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党的声音传遍祖国大地(管丽香)

摘要: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推托不掉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讲好每一堂课。

他把党的声音传遍祖国大地

——记已故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

文/管丽香(辽宁凌源)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推托不掉的使命。我的使命就是讲好每一堂课。

  ——方永刚

  人们不会忘记,他在病重期间曾经有过约定:他要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之际,再站上讲台,一起分享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励精图治取得的伟大成就。这一约定虽无法实现,但他足可以含笑九泉。

  岁月如梭,他一走十几年。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里,曾让他魂牵梦绕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穷乡僻壤已开通高铁,一日千里再不是神话。我们仿佛又看到他坐在家乡的炕头上谈笑风生,他说跟着共产党走没错,有衣穿、有房住、病了有人管,他说世上有这等好事,幸亏有共产党的领导,他清澈的目光里满是真诚,信仰的力量让人油然而生。

  十几年前,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方永刚的名字响彻中国大地。我作为他家乡的一名宣传干部,曾经协调组织省市县三级媒体人就方永刚事迹多次去他的老家采访,耳闻目睹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他告诫家人不要借他的名义向当地政府伸手要好处。参加工作20几年,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站在三尺讲台上解疑释惑,为迷茫者举灯,为迷途人指路,他是时代的引路人。

  1963年4月,方永刚出生在建平县罗福沟乡水泉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家乡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全家9口人,兄弟姐妹7个,人多粮少,他的母亲做饭时愁得直哭:“咋才能让孩子吃饱啊!” 一直到后来,在方永刚的梦境里还会出现儿时的憧憬和贫困。更让他感到沉重的是,他的身上还背负了一个徒有虚名的“地主”成分,他的人生受到众多限制。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老方家终于卸下家庭成分的包袱。是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让他有机会上大学,参军入伍,光荣入党,成为一名军队政治理论教员。他经常对别人讲,自己是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下成长成才的,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直接受益者,因而对党有着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

  方永刚复旦大学毕业后旋即入伍,成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的一名政治理论教员。父亲拿着他参军的喜报给全村展示,逢人便说这个时代太好了,如果现在再过不好日子,不怨党不怨国家,只能怨自己。后来方永刚家里有好几个人入了党,还出了好几个大学生。

  方永刚把业余时间全都用在刻苦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上,先后主编了16部党的创新理论专著,发表论文100多篇,荣获“全军政治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8项,完成了军队重点理论研究课题7项。他深深地体会到:党的创新理论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真理。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信仰,他一直把学习、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看作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当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1997年5月的一天,他外出过马路时被出租车撞伤。医生给他做牵引,在他脑袋上钻两个眼下了两个钩,用16磅的秤砣整整吊了他108天。当时天气热,头上身上全是痱子,尽管这样,他让家人把书拿到病房来,用手举着看,从一开始举不了3分钟就得休息,到后来一口气举着书看3个小时手都不哆嗦。他以坚强的意志,在住院期间读了43本书,还完成一本30万字的专著《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当年年底这本书就出版了。他的导师徐明善由衷地称赞他:“你现在教学可以了,科研也不错,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青年教员了。”

  出院时,医生嘱咐他:“两年之内不准坐车船,要稳。”方永刚哪里“稳”得住。他开始频繁“出击”, 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到底有多少人听过他的课,同事数不清,方永刚自己也记不清。他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播种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过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

  谁说理论与群众距离遥远?方永刚用生命之躯搭建“桥梁”,把党的政策送到了人们的心坎上。

  大连市旅顺口区双岛湾镇农妇肖淑琴清楚地记得,在镇会议室,方教授给大伙儿整整讲了3个小时。他讲农业问题,还讲农村干部的作用。那些天,肖淑琴正为一件大事儿犯愁:她所在的村从老辈子开始一直是种苞谷的。现在上边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让大伙儿都种“大应子”——就是城里人说的樱桃。可农民们犯嘀咕:不种苞谷,以后吃啥呢?肖淑琴倒是试着栽了5亩,她担心赔钱没舍得投入肥料和人工。

  还真是巧了,方教授也讲到了大应子。他说:“不管干什么,只要有特色、干到位,就能行,以后形成规模了,你们的大应子可就风光了,坐上飞机,去广东、去国外……”

  肖淑琴一下子乐了:“放猪的有放猪的话,放羊的有放羊的话,方教授咋就会说俺农民的话呢?”那次听完课,肖淑琴舍得买肥料也舍得下力气了,还把5亩扩成了12亩,光种大应子就收入了一万五。这还不算那件“天大的喜事”,她家的大应子在果品展览会上得了金奖!肖淑琴可是尝到了甜头,逢人就讲:“人家方教授没泡没吹,谁不听会,可吃大亏了!”

