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朝阳网】热点透视:从婆媳姑嫂关系看高考制度改革(孙庆丰)

摘要:紧张的高考在万众瞩目中暂时告一段落,关于高考减招支援西部的民间热议,也随着一场普降的大雨慢慢降温。作为通过高考走出农村的山里娃,我感谢高考,因为他改变了我的命运。在我看来,前几天的网络热议,像极了村里婆媳姑嫂之间的矛盾。

本网特稿

热点透视:从婆媳姑嫂关系看高考制度改革

文/孙庆丰 编辑/雅贤

  紧张的高考在万众瞩目中暂时告一段落,关于高考减招支援西部的民间热议,也随着一场普降的大雨慢慢降温。作为通过高考走出农村的山里娃,我感谢高考,因为他改变了我的命运。在我看来,前几天的网络热议,像极了村里婆媳姑嫂之间的矛盾。

  我的上一辈,每个家庭里大都有多个兄弟姐妹。在老家的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养女嫁人,闺女出了门就成了外姓人。但观念归观念,感情是感情,老头老太在苦心巴力帮儿子儿媳种地养猪的同时,还会惦记着出阁的闺女。一旦儿子家过的红红火火,闺女家过的冷冷清清,老太太就坐不住了,总惦记想方设法接济一下过得不好的一头。从感情上讲,手心手背都是肉,从脸面上讲,她希望儿女双全,子贵女荣。于是,村里的路上就多了小脚老太偷偷从儿子家拎着东西去闺女家的脚印,也于是就多了儿媳扯着嗓子在村子里骂“老家贼”的哭闹,也于是就在本就难处的婆媳关系外再裹上一层不可调和的姑嫂矛盾。前些年,这成了很多村里难以调和的矛盾和问题。婆说婆有理,媳说媳委屈,清官自然也断不清这类家务事。

  这次关于高考的争论,无论在形式还是感情,都与村里的吵闹有着极大的相似:从初衷上看都是好意,从根源上看都是利益的平衡,从对象主体上看都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从症状上看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冷静、客观地看待:

  首先,积弊非一日之寒。追根溯源,高考制度可以说缘起于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完善于唐,兴盛于明、清,延续千年,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颇深。110年前,科举制度寿终正寝。40年前,新的高考制度化茧成蝶,历经改革发展,成为莘莘学子接受教育、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所以完善至今仍受争议,我想原因无非有三:一是历史问题。客观地讲,如今的高考制度仍是以分数定输赢的制度,延续了千百年来科举制度以文章选人的理念,但当前确无更好的办法可以取代。二是地域问题。中国幅员辽阔,总体上看这是优势,但从治理上看却是难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承,决定了不同的性格,甚至不同的能力。林语堂讲的犀利透彻:北方人简单质朴、高大健壮、思想保守,南方人勤于修养、头脑发达、身体退化。即便同为商人,南方与北方也有着本质的区别,浙商胜于精明,徽商胜于勤勉。所以,不同地域学生的聪慧程度,南北有差异,东西亦不同,举一尺而量天下,自然不会公平。三是发展问题。西部身居内陆,东部地处沿海,北部重于农耕,南部倾于贸易,发展有快有慢,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投入能力也是千差万别。随着社会发展步伐越来越快,这差异也越来越大。

  其次,抗议在情理之中。寒窗苦读,寒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有父母。从幼儿园入校,到高考结束,父母既把方向盘,又当粮草官,费尽了力、操碎了心,颇有把太子扶上位的味道,个中滋味经历了自会知道,他们盼的不是“考秀才”,而是要“登进士”,最好是“中状元”,希望路途宽广,眼瞧着船到桥头车到站,却听说阳关大道越来越窄,父母原来坚持了十五年的盼头可能要落空,儿女今后五十年的生活或许会因此急转直下,情急与惶恐、失落与愤恨自然在情理之中。一般而言,与高考相关的一些政策,从根源上讲是资源的分配,落到个人头上就是待遇。待遇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可不增但必不可减。大家都少一点我没意见,我少但一直比别人少也已习惯,但不可改变了现有的状态,万不可拿我的东西送人,万万不可拿子孙的前途送人。就像农民手里的土地,虽非我有但归我用,种了地打不打粮是我的问题,但春天种了地秋天你不让收就是损害了我的既得利益。

