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奏乡村振兴曲(刘贵成)

摘要:夏日辽西,天蓝地绿,云淡风轻,自是一番怡人光景。在歌剧《刘三姐》的优美曲调中,一大群肥牛或静卧或站立或奔走,或反刍或进食或嬉戏,悠然自得,喜感十足……近日,记者在朝阳县乌兰和硕乡扶贫养牛基地看到了这令人愉悦的一幕。

喜奏乡村振兴曲

——朝阳县乌兰河硕乡实施“131”工程见闻

朝阳日报记者 刘贵成

  夏日辽西,天蓝地绿,云淡风轻,自是一番怡人光景。在歌剧《刘三姐》的优美曲调中,一大群肥牛或静卧或站立或奔走,或反刍或进食或嬉戏,悠然自得,喜感十足……近日,记者在朝阳县乌兰和硕乡扶贫养牛基地看到了这令人愉悦的一幕。

  据基地负责人、乌兰和硕乡武装部长兼扶贫办主任白明华介绍,该基地由乡政府投资,利用原乡敬老院闲置院舍改扩建而成,筹建于2019年4月,占地1.2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380万元。已建成牛舍1060平方米,饲草加工间700平方米,现存栏“西门塔尔”肉牛207头,目前已出栏28头,获利14万多元。为帮助牛消化、增肥,基地3位饲养员尽职尽责,每天不仅要给它们投放精细饲料,还要按时播放歌曲或轻音乐。

  随着采访的持续深入,记者发现,这一生动感人的场景,不过是乌兰和硕乡强力实施“131工程”,喜奏乡村振兴曲的一个缩影。

夯实基础 增强乡村振兴新动能

  地处朝阳县西部的乌兰河硕蒙古族乡,共有7个行政村,44个村民组,3018户,人口9557人。社会总面积6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万亩。

  近一个时期以来,该乡以全速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为抓手,通过强化监测帮扶、挂图作战、就业扶贫和产业扶贫,实现了预期工作目标。至2020年4月初,全乡原有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98户、334人已全部实现脱贫。

  这一过程中,该乡广大党员干部万众一心,在戮力拼搏的征途上留下了一串闪光足迹:2017年,省级贫困村黄道营子村和市级贫困村八大孟克村完成销号;2018年,省级贫困村乌兰河硕村完成销号;2019年,全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全部完成。所有村都建成了卫生室、文化广场,基本满足了广大村民就近就医和业余文化生活需要,基本解决了“两不愁三保障”等突出问题。

科学谋划 构建乡村振兴新模式

  “说一千道一万,产业兴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乌兰和硕乡副乡长刘艳奎说。近年来,乡党政领导班子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在充分调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本乡实际,适时提出了具有创新精神的“131工程”:“1”即1个主业——万亩酒高粱产业;“3”即3个基地——养牛基地、养猪基地、养鸡基地;“1”即1个文化园——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敖包文化园”。

  经过详细了解,记者发现这三个看似平常的数字,饱含着不同寻常的分量。其中,万亩酒高粱产业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2019年,全乡种植酒高粱10800亩,成为全市最大的酒高粱种植基地。被市农业农村局命名为“朝阳市酒高粱特色之乡”。眼下,全乡7个村均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乡里则成立了一个联合社。他们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对土地进行流转,联合种植、管理、运营,在增加村集体收入和乡村振兴基金的同时,农户每亩增收300至500元。

  此外,养牛、养猪、养鸡3个基地建设,在稳健发展中培育着支撑乡村振兴的新财源。前文提到的养牛基地,年出栏育肥牛150头以上,年纯利润达50万元以上。而位于八大孟克村西山的养猪基地,占地10000平方米,总投资256万元。自2017年开始,已完成二期工程,完成投资256万元,建成年出栏2000头生猪舍1栋,另外1栋同等规模的猪舍正在筹建,将在今年年底投产,年可实现纯利润20多万元。同时,占地10000平方米、位于苑杖子村西山的养鸡基地也在加紧建设中。该基地与北票宏发公司紧密合作,年出栏肉鸡20万只,总投资180万元。投产后,年纯利润约在40万元以上。

