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妈妈做的老布鞋(不厌斋主)

摘要: 人,从蹒跚学步,就与鞋有了联系,每个人都是穿着鞋一脚深一脚浅地一路走来,又穿着鞋一脚快一脚慢地一路走去,留下的是盖满风尘的脚印。

妈妈做的老布鞋

文图/不厌斋主 编辑/刘褚驹

  人,从蹒跚学步,就与鞋有了联系,每个人都是穿着鞋一脚深一脚浅地一路走来,又穿着鞋一脚快一脚慢地一路走去,留下的是盖满风尘的脚印。

  我就是穿着鞋不知深浅、一路走过来的人,一走就是四十载。二十岁前,穿着母亲手工做的布鞋走路上学、拔草、放牛、拾柴火、下地劳动;二十岁后,穿着自己买的皮鞋走路做事,鞋子和衣服一样从没有离开过生活。饭可以少吃一顿,水可以少喝一口,但鞋子,人不能一天不穿。

  鞋,有布鞋、皮鞋、草鞋,有单鞋、棉鞋、凉鞋。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布鞋。之所以对布鞋记忆深,缘于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是一直穿着布鞋走过来的。不同年龄段穿的布鞋,均承载着不尽的恩情、慈爱和思念。一双布鞋穿在脚上,时间不长就要坏掉。一般来讲,单布鞋穿年把的、棉布鞋穿两个冬天就可能穿坏了。可是,要做一双单布鞋或棉鞋,却需要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布鞋的结构是鞋底和鞋帮,把鞋底和鞋帮串起来就是鞋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我的农村老家还很落后,多数人家都是靠自己手工做布鞋穿,极少去供销社买鞋穿。那时候,日用品也很匮乏,供销社卖的多数是球鞋(胶底鞋),农民就是有钱也买不到合脚的鞋子,何况农民手头还没有钱。我的童年、少年时期,脚上穿的全是母亲手工做的布鞋,春、秋天穿单布鞋,冬天穿棉布鞋。一针一线都是情,我脚上穿的每一双布鞋都凝聚了母亲的千辛万苦。

  过去那个年代,在农村做布鞋是女人必备的一门手艺。女孩子嫁人之前必须学会做布鞋,不会做针线活的媳妇在婆家说话没有底气,在家里没有地位。因此,那时候的女孩早早就跟着母亲学针线活,学会缝缝补补,学会纳鞋底、上鞋底。那时候,在村子里看女人手上针线活灵巧不灵巧,通过女人家里男人和孩子穿的衣服与鞋子上的线巴子均匀度就知道了。做布鞋需要女人手上的功夫,既需要时间,还需要手头上的灵巧。做布鞋,先是纳布鞋底,纳鞋底的时间多数在夏天农活清闲的时候。几千年“男耕女织”传统观念在农村延续。夏天,男人下地锄草,女人在树荫下纳鞋底。

  在我的记忆中,鞋底的材料是用碎布条子做的。把碎布条洗干净晒干,一块一块的抹上白面糨糊,放到烙煎饼的鏊子上,生着火用热鏊子去烙,烙成像煎饼一样大的阙子,这叫打阙子。然后把晒干的阙子按照鞋底样子裁成一块一块的,再用白面糨糊一层层沾起来,沾到一定厚度,鞋底雏形渐显。纳鞋底就是在阙子裁成的鞋底雏形上穿线,我家乡的人们管那叫作纳麻线巴子。纳鞋底用的工具是一把鞋锥子,一个顶针儿,用的线叫麻线。所谓麻线,是把麻杆泡淹后扒下来的皮洗干净、晒干后,在大腿上用手搓成的细麻线。在腿上搓麻线也是个苦活儿,搓不好会伤皮肤,还得把麻线搓的均匀,只有均匀的麻线才能纳出均匀的线巴子。纳鞋底的功夫,体现在线巴子间的均匀度和结实度。纳鞋底需要手劲和眼力,手劲和眼力高度融合,才能纳出质量高的鞋底。有了鞋底后,还要做鞋帮,鞋帮子也是用阙子裁的,裁好鞋帮雏形后,抹上白面糨糊,然后再贴上灰蓝色新布,放到太阳地里晒干,最后与鞋底合成。

  手工做布鞋,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很艰辛,需要技巧和手艺功夫。那时候,农村有一个传统,新媳妇未过门前,农历六月里得叫未过门的媳妇来度六月。未过门的媳妇在婆家度六月不是休假闲着,而是婆婆已经把纳鞋底前期的事儿准备好了,未过门媳妇来了就做一件事——纳鞋底。名义上来度六月,实际上是婆婆检验未来儿媳妇手上针线活的功夫咋样,针线活不咋样的媳妇由婆婆来耐心调教。

  做布鞋的原料,全来自棉花。用的棉布是棉花,棉花弹成瓤子,再纺成线织成布。记得秋天到棉花地里摘棉花桃子,把桃子晒干后扒出棉籽花,棉籽花晒干再去弹棉花。把棉籽弹出来后,棉花成了瓤子,棉花瓤子像雪一样洁白,像羽毛一样松软,像羊绒一样轻盈。弹完了棉花已是隆冬季节了,女人们利用冬闲的时间开始昼夜纺线。