  再次,调控实属无奈之举。一个家族要兴旺,需要团结和气、相互帮衬拉扯一把,兄弟要齐头并进;一个国家要富强,也需要遵从木桶理论,解决短板问题,各地要均衡发展。发展的第一要务,是要解决人才的问题。中国的传统观念,倡导父母在不远游;现代的市场规律,引导人才向资源聚集的东部流动。因此,贫瘠落后的西部既招不来金凤凰,也难留住芳草。发展西部,比较现实的做法就是多给本地人教育机会,提高素质,让他们学了本事、带着感情驻守家乡建设田园。发展迫在眉睫,但短期内教育资源依然相对稀缺,临阵埋锅造饭可以,种稻舂米却不现实。我想,高考指标调控,应该就是面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吧。初衷是好的,但也仅是从表面上解决了“西墙”的问题,没有触及根基、抓住症结,还伤了“东墙”。

  要较好地解决问题,需要多力并举、多方施策:

  第一,政策确需完善。高考问题是全民关注的焦点问题,社会都在呼吁教育公平公正。政策制定的出发点,要着眼如何做才是公平,怎样做才算公正。细论来,公平未必公正,就像农村里搭台唱戏,给每个人都发一个小马扎就是公平,给大个儿发个小马扎、让矮个儿站个高椅子就是公正。社会讲公平,更要公正。提高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不能简单地在结果上“一堵一疏”,在录取率的调控数字上做文章,而要追根溯源解决问题,彻底化解“婆媳姑嫂”之间的矛盾。西部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教育投入,特别是基础性教育的投入,前移教育援助,让西部的孩子尽早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提高学习竞争力,而不是采取降低标准的方式与其他人站在同一平台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最长久的办法、最管用的手段。再者,要改进现有的教育模式,恢复甚至加大职业教育的比重。近年来,不知有多少中专改成了大专,大专晋升了本科,学历学位教育替代了职业教育,重理论轻实操,毕业后学历高能力低者大有人在。社会是一个大机器,每个人都应该各得其所、各司其职,不能每个人都封侯拜相,我们需要状元、秀才和举人,但也需要种田的好把式、经买卖的好商人、搞建筑的好工匠……必需的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的源头,是确保我们整个社会良性发展、不可撼动的根基。

  第二,父母尚需理解。父爱伟大、母爱无私,这是亘古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感情所在。东部如此,西部也是一样。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对自己子女的感情自然也能体会到西部父母的心声。可以看到,多年来,无论是“母亲水窖”行动,还是“一对一”的帮扶,很多人都一直在默默支持着西部。东部父母的抗议,仅仅是对调控举措的反对,而不是对西部感情的疏离。从内心里,善念始终都在,爱,已经在路上。就像姑嫂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用善良的心自然可以化解。对于政策的改革,我们每个人、特别是每一名父母都责无旁贷参与,不仅要当好小家里的父母,更要做好社会上的家长,兼顾大家,多谋思路、多提建议,多做“双赢”的事。

  第三,学子仍需自强。古时考取功名就意味着出人头地,而现在榜上有名未必就能最终有所作为。大学的学历决不是改变命运的“点金棒”,仅仅是块儿“敲门砖”。无论身居腹地还是地处沿海,无论闯过独木桥还是堵在了象牙塔之外,都不要忘记不懈努力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不二良方”,在东部用好优厚资源,在西部找准发展空间,殊途也会同归。只是要时刻把“不二良方”带在身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