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目光(郭立萍)

摘要:每次从母亲那里回家,走到拐弯处,总要回头看一看,因为我知道,母亲,就在阳台上,目光追随着我。

父母的目光

文/文化信使 郭立萍(辽宁朝阳)

  每次从母亲那里回家,走到拐弯处,总要回头看一看,因为我知道,母亲,就在阳台上,目光追随着我。我回头,冲着母亲的方向挥一挥手,然后再转身离开。我曾和同事们说起这事,没想到大家竟出奇地感同身受。朋友说,他每次回老家,母亲总是在他快到家时早早地迎在院门口,每次走时,母亲也总是会站在院外一直目送着他的车子渐行渐远,直到看不见。所以他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母亲在后视镜中那略微驼背的身影。

  有一次,爸爸妈妈在沈阳的妹妹家住了很长时间,我出差到沈阳,返回的时候特意去看看父母。下公交车时,天很冷了,爸爸在公交站点接我,告诉我妈妈在家等着我呢。进了屋,见妈妈在厨房里忙着,我告诉妈妈不要弄太多东西,还不太饿呢。妹妹在一边说:“听说你要过来就开始在厨房鼓捣菜,可不知你的胃口有多大呢!”妈妈笑了:“你要是出门回来我也给你多做好吃的,不管你胃口有多大!”大家都笑了。妈妈就是这样,不管什么时候就怕自己孩子吃不好,桌上的饭菜要剩下少了她就会觉得孩子可能会没有吃好。真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妈妈都认为自己的孩子吃得少。

  第二天一早我要返回,本来没想过早惊动妈妈,可是我起床时,妈妈已经把饭做好了,还有经典的荷包蛋安静地放在桌子上。吃完了饭,走着去公交站点,爸爸执意要送我,我说不用了,很冷,我自己又认得路。爸爸没说什么,继续穿着外套,拎着我的包。下了楼,我说:“让我来吧,沉。”爸爸说:“我拿吧,还拿得动。”我一楞,爸爸从来话少,他只是想在自己还“拿得动”的时候帮自己的女儿做点什么。我不再去抢包,只是默默地跟在爸爸身后,乖乖地当那个让爸爸领着的需要爸爸那宽厚肩膀来依靠的女儿。上了公交车,爸爸掏出一元硬币,我刚想拒绝,又立刻噤了声,乖乖地接过了那一元钱,投入了投币口。我坐在公交车上,看着父亲依然站在站台上目送着我。

  如今,姐姐妹妹来看父母,每次返程,总是母亲的目光在阳台上,父亲的目光在公交站台;母亲的目光送到小区的拐弯处,父亲的目光送到公交车的拐弯处。

  我们的父母,可能他们不善于表达,可能他们从来没有说过有多么重视你,可能他们都很少夸过你,但是在他们的意识里你一直很重要。我们渐渐长大了,独立了,而他们也都已经年纪大了,看着翅膀下的孩子们一个个地飞离了自己的呵护,常常在欣慰之余还有着深深的失落。他们就更想着能为儿女做点什么,而这种做些什么更多地表现在他们等你的饭桌上,他们给你装满的后备箱中,他们接你时的期盼中,他们目送你时的不舍里。那么我们做子女的有时候不妨再做回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小小的要求,向父母索要一点儿好吃的,向父母寻求一点儿帮助,让父母在我们身上找回一点儿自己还能保护子女、为子女尽力的那种自豪,不亦是快乐的吗?

  终究,沐浴在父母的目光中的我们是幸福的。

小链接
  郭立萍,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现就职于辽宁省朝阳县自然资源局。朝阳市诗词学会会员,朝阳县楹联协会会员。热爱生活,爱好摄影读书写作。文章多次发表在省市县报刊及网站上。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