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兮归来》035(金一南)

摘要:《风云》认为为了歼灭一千多日军,“我方也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伤亡指战员也不下千名”。

“一南力作”专栏

  长期身处和平年代,极易使人在乐享生活、争名逐利、心浮气躁、得过且过的状态中慵懒倦怠,放松警惕,消弭斗志,忘却初心,淡漠使命,弱化担当。作为负责任的网络媒体,极有必要重复呐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是一位勤勉自强、才华横溢、著作等身、影响深远的军中俊杰、爱国学者。其作品以说理透彻、恢宏大气、振聋发聩而著称,独具提神醒脑、救赎灵魂、正心正念之功效。

  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警示当代、鼓舞民志,更为启迪后世、昭告未来,经请示将军同意,本网编委会决定于2020年3月12日开启“一南力作”专栏。愿借将军力作,爆燃民族精神之火,积极践行“导引群心、朝向太阳”理念。

  敬请各位网友多多转发,助力公益善举,共襄复兴伟业。

《魂兮归来》

文/金一南

附录三

平型关风云:战争中的政治与政治中的战争(三)

国防大学 金一南

  二、平型关战斗到底是一场胜仗、平手仗,还是一场败仗?

  《风云》认为为了歼灭一千多日军,“我方也付出了惨重的牺牲,伤亡指战员也不下千名”。文中还让聂荣臻向朱德汇报伤亡情况时,再次重复伤亡“不下千人”的推论。结论是:“林彪一心想创一个惊世之举,到头来,仅与敌人摔了个平跤。”

  平型关战斗真如作者所说是“摔了个平跤”吗?

  首先,战争从来不是仅仅以伤亡计胜负的。抗日战争中,中方付出了比日方大得多的伤亡代价,能说中方实是战败,或顶多算个平手吗?

  其次,“不下千名”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其意一般指千人以上。那么是一千以上?两千以上?或是三千以上?作者提出如此模糊的估计,不知他的来源在哪里,依据是什么。

  再次,我们可以查阅参战部队的伤亡统计。当时直接参加平型关战斗的部队共有三个主力团,即115师343旅之685、686团和344旅之687团。1937年10月12日,杨得志、陈正湘署名的685团《平型关战斗详报》记载,该团在战斗中伤亡如下

  阵亡:指挥员15人,政工人员1人,战士37人,共计53人。

  负伤:指挥员31人,政工人员3人,战士117人,卫生员2人,共计153人。

  全团伤亡合计206人。(《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6册)

  686团伤亡指挥员73人,战士213人,全团伤亡合计286人(《三十八军抗日战争战史》,1956年编印)。687团当时未报统计数字,全团具体伤亡人数不清。

  685团、686团为主攻部队,承担了战斗中主要歼敌任务。两团伤亡数字合计为492人。加上估算的担任断尾任务之687团伤亡数字,平型关战斗我方伤亡数字基本在600左右。这一数字在多种军史、党史著作中均得到证实。我以此为代价,取得了歼敌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的战果,使赶来援救的日军名将板垣征四郎及其部下缩于平型关5天不敢下山,半月之内山西日军各部被迫停止战斗行动,重新调整部署,这些仅算“平手”吗?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很多人把希望转而寄托在共产党身上,据彭德怀回忆,我八路军开赴前线时,“沿途人民夹道欢迎,送水送茶,拥塞于途,馒头烤饼,扔满车厢”(《彭德怀传》,当代中国出版社);平型关战斗之后,向前方开进的129师386旅旅长陈赓在日记中写道:“沿途群众对我们非常欢迎,特别是平型关战斗的胜利,使他们对我们的信仰更加提高。”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首先在平型关被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打破了,这还不是胜利吗?

  战斗结束第二天,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表示“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一个月后在会见英国记者贝特兰时,毛泽东所列八路军已经取得“多次的胜利”之中,第一例便是“平型关的战斗”。《风云》在提不出具体依据的情况下,将115师损失数字翻上一番,然后便作出他所说“打了个平手”的结论,如此对待历史,实在过于轻率。

  《风云》提出“平手”的结论还依据一点:林彪的“后怕”。说战斗结束的当晚林彪“无论如何睡不着”,且后来著文承认,“还不曾碰到过这样强的敌人”;“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隐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

  如果指挥员对自己指挥的战斗感觉如此,那么说“平手”已经是十分客气的了。

  《风云》引用的是林彪1937年11月写下的《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中的一段话。林彪在文中将经验归纳为12条,其中11条都是在分析与总结敌之弱点和我应采用的战斗方针,仅第7条剖析了敌之强点,便被紧紧抓住当成了后怕的依据。且不说1条与11条的比例如何,作为一个战场指挥员,分析、掌握敌之战斗特点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很必要的,怎么能作为“后怕”的依据呢?

(未完待续)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模范教师,全军英模代表大会代表。全军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并代表国防大学赴美军院校讲学。兼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军事论坛》主持人,《中国军事科学》特邀编委。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军营新闻人物”,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

一南力作

[编辑 雅贤]

【本网声明】


网站首页