  方永刚把党的理论宣传到了最基层的群众中,方向明了,气顺了,事业成了。这样的例子一次又一次激励着他迈向更广阔的大讲台。

  那一年,本溪市委党校开始酝酿一次教学革新。以前是老师讲什么,学员就得听什么,现在他们想反其道而行之。但到底这种课是什么状态,大家心里没谱。请方永刚来党校讲课,笑声、掌声不断,气氛热烈活跃,最后半小时互动时间根本不够用。食堂11点半开饭,师傅等到12点多菜都凉了也没见人来,跑去打听出了什么事?这一次老师们看到了理想中的政治理论教学实例,很羡慕也很兴奋:我们能否营造这样的课堂状态?这成为党校教学改革的一个转折点。“党校学员是各岗位的领导干部,他们听完课,可以影响到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地区,可谓意义大焉。”副校长顾敏感叹。

  方教授讲课的魅力从哪里来?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每一节课,每一句话,每一次掌声背后都是方永刚难以置信的努力。

  方永刚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平台,不知疲倦地为党工作。早在2005年3月,他的病情就已露出了端倪,但是由于工作太忙,一直没有做系统检查。当时学院正承担着海军基层政工班4期1500名学员的培训任务,他主动请缨承担了开班的第一课。为了讲好这堂课,他精心准备,看了上百万字的资料,到基层部队进行调研,找老海军了解情况,向随舰出访的同志了解事例,十二易其稿,试讲了10多次。正式讲课时,他不停地冒虚汗,四节课下来,内衣全都湿透了。课间,他不得不到休息室的沙发上躺一会儿。

  2006年11月,他被确诊为结肠癌晚期,他一方面以乐观顽强的毅力与病魔作斗争,一方面争分夺秒地抓紧工作。他说:“不管癌症是中期是晚期,研究党的创新理论没有限期。我能舍弃我的生命,但不能舍弃我的事业,我不惧怕癌症,但害怕离开最钟爱的三尺讲台。只要不倒下,就要不停地学、不停地写、不停地讲,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创新理论。”

  刚做完手术,每一次大声说话都会牵扯到伤口引起疼痛,可方永刚仍情不自禁地恢复了他平日慷慨激昂的声音。课间休息,方永刚不经意间将上衣抬起了一下,细心的学员刘正龙发现一根从体内连接出来的橡皮导管,他明白了,教授是带着引流袋来讲完这节课的!刘正龙顿时模糊了双眼。在信仰的战场上,他让生命始终保持着冲锋的姿态。

  在术后第二次和第三次化疗间隙,他坚持从医院回到学院为学员们上完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他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同志用忠诚和青春诠释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不懈追求,对党的无限热爱。

  “如果有一天我的生命之钟停摆了,我愿意把它定格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远保持一名思想理论战线英勇战士的冲锋姿态,让有限的生命为太阳底下最壮丽的事业而燃烧!”方永刚如是说。

  在他病重期间,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自看望了他,并亲笔题词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方永刚同志学习的号召。

  2007年,方永刚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们不会忘记他那灿烂的笑容。可是谁又会知道,那背后是个垂危的生命。在与病魔顽强斗争十几个月后,他万般不舍地离开了他的讲台,离开了他的妻儿——那年他刚刚44岁。

  他是一个真正的战士,他把忠诚献给了党最壮丽的事业。在历史的天空中,他永远是一颗闪烁的星。

小链接

 

  管丽香,汉族,1966年出生,辽宁省建平县人。辽宁省作协会员、朝阳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建平县原文联主席。先后在《海燕》《辽河》《芒种》《中国绿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80余篇,主持编辑出版了《清代喀喇沁右翼蒙古王陵石雕艺术》《建平民间艺术》《建平文艺群英谱》等书籍。

[编辑 雅贤  编审 春语]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