。您昨天打的拳我学会了,今天,恕我班门弄斧,还请先生多多赐教。”说毕,万事通就展示了一番。一厘米频频颔首。接着,万事通又展示了前天打的拳。一厘米说:“孺子可教也。可嘉,可赞。”万事通说:“好拳应有好名,我原来私下取名为‘莫名其妙拳’,显然太不合适了。”

  一厘米先生说:“拳,不值一提,名更在其次。我佩服你们年轻人的执着好学精神。我的拳法植根于丰厚的文化土壤。借打拳活动筋骨,学习古今诗文,不亦乐乎?”

  列位看官,一厘米的拳有什么套路,与诗文有何关系,万事通怎么破译的呢?说起来很简单。一厘米的拳不算什么拳,仿照“大地书法”,可以叫“蓝天书法”,若带个“拳”字,就叫“蓝天书法拳”。用个典故,那叫“书空”。万事通先后展示的,一为苏东坡《前赤壁赋》,一为陶渊明《归园田居》。

  《辞海》“书空”条曰:“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窃视,唯“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不是笔者偏爱引经据典,遵典而行为继承,无典可据为创新。社会就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

  笔者也想跟一厘米先生学习。可是,梦中走了千里路,醒来还在木床上。至今连《赤壁怀古》也背不下来……

小链接:
  王中原,男,汉族。辽宁省朝阳县人,1947年出生。函授中文专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退休于朝阳市十五中学。系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咬文嚼字》特约审校。同时,还是绕口令爱好者、研究者。为《中学生》《中学时代》《语文学习》《咬文嚼字》《演讲与口才》《中国校园文学》等期刊业余审校数十年。曾助教育家修订教材,为演讲家推敲演讲辞,为楹联家斟酌平仄,为曲艺家完善脚本,为新闻出版总署及省级版权局做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现已创作绕口令200则。前期的150余则收入《绕口令教你巧舌如簧》一书,赵立涛点评,赵欣注音,2013年8月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列入“新编播音员主持人训练手册”丛书。其他著作有《小典故大启迪》等三册,有教学论文刊于《语文学习》等杂志。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