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情家乡话新篇(李昕禹)

摘要:凌源,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着人类文明的曙光!作为生长于斯的红山儿女来说,实属骄傲和自豪。

浓情家乡话新篇

文/文化信使  李昕禹(辽宁凌源)

  凌源,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着人类文明的曙光!作为生长于斯的红山儿女来说,实属骄傲和自豪。现又恰逢撤县设市三十周年,凌源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巨变呢?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三十年家乡人民满怀激情与梦想的光辉历程,一起回顾家乡人民用拼搏与奋斗奏响的华彩乐章。三十年风雨兼程,三十年峥嵘岁月,三十年波澜壮阔。在这三十年的巨变中,有着我们父女两代人的记忆和见证,更饱含了我们父女两代人对这座城市的一片深情。

  先来说说我的父亲吧,父亲童年生活在一个唤作热水汤的小山村里,这里是让他心中充满无限回忆和想象的地方。

  曾记得,那时热水汤只不过是一个小村庄,没工厂,没商店,平时道路上都是冷冷清清的,只有零星上地干活的庄稼人走过。当年热水汤有六一部队的温泉疗养院,有朝阳市温泉理疗医院,有粮食职工疗养所等等,每天只有在热水汤疗养院附近,才会看到从远处慕名而来这里“坐汤”治病的人,村庄此刻才会有须臾的热闹。

  曾记得,那时满眼都是平房,家家户户都住在低矮的房子里,冬天也不舍得用煤取暖,越冬时期非常艰难,每日做饭时,就会在厨房灶台里架起柴火,明亮的火光顿时温暖了整个屋子。一到晚饭时分,父亲就会在柴火面前坐下来,一边暖手一边跟奶奶诉说当天在学校里发生的事儿。此时,闻着那朴实的大锅炖菜味,简直垂涎欲滴,真香啊!父亲如是说。

  曾记得,那时人们日常出行和运输只能靠拖拉机、马车、手推车以及肩挑背扛,汽车非常稀少。拥有一辆自行车代步,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出行的最高标准,人们的远行主要靠长途客车和绿皮火车。昔日的火车站是一座年代很久远的红色小砖楼,客运站更是一个小小的候车室。县城没有绿地,没有休闲场地,空气质量也不好。

  接下来说说我自己吧,我出生在凌源市区,成长的同时,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化和发展。

  看吧,登上高处,极目远眺,眼前的这座城市,春日是热烈灿烂的碧绿,夏日有留连戏蝶时的舞,秋日是绽放笑脸的金黄,冬日有满山遍野的白雪。山是青山、水是绿水、城在景中、景在城中,这个城市再也不见低矮的房屋、破旧的街道、漫天的飞沙、满地的泥泞,层林尽染的公园及花团锦簇的绿地成了人们茶余饭后休憩的最佳场所。每当清晨与傍晚,就会有很多人来这儿散步,或是约上三五个好友到此谈天说地,好不惬意。

  看吧,夜幕降临,居民的万家灯火、公园的草坪灯、马路旁的路灯、广场上的灯塔、网红桥上的五彩灯,顿时让这个城市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那柔和的光和影映射着城市建设者的匆忙步伐和身影,映射着城市规划者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初心。奋斗者在建设着凌源,感叹规划者和建设者的让居者心怡、让居者心悦的情怀,凌源人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忙碌的身影!

  看吧,现在交通出行也非常便利,长途客车和绿皮火车逐渐被风驰电掣的高铁所取代,坐着高铁出行又是别有一番滋味。高铁时速差不多是我们以前乘坐的绿皮火车的5倍。高铁行驶过程中,非常平稳,坐在高铁上,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地从眼前掠过,像是你我手中抓不住的风。

  陪着父亲驱车回了一趟热水汤,我简直被眼前的一幕惊到了。放眼望去,高楼林立,整洁的环境、宽阔的街道、休闲广场、节能路灯……路上穿梭着很多行人,包括来这里观光的游客,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无比幸福的微笑。是啊,三十年时光匆匆而逝,这里一切都改变了,在回来的路上,透过半开的车窗,一阵清风徐徐吹来,我深吸了一口气,感觉身心都被荡涤了,这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味道!

  新征程已经开启,奋进的号角已然吹响,我相信,凌源这座城市将会展翅翱翔,凌源的明天会更辉煌!

小链接
  李昕禹,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凌源市作家协会会员,凌源市纪实摄影协会会员,现就读于辽宁大学商务英语系,擅长钢琴、声乐、摄影,爱好书法、阅读,平日喜爱文字写作。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