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民俗短文】端午风俗琐谈(谭国武)

摘要:端午节风俗在我国各地不尽相同,表现出众彩纷呈的民俗特征。

历史民俗短文

端午风俗琐谈

文/谭国武(辽宁朝阳)

  端午节风俗在我国各地不尽相同,表现出众彩纷呈的民俗特征。

  彩丝系臂——这在抗战时期就被闻一多先生称为“一种现已失传了的端午风俗”,而在如今的辽宁朝阳地区仍很流行。端午节的早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准备好的五彩线系在刚刚醒来的孩子们的手腕、脚腕和脖子上。系的时候,小孩要保持缄默,等系完后才可以说话。传说戴上它可以避免遇到蛇和其它有毒的动物。线是不许随便弄断或丢掉的,必须在夏季第一次洗澡时,把它拽下扔到河里,这样河水就可以带走所有不吉利的事。

  五彩丝线古称长命缕,续命缕。民国十九年出版的《朝阳县志》就曾提到“五月五日为端阳节……小儿腕上均系彩丝,即古续命缕”。系好五彩线,天还未亮,孩子们便带上脸盆,跟着哥哥姐姐来到河边或小溪边梳洗打扮。然后再采些艾蒿,夹在两耳上。据说用河水洗脸可使眼明,耳夹艾蒿能防止蚊虫的叮咬。

  人们还要在日出之前把“五瑞花草”(桃枝、柳枝、艾蒿,大脑袋花、山黄瓜香)悬于门窗檐下,用以避邪和防“五毒”。

  挂纸葫芦也是辽西地区端午习俗之一。

  传说很久以前,天上的神决定在五月初五的早晨惩罚一个村子的人们,从天上撒毒药把他们毒死。但还想留下一位年轻人,就下凡来告知他,让他在五月初五太阳未出山时,在门窗和屋檐下挂上纸葫芦免灾,又叮嘱他不可对任何人讲,否则自己会变成石头。青年人觉得自己“独活”太对不住全村父老,就把这事告诉了大家。五月初五村里的人在门窗和屋檐下挂遍了纸葫芦。这样,神仙撒下的“仙药”都被收进了葫芦。全村人的性命保住了,那位舍己为人的青年却变成了一块石头。

  挂纸葫芦能起到收“毒”免灾的效用,这反映出在医疗水平低下的时代,人们对流行性瘟疫的恐惧。但北京人是倒挂葫芦,目的是为了泄毒气。《燕京岁时杂咏》诗云:“彩丝系虎能驱鬼,倒挂壶卢(葫芦)亦避邪。”辽东人的纸葫芦则如铁拐李背上的药葫芦,包医百病。据《奉天通志·礼俗》引《盖平县志》:“悬剪纸葫芦,取可盛药饵意。”

  粽子和鸡蛋是端午节必备的食品。鸡蛋是放在粽子锅里煮的,吃鸡蛋也有一些讲究:一家人都要在太阳未出山前,坐在门槛上吃上几枚。剥下的蛋皮要放在自己的衣襟上,吃完后再兜到大门外扔掉。据说随着蛋皮被扔掉,一切病灾之源也被拒之门外了。

小链接
  谭国武,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教师,朝阳市国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爱好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在各类报刊发表相关文章20多万字。曾参与《辽宁文化通史》的编写工作,在《朝阳日报》社工作期间,采写《努鲁儿虎行》系列文章近40篇。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