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岩缝中扎根,于山野间盛放,荆花以坚韧之姿点亮自然;在杆塔上攀爬,于黑夜中坚守,供电人用热血赤诚守护光明。荆花不追牡丹的雍容,不争桃李的艳丽,以一身艳紫素白默默绽放在山间路旁,却用坚韧的根系守护着土地,以清甜的花蜜滋养着生灵。正如朝阳电网一线员工,褪去浮华、扎根一线,在杆塔林立的银线间、在深夜抢修的风雨中,用最朴实的坚守点亮朝阳城乡的每个角落。
新开设的《荆花绽放》栏目,将聚焦平凡的岗位,记录一线身影的拼搏足迹,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汗水与担当,倾听万家灯火背后的动人故事。这里将绽放属于电网一线员工的奋斗芳华,愿他们像荆花一样,在平凡岗位上凝聚非凡力量,用点点微光,共绘朝阳电网璀璨星河,愿每一篇文字都能化作荆花的芬芳,让这份朴素的坚守与奉献,在岁月里生生不息,温暖更多人,释放朝阳供电人独有的力量与光芒!
荆花绽放|电工老米:脚底板走出的信任

七月的一个晌午,天气热得像蒸笼,庄稼热得蔫头耷脑的垂着,路边的杨树叶子卷着边,连平日里最聒噪的蝉鸣都透着股有气无力的沙哑。我坐在国网朝阳龙城区供电分公司联合供电所的会议室里,对面是老米——米景江。身高一米七左右,利落的小平头透着精气神,皮肤是健康的黝黑色,笑起来时,眼角、嘴角的褶皱堆起,透着东北农家汉子特有的憨厚劲儿,让人一看就觉得踏实可靠。这是我初见他的第一印象。
我原以为接下来的采访会一帆风顺,谁知刚聊到去年冬天半夜他在下三家村修电热炕的事,老米裤兜里的手机就“嗡嗡”地震起来。“中!这就来!”他“噌”地站起来,一把抓起桌上那顶蓝色安全帽,几乎是小跑着冲进了白花花的日头里。
我捏着采访本,有些发愣,采访才开始十五分钟。联合供电所的所长仝小峰递给我一杯水:“常事儿,老米啊,从来不拖老百姓的事儿。”
脚底板就是活地图
仝所长带着我追了上去。村间的路像一条拧紧的麻绳,拐过三道弯才看见老米的抢修车停在一家院门口。老米正拿着工具包,钻进一个矮小的院门。
老马是个养猪户,腿脚不大利索,正焦急地等在门口。空气里混着焦糊味和猪粪味儿。“老米你可来了!”老马像见了救星。
老米点点头,没多话,利落地打开工具包。烈日下,他的皮肤更加黝黑,汗水顺着他的脸一个劲儿往下淌,很快浸湿了他发白的工装。手里动作快得晃眼,剥线、缠绕……很快换好了烧断的电缆。
“没事了,老哥。”老米头也不抬,手上不停,“老哥我给你换根粗线,保准够用!”他换好线,又顺手把老马猪圈旁边几根胡乱搭着的电线检查了一下:“线不能这么乱挂,用电量大了容易烧。”
我看着他布满老茧、指甲缝里嵌着泥土的手,问他:“这地方,可挺偏,你都熟?”
老米直起腰,抹了把汗,咧嘴一笑:“2019年刚分到这片儿,那时候确实不好整,人生地不熟的,现在好多了。”联合镇里,山连着山,沟套着沟,1200多户村民散落其中。他望着远处的山梁说:“咱干这行的,脚底板就是地图。”
老米说,他有辆旧摩托,没事就骑着摩托车走街串户去熟悉路,有的大路确实好走,但却要绕一段路。“人不能懒,得勤动,所以有事儿没事儿我都勤跑着点。现在哪条小道能省下多少工夫,哪个陡坡得下来推着车走,哪家屋后头藏着个变台,(他拍拍自己的脑袋)都刻在这儿了。”
老米用双脚走遍联合镇的沟沟坎坎,把1200多户村民的用电需求装在心里;他的足迹化作一张活地图,串起了山乡的温暖灯火。
手机就是乡亲们的“热线电话”
还没从老马家出来,老米的手机又响了。这次是十几里外另一户人家,说跳闸合不上。他赶紧上车,招呼我:“走,咱得赶紧过去。”
我们赶到跳闸那户人家时,已经快下午四点了。太阳依旧毒辣。主人是个中年汉子,急得满头是汗:“老米,快帮我看看,咋一推就跳!”