  与前两个以经济建设为主体的工程相比,独具民族特色的“敖包文化园”全面彰显了蒙古族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该文化园位于乌兰河硕村的敖包山上,占地3400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投资40多万元,具备了一定的服务能力和发展潜力,有力助推了全乡文旅产业发展。

万众一心 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为保证‘131工程’的有序实施,乡里成立了乡村产业振兴两级指挥体系,迅速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局面。”乡党委宣传委员卢百凤告诉记者。

  乡党委和政府不仅设计制作了《乌兰河硕蒙古族乡乡村产业振兴“131”工程指挥体系》,还设立了万亩酒高粱建设指挥部、温氏养猪基地指挥部、宏硕肉牛基地指挥部、宏发养鸡基地指挥部、民族特色(敖包文化)文旅产业指挥部5个专项指挥部。同时,以自然村为作战区域,设立了乌兰河硕村、东乌兰河硕村等7个作战指挥所。

  具体工作中,他们在明确作战责任和作战目标、作战时间表和作战路线图的基础上,借鉴脱贫攻坚工作积累的成功经验,以全面发起总攻的作战态势强力推进乡村振兴,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乡村干部和致富典型。

  “真想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推进乡村振兴,就得一锛子一斧子地干,说别的没用!”黄道营子村党支部书记王永富语气坚定地说。2018年,他带头种植了12亩地的酒高粱,一下子带起160户村民,还成立了朝阳县富红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去年全村种植酒高粱1600亩,每亩净收益达到1000元以上。今年他们乘势而上,又种植了2000亩。

  值得关注的是,该村酒高粱种植红红火火的同时,养殖业也蒸蒸日上。有50户村民从事养牛,现存栏1500多头;有4户村民专门养羊,现存栏650只;村民崔国生自建养猪场,现存栏300头;村民李双全独辟财路,饲养蛋鸡2000只;村民崔春来筹资150万元,建设每批次可出栏4万只规模的肉鸡养殖场,7月上旬即可投产……

文化制胜 托举乡村振兴新未来

  乡村振兴离不开本土干部群众的努力,也离不开帮扶单位的鼎力支持。这不,长期帮扶黄道营子村的大连理工大学驻村工作队站在“培育新文化、增强软实力”的历史高度,投资3万元,在黄道营子村村部建成了一座藏书量达12000册的“乡村书屋”,于2017年11月8日面向村民开放,迄今共接待读者数千人次。

  “乡村书屋”内设有14张课桌、28把椅子,不仅能满足书籍阅读者的需求,还成了宣讲孝敬老人、弘扬家国情怀等传统文化的阵地。与此同时,这里还成了关爱留守儿童的温馨寓所。乡关工委两位退休教师甘于奉献,每到周六、周日,在这里免费为全村20多名留守儿童辅导课业。时间久了,这里从最开始少人问津的“藏书屋”,逐渐变成村民经常光顾的“充电宝”。村民在这里学习、阅读种植养殖等农业技能,还带上孩子来倾听教师授课,书屋越来越成为村民倍加珍惜的精神净土。

  “我们乌兰河硕乡域内,保存着一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蒙古族敖包,是目前省内唯一发现和保留有敖包的乡镇。每年农历四月初二,是传统的敖包节,也称‘祭敖包’‘祭太保’。活动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乡机关女干部康金鹏自豪地告诉记者。

  为利用好民族文化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乡党委和政府提出了建设“敖包文化园”规划。文化园占地34000平方米,在保留一座敖包的基础上,已建成蒙古包8个,停车场1处。此外,独具蒙古族特色的展示馆已开始筹建,占地360多亩的“花海”也开始着手落实。通过每年举办“敖包节”活动,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推动全乡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019年,“祭敖包”以其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已经成功申请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正在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内容来源于朝阳日报,部分图片由卢百凤提供。)

  [编辑 雅贤]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