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论“孝”(孙玲玲)

摘要: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从心论“孝”

文图/文化信使 孙玲玲(辽宁朝阳)

  “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题记

  前几日又听到了“色难”二字,深觉惭愧,不知从何时起,我们总像大人对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父母,而其实在他们眼里,我们永远都是个孩子。无论他们年迈与否,永远都是我们心中的“国王”与“王后”,威严永在,精神永存。

  什么是孝?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孝这个字,《说文解字》中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所以孝道就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孝的第一步就是传承。孔子在论语的第一篇中就提到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世时,要认真观察他的志向,父亲走了以后,要在言行上继承父亲的优点,而如果三年一直都能坚持这样做,就已经是尽孝了。

  这不仅告诉我们,要有选择的继承父母的意志,不要盲目尽孝,而且还告诉我们,家庭的精神传承格外重要,孝,就是要把父母的意志、家族的精神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中去。古人学习知识的渠道多是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而今我们重提“家风、家教、家训”,也正是体现了对“孝”的深刻理解。同时,三年无改于父道,是说古人守孝要三年,曾有弟子问过孔子此事,孔子的回答是,我们在父母的怀里被抱了三年,所以自然也要守孝三年啊!

  孝的第二步就是心有所敬,貌有所恭。我常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心里想得很美好,可是一拿起电话,却无法和颜悦色地讲出来,如果遇上电话那头的父母心情也很差,那么我就会很快挂掉电话,然后自己又懊悔。孝顺最难做到的真的是“色难”,做到和颜悦色最难!生活中,我们明明很爱父母,记得他们的生日,每一个节日,买很多的东西,却依然会在某一刻摆脸色给父母看……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他老人家告诉我们说,如果内心不对父母怀有一颗敬爱之心,那么与养犬马有何区别。我们现在认为父母老有所养,给他足够的钱和东西,就是尽孝了,这是不合理的。今天的儿女,未必需要事事顺从父母,父母也未必都是对的,但内心深处的恭敬是该有的。心有所敬,就够了吗?孔子说:“色难”。所以,我们既要心有所敬,也要貌有所恭,内外都要表现出来,这才是最好的孝顺。

  孝的第三步就是爱惜自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只有学会保护好我们自己,才能让父母放心。古人对于孝的标准较多,今天虽然时代变了,我们却不如古人做得好。我们以为父母有好吃的、好喝的,老了我们会养他们,就一切都好了,其实不然。手抄论语的日子,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今天的我们真该回头看看,看一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别只顾着一味低头前行。正如樊登所说的,你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孔子都会给你答案,这是属于《论语》的朴素和温暖。

  我们都说人心是向下长的,养孩子和养老人截然不同,正如《流放的老国王》这本书中所讲,养孩子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老年人是一个失去的过程,作者把它比喻成生命中无可回避的溃败。他们最后用自己的衰老,身体力行地教会我们,什么叫做衰老。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尽量理解。我一直觉得,改变父母的想法很难,当我们觉得改变他人很难的时候,你会发现,面对父母的固执才是最无可奈何的。现在我明白并且愿意去理解他们,至少能让我们之间的关系和谐一些。

  孝道,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岁月的长河里,经久不衰。尽管反思比改变要容易一些,但我相信,我们的心里若盛满了对父母的爱,定会心怀感恩,体会父母的心意所在。我们不是在证明我们的翅膀硬了,而是要告诉他们,你们的孩子真的长大了,已经学会了爱自己,珍惜自己,让他们可以足够安心。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大的修养。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提孝道,从心出发,希望历尽岁月沧桑的父母可以慢一些老去,希望他们心中的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和颜悦色的人,做一个既懂得爱自己、又懂得爱父母、还知道关爱他人的“好孩子”。

小链接  孙玲玲,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为辽宁省朝阳市第十五中学教师,龙城区骨干教师,七道泉子镇、龙城区人大代表。爱好写作,读书等。

[编辑 雅贤]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