老米放下工具包,先问:“跳闸前用啥大件儿没?”“就开了个电风扇。”他仔细检查了墙上的空气开关,没问题。挨个插座查,最后扒拉出个老插排,他拔掉插头,再去推闸,“咔哒”,合上了!拆开一看,里面铜片老化,绝缘层破损,漏电了。
“换个新插排就好了。”老米利索地帮他换好。风扇重新转起来。主人长舒了口气,感谢道:“老米,这大热天的,没你我今晚就得摸黑喂蚊子。” 老米只是摆摆手,收拾工具就走了出去。
路上,我继续问起他那个“凌晨一点修电热炕”的事。老米语气平淡得像在说别人:“去年腊月,下三家子村李国军家,突然半夜停电了,那玩意儿没电冰凉冰凉的,老人小孩哪受得了?”他发动汽车,声音混在引擎声里,“当时也没多想,爬起来就过去了。寻思赶紧给他们修好,炕热乎了,一家人也能睡个安稳觉。”
仝小峰所长在一旁插话,“还有去年八月份那场大暴雨,也挺惊险。嘎岔村那边有个变台必须紧急停电,否则乡亲们不敢去搬东西撤离。可最近的路被洪水冲毁过不了车。老米和我绕了老远才过去。”他回忆着,眉头皱紧,“雨水打得眼睛都睁不开,黄泥浆能陷到脚脖子。”我俩心里就一个念头:“快点把电闸拉了,老乡们好撤离!”电闸终于拉下那一刻,老米说,他当时浑身湿透,又冷又累,一屁股瘫在地上,可心里那块石头却落地了。
老米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乡亲们的求助就是他的行动指令,无论是深夜抢修,还是暴雨逆行,他的身影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乡亲们最需要的地方。
村民的手机课堂
老米没直接回所里,而是拐到了赵家沟村一户低矮的房屋前。“周叔!”他喊了一声。
应声出来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汉,叫周景利。“老米!你咋来了?”周老汉一脸惊喜。
“路过,看看你电费还有没有,顺便看看上次教你的,用溜了没?”老米熟门熟路地进屋,搬了个小板凳坐下。
周老汉颤巍巍掏出手机:“这缴费软件我还是弄不利索。”老米接过来,把字体调到最大,然后攥着老汉粗糙的手指头,点在屏幕上:“点开这个‘网上国网’……对,再点‘缴费’……输这个号……看,这不就是你名字?周—景—利!点‘确认’,输密码……成了!”直到老人自己操作成功,俩人都咧嘴笑了。
“现在村里有些个跟我一样的。”周老汉对我说,“去镇上缴费费劲,都直接把钱转给老米,让他给交上。省心!” 老米在一旁接话:“这是信着咱,不能含糊。收了谁的钱,打了收据,一张张都得给人家送回去。”
找他修电,他从不只瞧电表。进了门,总得把人家屋里的开关、插座都瞅一遍。灯泡不亮了顺手换上,线头松了给拧紧。“到了家,就不能只盯着咱的设备,必须得给他们彻底弄好了。”这话实在,老百姓们也认可。不在老米辖区的邻村人家断了电,有时也往老米手机里发消息。下营子养牛的老张,更是认准了他:“别人来我不踏实,牛棚里电线多,就得老米看一眼我才放心!” 老米的车喇叭在院门外一响,老张紧锁的眉头就松开了。
对于老百姓的需求,老米却从不说一个“不”字,无论是手把手教老人使用APP缴费,还是帮忙代缴电费,他总是把乡亲们的事放心上。
电费单子上的温度
催电费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一项平常的工作,但在老米手里,却成了拉近关系的好渠道。
“电费单一出来,我那摩托就得勤跑。”老米拍了拍摩托后座上的帆布包。他送单子从来不图省事,总要跟主人当面唠明白。
