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吉祥烟里行(刘国琳)

摘要:牛年元宵节已过,街头巷尾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依旧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我也来凑个热闹,说说春节放鞭炮的事。

人在吉祥烟里行

文图/文化信使 刘国琳(辽宁大连)

  牛年元宵节已过,街头巷尾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依旧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我也来凑个热闹,说说春节放鞭炮的事。

  元代诗人叶颙有诗:“一声爆竹透云端,惊醒苍生睡不安。若使江淮豪杰听,定应惭悚胆先寒。”春节期间,冲天的爆竹声,相信惊得许多苍生难宁,即使豪杰再世,也会胆颤心悚,足见自古至今这鞭炮的威力了得。

  烹鸡煮鱼的年味儿,实在压制不住鞭炮的硝烟轰鸣。我住的小区广场上,白天黑夜鞭炮声不断,人们不藏不掖走马灯似的从楼上、车库搬出各式各样的鞭炮,抢占广场比赛,千响万响的鞭炮放得荡气回肠。

  “通宵爆竹一声声”,鞭炮整日耳边轰鸣,不舍昼夜,天空变得乌烟瘴气,地上纸屑淹没脚面,火药硫磺的味道更是呛得喉咙难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放鞭炮,贺新春,驱逐瘟神,渴求安泰,是祖先两千五百多年留下的历史专利。最早没有火药和纸张,古代人就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代替鞭炮。后来随时代发展,工艺进步,又有爆竿、炮仗、鞭炮。中国人民也延续了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庙会等场合燃鞭放炮,图个吉祥。

  为啥放鞭炮呢?《荆楚岁时记》记载,春节鸡叫头遍,在自家院里放爆竹,用来逐退瘟神恶鬼的。《神异经》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年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放爆竹的起源,证实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驱吓除夕出来危害人类的独脚山魈和年兽的。山魈、年兽很厉害,但怕火光、红色和响声,所以人们便“燃竹而爆”驱赶,年复一年,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贴红对联,敲锣打鼓庆新春的年俗。

  民间流传,“日管人间,夜辖阴曹”的魏征睡斩了泾河龙王后,罪龙阴魂怪罪唐太宗诺而无信,闹妖索命,扰得李世民寝食难安。秦叔宝、尉迟恭昼夜守护,保证了李世民的睡眠质量,但是天长日久也吃不消呀。这工夫,道士李畋献计:用小竹筒,内装硝磺,点燃爆响,再门贴秦叔宝、尉迟恭画像,鬼怪邪魅就被吓跑了。贴门神、燃爆竹于是成了一种流行习俗。李畋也因此被尊为烟花爆竹的祖师。

  隋末唐初,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家孙思邈隐居深山,经过不懈努力,炼制出了火药,丰富了鞭炮品类,留下了孙隐崖、炼丹台等旅游遗迹和古老传说,让人追往抚今,古思飞扬。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心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这个灯谜,是《红楼梦》第22回元春制的,谜底是爆竹。把爆竹的脾气、禀性、生态,说得明白无遗。浪费钱帑,昙花一现,转瞬化灰,喜忧各半。其实,大家都知道,放鞭炮污染空气、产生噪音,甚至还会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增加酸雨和有毒固体粉尘,损伤人的听力,影响人的神经系统,这些问题都不可小觑。

  燃放鞭炮也是有讲究的,在辽西我的老家下午三点多吃午饭前,放鞭炮除旧;除夕夜11点到12点,“发纸”迎神灵,敬天地,焚香火,测年景,可多放一些,鞭炮齐鸣;大年初一、初三、初五、十五迎新,接财神,闹元宵,可适时适度放“二踢脚”、烟花,寓意日子步步高年年好。

  最喜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仿佛微电影一般,一帧帧画面清新可见。先是鞭炮焰火巧借东风,吹散繁花,坠落流星雨的热闹场景,接着宝车摇香,凤箫声脆,明月西斜,鱼龙灯舞,笑语喧哗的中景市象。再是人头攒动,衣香暗飘,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氤氲处冲他嫣然含笑的近景,活灵活现,热闹得尽兴,静宜得舒心,每个景致都是恰到好处。这里,焰火是靓丽的点缀,空气良好,视线清爽,交谈无扰,便显曼妙,情景交融,动静相宜,令人羡慕。

  花看半开,酒饮微醺,最是怡人。燃放鞭炮也需适度,有定有静,有安有得,方能体会到“春从和朗声中报,人在吉祥烟里行”的妙境。

小链接
  刘国琳,汉族,中共党员,退休军官,大学文化。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人,现居大连。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赤峰作家协会理事,今日朝阳网文化信使。发表新闻作品5000余篇,文学作品100余万字,正式出版文学作品集《良民英雄》等。

[编辑 雅贤]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