  冬天的夜感觉有些漫长,夜色早早降临。在漫长的黑夜里,记得奶奶和母亲都抓紧时间纺线。奶奶和母亲的屋里,分别有一架纺线车子,她们把纺线用的棉花瓤子分开,各自纺线。那时,我跟着奶奶一起睡。冬天的夜里,奶奶等我们睡觉了,就坐在炕头一端,在那昏暗的煤油灯光里,一手摇着纺线车子,一手捏着棉花瓤子纺线,纺线车子发出呜呜的纺线声,一直纺到深夜奶奶才睡觉。

  其实,在那个漫长的冬夜里,纺线的人不只是我的奶奶和母亲,村子里所有的奶奶和母亲也在昏暗的灯光里纺线。纺好了线,来年春上交给织布匠人去织布,织布匠人按织布尺数收费。纺的那些线,经过织布匠人用糨糊泡刷晒干后缠到一个大线滚子上,然后放到织布机上,织布匠人昼夜不停地把它织成棉白布,村里人称这种白布为本地布。

  手工布鞋穿在脚上舒服养脚,长期穿布鞋的人不生脚气病。与皮鞋比,虽然没有那么高贵,可布鞋底是密集结实的麻线巴子,行走在地上不打滑,穿着布底鞋心里踏实。在那个年代,农民穿布鞋显得土里土气的,总是被穿皮鞋的人瞧不起。我在农村生活的时候,特别是少年时期,多么想有一天也能穿上一双铮亮铮亮的皮鞋,企盼着有一天不用再穿母亲做的布鞋。我知道那布鞋是一针一线把碎布条子串起来的,我知道那布鞋是母亲把腿当搓板搓出来的,可我还是渴望有一天能穿上一双铮亮铮亮的皮鞋。

  1992年,我当了工人,终于有了可以自己支配的钱,如愿买了一双盼望已经的皮鞋,穿在了那双刚刚脱离了泥土的脚上,这一穿就是几十年。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皮鞋穿在脚上越来越不舒服了,越来越想起穿布鞋来了。我把买来的布鞋,放到办公室里一双,放在家里一双,放到车上一双,方便时就穿上布鞋。这种习惯已经坚持十多年了。当我穿上布鞋的时候,触景生情,自然而然便想起了童年和少年时,在农村老家穿布鞋的岁月,想起了母亲给我做布鞋的情景,进而勾起了我浓浓的乡愁和对母亲的思念!

  我在想,布鞋,它不只是一个年代的记忆,更是人生幸福的某种源点。农村是产布鞋的源点,农民是穿布鞋最早、最大的一个群体,布鞋让农民结实、坚硬,在黄土地上踏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脚印;布鞋让农民坚强、自立,在遭遇最困难的时候依然没有埋怨声;布鞋让农民坚决、勇敢,在国家危难时刻,毫不吝啬,倾囊无悔。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的农民不仅为人民解放军做了数以万计的布鞋支援前线,还穿着布鞋,推着独轮车、扛着担架上前线送军粮、军鞋、救助伤员。建国初期,农民穿着布鞋参加了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现在有的地方把五六十年代建的大型水库改名为湖,开发旅游业,可有多少人还记得这些大型水库的大坝,是成千上万穿着布鞋的农民人拉肩扛,用一镢头一锨头土夯起来的。

  农民不仅付出极其艰辛的劳动,有的还献出了生命。然而农民没有没有一点索取,也没有一点抱怨。那不单单是一种服从,那是一种境界,是奉献的境界;那是一种胸怀,是国与家的胸怀。

  布鞋,也是一种传承。曾经的手工布鞋,看似普普通通,却承载着大爱精神!不仅包含着妻子对丈夫的爱,母亲对儿女的爱,还包含对国家的大爱。在农村,谁家的母亲没有给儿女做过布鞋?谁家的儿女没有穿过母亲做的布鞋?又有多少人还记得母亲做布鞋的艰辛!

  初心不忘,孝心永在。现在,虽然手工做布鞋的人越来越少,手工做布鞋的功夫活也已渐行渐远,但是做布鞋的工匠精神和大爱境界依然给人很多启示。今天的美好生活之路,是昨天的布鞋趟出来的。要想在美好生活的征程上走得更远、更好,就别忘了曾经做布鞋、穿布鞋的人!

本网声明
    1、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今日朝阳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章的内容等未经本网证实;对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今日朝阳网》不做任何形式的保证或者承诺,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凡本网发表的所有非转载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朝阳网》和作者,欢迎转载并注明“来源:《今日朝阳网》”。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86-15566781010    QQ:2996382758   邮箱:2996382758@qq.com
    微信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添加方式:微信→新的朋友→搜索公众号“今日朝阳网或jrcyw0421”)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