“张叔,这个月多用了二十度电。”他指着数字,“是不是前阵子闺女回来,多开了台空调?”说着就掏出测电笔,把屋里的插座挨个查一遍。在李家炕沿上,他又换了个说法:“李大娘,您家冰箱该除霜了。霜结厚了费电,我教您怎么弄。”……村里的乡亲们都说,经老米这么一掰扯,再糊涂的账都能算明白。
这背后,是龙城区供电分公司一整套提升服务的“组合拳”。他们优化考核办法,设立奖励机制,让员工干得有劲头;按日通报进度,分层督导落实,确保每笔电费清清楚楚;还推进网格化服务,通过村社共建、政府网格群发布提醒,让缴费信息触手可及。老米这样的台区经理,既是电费回收的“排头兵”,更是乡亲们身边的“电管家”。
嘎岔村的田立新,就是被老米这样“掰扯”明白的。田立新拿着电费单子找到老米:“老米,这电费咋比上个月多了这些?你看这数!”
老米二话没说,拎着工具箱就跟田立新回了家。他掏出手机,把两个月的用电数据翻来覆去比对。“田哥,确实不对劲。”说着就掏出专业工具,对着电表前后左右测了个遍。表针稳稳当当,电表没问题。“走,进屋看看。”老米和同来的同事猫着腰,打着手电筒,顺着墙根一寸寸摸过去。手电光突然停在彩钢房接缝处——锋利的钢板边把电线外皮磨得透亮,铜丝都露出来了。“找着了!这漏电了。”他麻利地剪断坏线,胶带缠了一层又一层,最后还找来几块橡胶垫,把钢板刃口包得严严实实。“这下应该没问题了。”老米抹了把汗,田立新盯着修好的线路,终于露出了笑脸。
“你把老百姓的事儿当自己事儿办,老百姓也能理解咱。”这已经成了老米的口头禅,也是老米赢得村民信任的秘诀。
摩托六年,灯火六年
跟着老米在山里跑了大半天,回到供电所已是夕阳西下。老米的脸好像被晒得更黑了,工装后背的汗渍画出一道道白印子。六年了,他那辆旧摩托的“突突”声也成了山里人家耳畔最亲切的声音。
在这片远离城镇喧嚣的乡村里,“老米”这两个字有了特别的分量。是半夜修好的电热炕,是老人手机上显示“缴费成功”的页面,是猪圈里重新转起来的风扇。乡亲们不会说漂亮话,就一句“老米靠得住”,比什么奖状都实在。
暮色像浓墨一样,从四面八方的山坳里涌上来,沉甸甸地压向大地,各家各户的灯一盏盏亮了,像散落的星星,也像大山的眼睛。
我站在供电所门口,看着老米感慨道:“老米,你真挺厉害。” 老米黝黑的脸上绽开一个极朴实的笑容,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真没啥。咱干这个活,就得把老百姓的事儿当自己的事儿干。”
下班后的老米骑着摩托,“突突”声碾过寂静的山路,越来越远,最终融进了大山的呼吸里,那声音和山里的灯火一样,成了这片土地最踏实的陪伴。
老米的故事,是国网千千万万基层供电员工的一个缩影。在广袤的乡村、在偏远的山区、在每一个需要光明的地方,都有像老米这样的员工,他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守护灯火,用真心换来信任。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的行动,正是这些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坚守,才让“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承诺,化作一盏盏温暖的灯,照亮了乡村振兴的路。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